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72】王军||西塘雨晓(散文)
主编:非 鱼
江南水乡,笔者已经去过几次,但一直没去过一个真正的古色古香的小镇。浙江嘉善西塘之行,算是得偿夙愿。
西塘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值得庆幸的是,虽几经战乱,这里仍保存下了非常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老建筑。于是,这小小的古镇吸引了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游客蜂拥而至。
时令刚过中秋,笔者坐夜车来到西塘。正是早晨八点多,又逢古镇第三届汉服节,只见许多游客宽衣博带,招摇而过,倒也别有趣味。
走进景区抬眼观瞧,不免感叹:人真是太多了。狭窄的街巷里每个角落都塞满了游客。放眼望去,处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想站在一个地方安静地小憩一会都是奢望,更别说浏览风景了。尤其是附近一条街上的酒吧,夜幕初降,华灯初上,一家家灯火通明的酒吧舞厅里,倩男靓女伴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忘情地摇摆,一派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歌舞升平,不醉不休的样子。
西塘水道四通八达,自古,此地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就非常兴旺,大街小巷店铺鳞次栉比。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年的水道应有数不清的船舶来来往往,各种货物在此集散。繁荣兴盛的商业,造就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西塘古镇的风貌。所以,喧嚣热闹应是西塘的本色。
看天色已晚,笔者拖着一身疲惫,返回下榻之处。一觉醒来已是黎明时分,听窗外屋檐有轻柔的滴水声——下雨了。江南秋雨是很寻常的事,但能在细雨霏霏中漫步幽静的江南古镇,对于来自缺雨的北方的笔者来说,那可是难得的享受。想到此,笔者赶忙起身,匆匆走进景区。
果然,喧嚣了一天的古镇尚未从酣梦中醒来,静谧的街巷上店铺上着门板且少有行人。
小雨一直在下,江南的秋雨如江南的吴侬软语般柔曼舒缓,它悄然而落,润物无声,透着水乡特有的韵致。笔者站在桥上观瞧,此时的西塘没有喧嚣,宛如处子般娴静安然。展现在笔者面前的,是水墨丹青的西塘:灯火阑珊处,细雨霏霏,碧水阴阴,水草青青,画桥烟树。一只只小舟静静地泊在岸边,临水而筑、青瓦灰脊朱漆剥落的古老民舍,依河而建长长的烟雨棚廊,都悄悄然笼罩在这如纱似雾的烟雨氤氲中。
中国传统的水墨绘画技巧该是取材于这江南水乡吧?抑或是西塘的先民深谙绘画的技巧,把自己的家园精雕细琢,让自己生活在这水墨丹青中?水墨江南的西塘,美在古朴素雅,美在水中,美在雨中,美在这片烟霭矇眬中。
笔者最惬意西塘雨中的深弄曲巷,撑着伞,踽踽独行其中,条条小巷一样的逼仄悠长,一样的湿漉漉纤尘不染的石板路,巷子两侧一样的青苔斑驳高耸的粉墙。抬头仰望,灰蒙蒙的天空呈一条线,细密无声的雨丝悠然洒落。独自走在这悠长悠长的深弄小巷中,委实令人感到惆怅彷徨。
寂寥,凄清,冰冷的雨丝,此时此景此境,不正是著名诗人戴望舒《雨巷》中所描述的景象吗?几十年前,当笔者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就拜读了《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诗写于风云变幻的1927年夏,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躲藏于松江友人家中,内心充满痛苦和迷惘。这首优美凄婉的《雨巷》便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诞生的。诗人是南方人,秋雨中彳亍小巷,应是寻常之事,所以这首诗才描写得那么熨贴,那么撩拨心弦。
自从读了这首诗,笔者脑海中就一直萦绕着一幅画:细雨潇潇中,某个江南的小镇,一条悠长寂寞的小巷里,一个打着油纸伞的倩影在石板路上飘然远去。
几十年后,笔者依然记得这首诗,脑海中依然存留着那幅画面,虽然已经知道诗人诗中的隐喻,但依然神往有一天能在江南的某个古镇小巷,在细雨中彳亍,品味诗中所描绘的古镇小巷特有的风韵意境。
此时此际,笔者彳亍于幽闭深邃的雨巷中,虽难以体会诗人当年的郁闷彷徨,也没有偶遇丁香般的姑娘,但也将遗梦在这江南水乡的西塘雨巷了。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王军,济南人,山东省作协会员。曾出版《大明湖风物揽胜》等书,作品散见于《济南时报》《齐鲁晚报》《济南日报》《生活日报》《人民文学》《济南文史》《济南史志》《非常简》《齐鲁新视听》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