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友人意欲送我一幅孔雀图,她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发给我看,甚为欣慰。可友人还嫌不足,说是色调有些清冷,便在水岸瘦石边添加几笔红蓼。蓼花红灼,开得正艳,低垂的几枝花穗探进画面一角,整幅画不由就亮了起来,生动起来了……脑海里不由浮现出江渚河畔抑或码头渡口逶逶迤迤的红蓼,在古诗词里、在文人画中蓬勃绽放,蔓延成一簇簇、一丛丛红灼。
红蓼又称水荭、水蓼、红萆、茏古,在我们家乡都叫它水红秸、水红棵子,多生在沟渠边或河滩、湿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家乡河多水多,是江北不多见的水稻种植区,沟沟渠渠数不胜数,故而这种野草棵棵到处都是,春来发芽绽叶,夏秋开花结实,花穗曼长、肥腴,谦卑的低垂着,蓊蓊郁郁,红灼灼一片,远远望去,鲜艳夺目,蔚为壮观。
红蓼枝叶辛辣刺鼻,嫩时采其芽尖,开水焯之,与其他野菜做成春盘或春饼品食。古时没有花椒、辣椒,故把红蓼作为一种香料,常用来调味。
《礼记.内则》中称:“濡豚,包苦实蓼;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春秋时期人们烹制鸡豚鱼鳖都要“实蓼”,所谓“实蓼”,就是将蓼叶填塞在肉里,然后烹饪。唐代诗人贾岛诗中有“食鱼味在鲜,食蓼味在辛”的句子,也是说红蓼作为调味品是可食的。红蓼由其辛辣之味,引申为艰辛、艰苦之意。
《诗经.周颂.小毖》有“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之句,“集蓼”即为遭遇苦难。因而诗中几处流露的清冷、愁苦情绪暗示了游子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缠绵悱恻的思乡愁绪。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里,据说“薪”并非指一般的柴草,而是红蓼晒干后的柴,称为“蓼薪”。“卧薪”即“目卧,则攻之以蓼薪”,在疲倦困乏的时候,用红蓼花的辣来刺激一下眼睛,眼泪流下来人就清醒了。越王勾践用这种方式,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不要忘记家国仇恨。
《红蓼水禽图》
由此可见,红蓼一旦生发开来,其秸秆散发出那股子辛辣味儿直冲眼鼻,让人着实受不了。所以农人很少有把它当柴烧的,而多是将其晒成半干点燃熏蚊虫,蚊虫们是闻“烟”而逃。另外,红蓼可入药,称作“水红花子”,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等功效。特别是酷暑时节小儿生了热痱,抓挠日久成痱毒,用红蓼煮水洗濯,用不了几日就可痊愈。蓼花还可以用来制做酒曲,有的地方叫它“酒曲花”,用此酿出的老酒有缕缕淡淡的嫣红,品之有种苦辣之香,却是恰恰好,别具风味。
过去在乡下,红蓼是农人们不待见的野花杂草,可在文人雅士的眼里,它那红灼艳丽的形象一直是靓丽的风景,历代文人墨客不惜浓墨重彩描绘和抒写,留下了无数赞美红蓼的作品。红蓼入画古而有之,像中国美术史上的花鸟画名作《红蓼水禽图》,相传为五代名家徐崇矩或宋徽宗赵佶所作,其所绘意境正如诗中所咏:
西风红蓼香,水禽破苍茫。
小虾清滩里,涟漪泛斜阳。
其他名画有宋徽宗赵佶的《红蓼白鹅图》和清代马荃的《红蓼野菊图》,近代仅白石老人一人,至少画过五幅红蓼图——《红蓼双鸟》《红蓼群虾》《红蓼珍禽》《红蓼青蛙图》《墨叶红蓼》……
赵佶《红蓼白鹅图》
红蓼入诗,历史悠久,而专意赞美红蓼的古诗词也不在少数。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曲江早秋》,其中有句:
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独信马蹄行,曲江池四畔。
诗人骑马信步闲游在曲江边,在他的笔下,江岸池塘若没有红蓼,秋天便失去了许多神采和韵味,夕阳下的湿地处,一丛丛水蓼染红了粼粼清波。唐末诗人郑谷的《蓼花》诗云:
簇簇复悠悠,年年拂漫流。
差池伴黄菊,冷淡过中秋。
晚带呜虫急,寒藏宿鹭秋。
故溪归不得,凭杖系渔舟。
此诗描绘了红蓼丛生于江汀荒野,与秋菊野花相伴而开,与秋虫鸥鹭相依相偎,清寂地开、清寂地败,这种形象暗喻了飘忽无定、四处漂泊的游子。
齐白石 《红蓼螃蟹图》
红蓼的美还体现在其清丽素雅、生机盎然上。且看北宋诗人梅尧臣的《水荭》:
灼灼有芳艳,本生江汉滨。
临风轻笑久,隔浦淡妆新。
白鹭烟中客,红蕖水上邻。
无香结珠穗,秋露浥罗巾。
蓼花盛开在广袤的江汉之滨,灼灼其华,如桃之夭夭,在微风细雨中浅笑低吟。白鹭从身旁飞掠而过,间或飘来红荷缕缕清香。宛若乡间妙龄女郎,健康、靓丽、活泼,自渺茫的沙洲江渚上风摆杨柳般袅袅而来……
而在宋代诗人刘克庄笔下,红蓼却是另一种形象:
分红间白汀洲晚,拜风揖雨江汉秋。
看谁耐得清霜去?却怨芦花先白头。
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沙渚之上,蓼花丛丛,长河落日掩映其间。款款秋风吹拂下,一望无垠的红蓼摇曳它那肥硕的花穗,像是对萧瑟的秋风频频致意。末句是说在霜色凝重的深秋,谁能抵御这番清寒这般困苦呢?红蓼如此纤弱,霜寒来临之际却能“拜风揖雨”,坦然面对,相形之下,芦花不能久耐清寒,早已显出一派衰败颓废景象。诗人借助对红蓼的描写与赞美,寄托了自己不畏严寒、乐观向上的壮志豪情。
齐白石《红蓼花》
红蓼频频出现在古诗词中,多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清欢浅愁,因此,蓼花还被称为“离愁之花”,有关它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
像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
晚唐薛昭蕴的“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五代冯延己的“梧桐落、蓼花秋”,
李煜的“莫更留连好归去,霜花凄冷蓼花愁”,
秦观的“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
王十朋的“秋色在何许,蓼花含浅红。客情禁不得,归兴逐西风”,
陆游的“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
金代杨果的“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
元代施耐庵的“回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
明刘基的“为爱江头红蓼花,秋来独作草虫家”,
清人纳兰性德的“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
杨芳灿的“红蓼滩头秋已老,丹枫渚畔无初暝”
……
关于红蓼入诗,还有一个俗中见雅的故事:相传有一铁姓官员将要远行赴任,在挥泪惜别的送行队伍中,不乏风流名士,文人相聚,自然要对诗唱和的。偏偏有一武将,看似粗俗,文人便约请赋诗送别,有意出出这位武将的丑。但见他冥思苦想,搔首苦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听得这两句粗俗不堪的打油诗,文人雅士们忍俊不禁。此时武官望见江边沙渚之上,一丛丛蓼花正在秋风中摇曳,给眼下这寥廓江天带来一丝丝温暖,两行直抒胸臆的诗句脱口而出:“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一时满座哑然,而后鼓掌称赞。
而今故乡水田漠漠,鸥鹭翔集,可已很少能够见到红蓼灼灼其华的踪影了,概因农人们大量使用百草枯、草甘膦等农药,江河湖泊、河汊沟渠水质严重污染。现在的乡野阡陌之间,一泓清清水光都难觅寻,何况养育其间的红蓼?诗意红蓼,红蓼点缀的我的诗意故乡,恐怕只能在古诗古画优美的意境里出现了。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0)

相关推荐

  • 诗词笔记:夜凉船影浸疏星

    浣溪沙·洞庭 作者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释 红蓼,一种长在水边的草,入秋变红色.红蓼常出现在写秋天的古诗词中, ...

  • 刘淑兰丨红蓼花开醉清秋

    清秋,红蓼花开,似乎为我开辟了一个视觉的新空间.踏在家乡的田埂上,随意间看到一片片红蓼,感觉脚是松软的,眼是陶醉的,心是回归的.这也许是本性使然,如红蓼只属于乡野. 红蓼,在我的家乡庆安极为寻常,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