教坛心语 | 高考一轮复习“高效课堂”教学初试反思——以文言文阅读与试卷评讲为例
教坛心语
文/郑晶晶【教学背景】1、写此文稿时,按照语文组复习班教学计划,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复习接近尾声,教学内容方面完成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等知识点的系统回顾,教授了实虚词翻译方法技巧后,做了几次集中练习。在文言文翻译练习中,我们复习班印发了两页文言文经典段落译句集训,题目来自于历年真题、统考题,进行了裁剪处理。习题特点为:篇幅短小、重点词多(除了高频文言词,还出现许多学生较为陌生的重点词),在文言复习末期集中训练很有好处。2、学生情况:今年复习班普通班生源杂,基础弱,学生整体语文素养较低,学习习惯不好的居多,被动学习的学生较多。我带的两个复习班人数都近85人,整体兼顾较难,分层次教学不易实施。复习时,需要更注重基础,更多地耐心引导,更精细的备课。3、讲授习题集训时,17道题,题量集中,相对较大。询问学生意见后,确定仍然需要逐一讲解。但第一节课,我按照传统课堂讲授模式进行,发现课堂进程难以推动,效率较低。虽然看起来讲授很细致,但难以确定学生收获多少。可以确定的是,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仍不乐观,如果不改变方法,教学仍会陷入“教师讲得热闹,学生听得冷清”的局面。4、恰逢学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领导们到石家庄精英中学观摩学习后,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鼓励教师学习、创新,追求教学高效。虽不曾观摩“6+1”课堂现场教学,也在讲座中获得了力量和启发。于是,我对文言复习末期的教学方法上做了微小的调整,发现确有效果,课堂“活”了起来。【记录表】文言文翻译任务量一节课,五道题。每题一个片段,两句翻译。前期准备课上时间+课下短时作业做完,教师检查批阅完成情况流程明确任务——分组分题——讨论10分钟——学生小组自由展示(高频词+易错点+译文)——质疑讨论——问题解决换题(教师适时点拨)优点讲解练习题速度较快、效率得到提升,学生参与度高。缺点A、基础弱的学生发言少或不发言,少数优等生发言多;B、每组讨论任务只有一题,任务量大讨论不完,没有谈论过某题的其他小组掌握效果未知;C、一组人物较多(16-18人),不方便固定小组。学生大组内又自由结合为四六人小组。据观察,只有一两人没积极参与,可能性格使然。可实行条件文言文翻译题5分,难度适中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能翻译两个得分点和大意。丢分情况主要集中在1至2处,学生有能力点出得分点,并通过讨论发现易错点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可以点拨。思考:A、怎么解决少数学生发言“包揽”问题?——固定分组,轮流发言?没发过言的学生突破之后,多次锻炼,克服胆怯心理,或许会有所提升?B、能否增加10分钟内的任务量?时间分配如何调整?——同时演板4道题,5分钟?此间会更直观暴露问题,然后再小组不分题讨论、质疑解决?这样应该针对性更强,将注意力和精力更直接地放在疑难点。C、依课型的不同,讨论的环节如何合理安排?反馈觉得此种形式非常好,小组内成员积极参与,主动性更强,节省时间,效率更高了。文言文断句题任务量文言文断句技巧,ppt为10张图片前期准备ppt课件 展示前提前告知基本发言内容流程明确任务——限时做题15分钟,5道断句——两名学生演板选项——小组内不分题自由讨论3分钟——发言质疑——ppt小结技巧——作业优点更容易暴露疑难点,学生讨论思考目标更明晰,个别其他问题的错误项再讨论中解决了;效率更高,断句题技巧步骤固定简单,书本上也有概括,无需占用太多时间讲解技巧;学生质疑讲解时能提供更多的思路或更具说服力的依据。缺点发言包揽;个别学生声音小(人多教室大、学生历练少都有关系)可实行条件断句题难度相对较小,基本技巧学生已有掌握,问题在百分百正确率难以保证。拿分情况与试题难易度关系较大。掌握技巧情况下,得分率的提升需要在做题中找题感,熟悉特征,考察知识点的综合掌握情况。思考A、导学案上有没有ppt要点?如果时间不足,小结时学生能否及时记录下笔记要点?——这就是课后整理阶段的作用之一了。B、难度小、知识点小的情况下,课后检测作业再做5道,不在课堂处理,学生能否自行解决?——这就是学习模式经长期训练形成良好习惯后形成的能力吧!反馈时间利用率高,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试卷评讲任务量九师联盟考试所有选择题和诗歌鉴赏题。前期准备ppt (展示学生可能解决不了的相关疑难点和需要强调总结的问题)流程明确任务——10分钟自行思考选择题错误项、讨论个人无法理解选择错误项和诗歌题——展示疑难、质疑释疑、教师点拨——补充重点知识点。优点A、选择题较多,学生错误不一,错误项相对集中,简单题很快得到解决;难点暴露更集中,疑难点较为集中,释疑时学生阐述理由更多面,挑战思维。整体效率较高。B、即使有答案,学生还是提出了质疑,理解不通处确实难度很大,教师的点拨尤为重要。缺点发言问题(多次发言的同学更大胆,多数同学仍犹豫不决不敢发言)。可实行条件答案提前下发了(有利有弊,利在学生可以看简单错题,弊在思维懒惰者更加懒惰。以前是先讲重难点、高错题,再发答案自看)。不提前发答案更好,学生通过讨论也能解决简易问题。思考A、答案下发的时间点如何选择?——讲评重点完毕后,下发,自行整理个别错题,保证思路正确。整理时间在哪里?B、试卷重难点切块是否合理很重要,需要多次尝试调整才能找到最佳思路。反馈时间利用率高、学生参与度高,有利于突出重难点。
(图片来自网络)【总结】这是近几日教学过程中,结合“6+1”模式后做了一些调整的课堂情况。因为是高三复习阶段,课堂安排比较谨慎。其实多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都有这些环节——“导”“思”“议”“评”“检”,问题在于没有经过长期打磨研究,将这些环节都磨成固定的高效率环节。这个打磨定论的过程重在细节的处理,“6+1”模式给我们的启发就在于细节做的好、做的到位。比如:1、环节设置时间限定到分,计时器及时提醒能保证整体环节做足,45分钟内课堂容量最大化;而学生的勤学重思的好习惯又使课堂环节的“缺失处”和“未完成处”有了补救的机会;2、“导”的环节体现在多方面,课堂开始的“导入”更精准更明确更直观,教师全程的“导学”更有方向性、更可控;导学案的“导学”内容更细致、难点更精准,备课更充分,“导”是全程性的,不是片刻的。导学案的任务设置经过反复讨论,去粗取精,“思”与“议”的问题无论是6个还是8个,都相互弥补,紧扣文体重点,做到了覆盖面全、不重复做无用功。3、“议”的环节功在学习之始终。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后,自然能高效地推动课堂,保证基本内容和任务的完成。这点极为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分组合理与否、声音洪亮与否、学习品质优良与否等。就像“踊跃发言”与“静等答案”的两种学习状态,都涉及这些因素。好的课堂效果是“久久为功”之事,这是李校长最可贵之处,他的教育智慧最伟大之处。4、“展”的细节,看似简单的“我提问”“我回答”“我质疑”“我补充”的激情发言开端,也有着严谨的逻辑,避免了学生站起来思维不清、表述不清,引导性极强,也直接关系到课堂高效的实现。5、“评”的精准。教师在最后的“评”的阶段既有“评”的作用,也有“补”的作用,既提纲挈领顾大局明脉络,又补充不足,保全局,“展”“议”“评”的环节相辅相成。6、“检”的细节,检测环节与导学之初内容设置上相互呼应,而且特别注重基础,包括字词、成语等,对于词语类知识点的掌握,“6+1”导学案的设计保持了一以贯之的精神,采取了分而击之的策略。虽然我们都知道基础字词的重要,却难保不急功近利,以至于在总复习阶段慨叹学生“根基不稳”。李校长打造的高效课堂给人的启示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魏源说, “受光于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用此句来形容高校课堂模式带来的震撼和收益最为合适。就像在思维固化的小屋中呆了很久,才猛然看到李校长为教育者开辟的一条新路,“6+1”模式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窗,也许短暂的摸索与尝试未必能马上得其精髓,但结合自身特点的改良同样是脱于困境、实现突破的良方。只要出发就永远不晚,只要学习就永远年轻,不断学习能让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双脚站立的地方,更可能在抬眼之际看见更美丽的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创造更有幸福感的余生。编辑 | 郑晶晶审核 | 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