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透还是要激情

你活在有限的自由里,到底能怪谁
比较新的靠近我们时代的一本实用心理学书籍,多希望大家都没兴趣看它。
不知道多少人共有这样的经历:“你什么都好,就是太文静/内向/胆小了。”这是我妈常对我说的,其实这句话本身没什么,也不值得我向她大叫,“你觉得是我造成的吗?”
这个世界不仅生产食物,还生产愤怒。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达愤怒,这几年有限的对生活的反思也告诉我,能力是守恒的。我也相信,这里提到的pua行为、煤气灯效应与愤怒脱不了干系,跟代系的能量传达脱不了干系。当一种愤怒压制另一种时,愤怒会变小声,但不意味着它消失,它转化成性格的缺陷、爱的无力感或者其他畸形的方式发泄掉。
到底能责怪谁,父母吗?他们只是人类中的一代,我们也是其中一代人。
当你年龄很小,暴露脆弱的时候,有人为你制定了上限,就像伐木工人伐倒了你的树,他不会记得。你要靠你逐渐长大的意识去尽力理解这一行为,再找更好的心理机制去自我调节,找到更多的自由空间。可怖的是,所有无意识的伤害会被你当做潜意识,潜意识没有变做意识当中的具体而微的事件时,无形中决定了你的命运。
 把“浪漫”摊在社科书籍里面,会觉得古怪
心理学到底有没有用啊?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很久以前,心里感到不舒适从不会想到自己心理有问题,不会把让我不舒服的事件归因,堵着没有出口。直到现在,我也不是完全相信心理学能拯救生活。前一段时间一直关注一个up主,她一直在靠自己大量的心理疗愈自我拯救,每次看她好多了稳定多了的时候,她还是会对着镜头痛哭。看她痛苦我深感无力。心理学理论不会彻底让我们变好吧。
到现在也看了很多本畅销的心理学书,每本书用自己秉持的观念对心理现象下定义。现在不至于拿到一本书如获至宝得尽信它的言论,但如果有大量的实例和数据支撑倒是可以看看,理智下看待我们所处的环境,看看多元化的处理情绪的方式,至少看到第十本的时候,能在心里建立一个超脱自我的第三人吧。长久的处于极端自我的世界里,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崩坏了的话,也就只能靠防御机制代偿了。
这里的煤气灯效应应该指的是一边对你好一边打压你,或者先对你好再打压你来造成你认知混乱,进而达成心理操控的目的。有人有意识有现实目的地做了煤气灯操控者,有人无意识地做了操控者,对亲密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面对这些双人舞式的关系,需要一双超脱的眼睛及时逃离及时拯救。
领导同事、父母、朋友、伴侣。这几种关系都有可能发生心理操控。书里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由于年代比较新,也具有可行性。在很多个实例里,女孩被心理操控的前后过程,也让我理解到一个事实:“强大和优秀是两码事。”优秀可以用脑袋征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但强大是类似洒脱的处事方式。两者截然不同。再拐到pua行为,被操纵方可能享受到非一般的浪漫,过山车一样的心情感受,以及其他很多不愿意走出来、舍不下的理由,痛苦并快乐着。但是很多人的一边快乐一边痛苦的生活经历需要展开很大篇幅去具体描述其中的演化过程和心理变化。而结果是要么打破这种生活模式,要么彻底逃离这个具体的人。
人是不是在自己不完整的时候更大可能拥有灵魂恋爱呢,那种几近疯狂的激情?把这种恋爱摊开在社科的书里,有点古怪。
跟一些人的相遇,会复刻出童年的缺失的依赖模式,比如小的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绝对安全感和亲密感,在看到你从男朋友身上得到这种缺失的补偿的可能性时,就把过多的期待和渴望掺杂在对男朋友的感情里,就想抓着他不放,从他那里得到绝对的安全,绝对的亲密。操控的双人舞也便开始了吧。
抱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量不要往自己的生活经历上套。这本书我比较相信的一点启示是:“同情自己”。首先相信自己值得同情,自己完整和强大是获得和平的最基础的基础,给自己力量,自己----这个最不会“有所企图”的力量来源。当然不希望自己靠着一本本三百页的社科书把自己的生活捋清楚,只是借它给自己一个期限,允许自己无所事事,专注地把困扰想透。
书里也提供很多思路,够得上我们当下的实际。不需要意志努力地生活也算是一种与自己的和解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