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中的"小练笔"
之前开会听到几位校长在谈“浙江省教育资源平台”,说起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在上面写文字了,虽然大多是二三百字的片段,但多少也是一种积累。刚开始,这似乎是强制性的指令,学校让老师们登登网站,写写随笔,但久而久之这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并没有让我们人人都成为文学家,只要我们能够随便玩玩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心路历程,足矣。
同样,我们的练笔或叫随笔也是逼出来的。“逼”——你要我写,是第一层境界;“愿”——我愿意,是第二层境界;“命”是第三层境界——我已经把文字融入我的生命中,我的血管里奔流的是“文字”的血,不可不写,不写不快。
我有一个博客,从2008年用到现在,不知不觉也有十年的时间了,从读书时的随笔感想,到现在的工作日志,积累下来也为数不少。
当然很多东西也是被逼着去写出来的,计划、总结不能不写吧,论文、案例不能不写吧,教育叙事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项目,也值得一写吧,同时也包括学校迎检和申报项目的有关材料都是要写的。
钟吉光老师说过:“被逼迫写作是件痛苦的事情,那种写作前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的煎熬是一种心被拉扯起来,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依靠的无助。但是,当你找到了一个契合的点切入进去,并行云流水地展开的时候,特别是完成后再去回味,最好是搁置一段长久时间再去品味,你会发现被逼出的文字是幸福的。”
我用我手写我心。情之所至,无处宣泄,文字是最好的出气筒,用你的心灵去指挥你的手,让文字跟随你的心情随意去蔓延、滋长。心绪是文字的灵魂,文字是心绪的载体。
读点儿书。注意:“读点儿书”和“读书”是有区别的。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我们要读点的就是自己最喜欢的,最适合自己的书。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适合自己思考的书。当然,还要走出自己的阅读舒适区,不能只读那些自己觉得轻松易读的书,面要广,越是觉得难读的书,再读过之后用处或许越大。
选材的时间长一点。思考的时间长一点,准备的就会充分一些。你想描摹一个人物,就要思考从众多的材料当中截取出几个最能反映人物本真的材料,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将一两个精当的材料展开化开,其余的材料粗线条勾勒,泾渭分明,取舍有度,人物的形象就鲜活而丰满。
从2017年到现在,我开始尝试把学生写进文章里,孩子们个个都个性鲜明,趣事颇多,有了平常相处时的观察,写作时将生活中几个典型的片段串起来,文字就自然流泻出来了。
我用我文问我行。问:探问,叩问。行:行走,成长。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仰望星空,还要低头看看天气,也要偶尔停一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及时调整下一段路的方向。我们写下的每一篇小文,都是我们心灵的一个驿站抑或是加油站。
多一点儿行走的痕迹。把人生行路和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思考整合起来,行走一路,留下一路文字,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