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的痛,你有过吗?

追踪猎物时最好要沉着,什么话也不说,他肯定会感到奇怪而走出来的。——哈珀·李 《杀死一只知更鸟》

本文转载自青塔学术

求职因三本出身遭淘汰、保研因双非出身而落选……你或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是否有过类似经历?

正因如此,当日前教育部回复网友再次声明,没有“第一学历”概念,只用最高或最后学历之时,引发了大众热议:

现实生活中,第一学历的偏见与歧视依然存在;它的苦,谁尝过谁知道

第一学历出众,确有先发优势

不可否认,无论求学还是求职,第一学历依然扮演着“影响去留”的重要角色。

“双非”学子在读研路上如履薄冰。

这直接体现在保研机会的渺茫。普通一本学校虽有推免资格,但其学生出校竞争时,往往会因出身非双一流而落选;有些名校甚至还有“潜规则”,“双非”学生不得填报学硕。

二本院校则更惨,有推免资格的都寥寥无几。

反观名校,北京大学50%以上的学生都能获得推免,许多双一流高校也在30%左右。
到了导师互选环节更不必说,双一流出身的学生天然会被老师视作首选,而普通学生除非有极其出众的科研成果加持,否则将面临被分配的局面。
求职过程中,同样如此。
互联网大厂秋招过程中,有一道自动简历筛选关。但凡第一学历符合985/211,大多可直接通关。而那些读了双一流硕士但本科普通的候选人,往往遭到直接淘汰
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更甚,学历查三代,似乎成了不成文规定。
说到这儿,许多人可能开始愤怒于对第一学历的歧视,但仔细想想,第一学历的先发优势存在也合理,毕竟至少代表这个人学习能力过硬,以此作为评判标准之一无可厚非。
换一个角度来看,面对学历的通货膨胀,第一学历标准“水涨船高”是必然趋势。
以前HR审核简历还是人工方式,现在成千上万份简历堆在系统,考虑到招聘时间和人力成本,不得不设置关键词先筛掉一批人,再优中选优。
不否认一刀切会漏掉个别人才,但按概率来看,这样的方式目前还是高效且相对公平
第一学历普通,可以后发制人
以上种种,都证明第一学历出众,具有先发优势;那么大多数第一学历普通的人,上升通道就被封死了吗?
不,还有机会后发制人!
纵观学术圈,不乏第一学历普通、但逆袭成功的“长跑”强者。
前段时间,因本硕非名校毕业而遭学生质疑的北大博导,是最好的证明。
▲左为韩琳,右为高会军
还有不少从中专到院士的牛人。
例如,此前青塔学术推送过的韩琳,从中专毕业做护士,到第一名考入华西护理,再到实现甘肃省零的突破,她的故事“曲折离奇”;再如近日走进大众视野的高会军,从中专毕业当磨工,到29岁成为最年轻博导,再到IEEE Fellow,他几乎创造了奇迹。
人们心生崇敬,并不仅仅因为其一系列至高学术荣誉傍身,更重要的直面普通第一学历、逆风翻盘的勇气和坚持。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入选者张霁

同样成功逆袭的故事还发生在企业界。

去年,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博士张霁本科就读于三本院校,硕士也毕业于“双非”,直到博士才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却直接拿下最高档年薪201万元。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第一学历普通、但后发制人的典范。

学历,从不定终身

学历,像一张行走的名片,贴在每个人身上,在工作生活中因此被别人评价很正常

但它永远不会定终身。

即便有光鲜的第一学历,如果不珍惜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反之,只要坚定地走好脚下的路,你也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张霁。

本文转载自青塔学术

北大清华讲座 bdqhjz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