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进士吴焯生平述略
吴
焯
生
平
述
略
吴小元 叶彩霞
吴焯(1818—?),字拙庵,泾县茂林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咸丰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六年补授山东道监察御史,十年吏科掌印给事中,十一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同治二年(1863)湖北督粮道,湖南衡州府知府。[1]1869年《重修安徽通志》开局纂修任分修。著有《圆明余忆》。
吴焯为一文官,但生逢咸同年间,战事频仍,因而对时务也格外关注,综其事迹,主要有三:
01
战时对各项事务的参与
咸丰二年十二月,任翰林院编修不久的吴焯跪奏条陈兵机事宜[2],共为四条:一曰焚贼粮;二曰烧贼船;三曰绝旁串之路;四曰励作战勇敢之气。书生意气不接地气,当时的朝廷未予回应。
咸丰八年十月,吴焯再奏筹防五条[3]:诸夷就抚以后,宜于各海口及内江一带处处设防,天津为近畿之地,其海口防范,视他省为尤要。因陈预防条款:屯田足兵食;复河运以利漕道;募广勇以习水战;利器械以备战具;恤死事以作民气。朱批:巡防王大臣妥议具奏。惠亲王绵愉等经过调查后,回复:其胪陈豫防条款,尚为明晰,臣等悉心筹画,逐款推详,其中尚有窒礙难之处。惟最后的称恤死事以作民气一条,据称:朝廷二百余年,深仁厚泽,固结在民。逆夷天津一战,津勇死者几及千人,请予厚卹,兼免其家之租税若干等语。所奏甚属得体,应请旨敕下直隶总督谭廷襄,详明查明此阵亡之兵勇等,应如何议卹之处?请旨办理。上谕内阁:惠亲王等议覆御史吴焯奏请筹防各条一折。据该御史奏称:此次天津乡勇死事者,请予厚卹,并免其家租税若干。著谭廷襄確切查明该兵勇等阵亡名数,奏请优恤。
咸丰十年在筹办五城团防事宜时,对“承平日久,未经身历戎行,平日训练无方”的京旗厌恶至深。同治元年六月,吴焯奏:太平府属之官圩、宁国府属之金宝圩,有田数万顷,该处民人至今坚守,请饬鲍超以攻宁之军兼顾二圩,我军亦可资以得食等语。[4]朝廷着曾国藩察度情形,饬令妥办。原折着抄给曾国藩阅看,将此由六百里加紧各谕令知之。八月,吴焯又陈言五条:宁国府城克复,苏浙已有可乘之机;专杀长发老贼,以穷其术;招徕裹胁,以壮吾势;厚恤死事,以鼓吾气;安集流亡,以实吾地。上谕:各条节经分别降旨通饬各督抚及各路统兵大臣,次第办理。惟该给事中所奏,间有与现办情形微有不同之处,仍着曾国藩量为采择,当于军务不无裨益。原折着抄给阅看。将此由四百里谕令知之。[4]
优抚
吴焯的家乡因遭战争重创,因而对劫后的殉难人员的旌奖比较重视。咸丰八年的奏陈中已有提及,咸丰九年,吴焯和给事中方浚颐、林之望联衔具奏:查访殉难绅民人等,恳恩分别旌恤。下谕:安徽省频年被贼滋扰。各府州县官绅士庶,或杀贼捐躯,或临难矢志,均堪悯侧,该给事中等籍隶安徽,见闻真确,所有单开士民人男妇三干三百四十四名口,著该部查明,除业经恤典外,余俱照例分别旌卹,以慰忠魂而励名节。咸丰十一年一月,和给事中林之望、御史薛春藜联衔奏:续访殉难人等,恳恩分别旌恤,安徽一省绅士民人男妇一千九百三十八名口,分别旌恤,以慰忠魂。[5]同治元年,翁同龢奉旨查办,御史吴焯等奏请安徽前后殉难人。
农业
咸丰七年,吴焯奏请在黑龙江呼兰城迤北蒙古尔山地方垦荒,朝廷降旨,交奕山查探具奏。奕山派员前往踏勘明确,绘图贴说,奏称:自绰罗河起,至通肯河止,核计卡伦内外,共有可垦地亩一百二十万三千余晌。蒙古尔山等处向系吉林采参捕珠之地,现据查明可开地亩,既有一百二十万余晌之多,何以历年经久,并未查办,从前或另有深意。奕山提议将吉林采参捕珠之地一并开垦,毋庸封禁。后又查,蒙古尔山一带,向有产生参珠之名。惟自绰罗河至通肯河,以及呼兰河等处,水浅山微,参苗甚稀,蚌蛤不殖,卡伦荒原,地僻人稀,从未议及开垦。拘泥封禁,殊为可惜。户部奏:该处既有荒地一百二十万余垧之多,自于度支有裨,但弛禁开垦,必期有利无弊。请饬奕山详细妥筹,若于参务、珠务、屯务、边务,一有妨碍,仍请严行封禁。[6]
整顿厘捐
咸丰九年,吴焯和御史蒋志章奏请整顿厘捐。咸丰命各省督抚及带兵大员,将委办劝捐抽厘各官绅职名造册报部,以凭查核。厘卡所抽捐数及捐商姓名,饬令逐日开单,实贴卡外,限半月内申报一次。其有捐数未经贴示申报者,一经访闻,著即查明参处。至零星小卡,无裨实用,著即裁撤归并,以便稽查。[7]
整顿吏治
咸丰七年,吴焯奏江南粮台委员蒙混侵蚀各弊,下谕:当交何桂清、赵德辙查奏。后据和春会同督抚奏称,裁汰冗员,随时查看,并请分别劝惩。嗣后粮台各员,果能洁己奉公,实心办事,自应呈其劳绩,奏请奖叙。至办理不善各员,营私舞弊者,该大查等查有实据,无论盲阶大小,著一面奏闻,即将该员以军法从事,以儆其余。[8]同治二年吴焯奏参知县许庆瑢等营私纳贿,并游击章升曜私制炮船走私漏税事。上谕令晏端书逐款从严查办。已革广东候补知县许庆瑢,以家人蒙捐已属有玷官常,服官后复藉势揽权,勾通消息,尤属行止猥鄙,着交部照例治罪。已革游击章升曜以卆役冒捐,奉派省河缉捕,胆敢豢匪济私,无恶不作,实堪痛恨,业经晏端书查明交劳崇光就地正法,洵足以慰民情而申法纪。[9]
重视科举
同治元年三月,吴焯条陈:造就真才,悉归实学,请于乡、会试责成考官核取真才,并出题不得割裂。上谕内阁:我朝制艺取士,人才辈出,奉行既久,不免有空疏剽窃之弊,亟须崇尚实学,力挽颓风。著照该部所议。
嗣后,乡、会试责成考官详加校阅,头场四书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二场经文,取其有关实义者,若敷衍成文,概弃弗录;三场策问,以经史与时事分问,使贯串古今、通达治体者,得以敷陈政事得失利弊以及筹饷用兵之道。其言果有可采,不必责以忌避,亦不得绳以小疵,庶于由旧之中仍寓责实之意。贡士射策,原以觇其经济学问,乃近科以来,专务缮写,相习成风。嗣后著仍遵旧例,不必拘以字数,最短者以千字为孰,其不及者以不入格论。各贡士从容条对,不必专事缮写,自可拔取真才。士子趋向随主试为转移,近日各省考试题目多有割裂太甚,应试生童遂各钩心斗角,习为穿凿支离,最为风俗人心之害。嗣后各省学政及府州县学各官,务各恪遵功令,所出试题不得割裂小巧、牵连无理,及诗题引用僻书私集,以正文体而培风化,违者照例议处。[10]
02
撰写《圆明余忆》
咸丰十年七月,咸丰要移驾避暑山庄,吴焯附议各大臣的奏章:京师为根本重地,不宜轻弃。十月,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吴焯在《圆明余忆》中记下了咸丰十年母丧前后侍疾至移柩时期京城内外发生的事情。其中有众多关于此役京师情状之史料。兹并摘录于次,俾资参阅:[11]
“庚申七月五、六日间,即传夷人已到海口。所有内外一切奏禀,概不发抄。以致讹言四起,人心惶惑,然犹未移徙也。
十四日。自是日以后,海口消息,日紧一日,迁徙出京者,遂纷纷不止矣。然俱系有力之家。无力者仍未动也。
二十五日。是时城中哄传夷人已到通州。定于二十七日攻城。居民纷纷移徙矣。
二十七日。是日我军拿到夷目巴夏里等九人,禁刑部监。于是京中鼎沸,圣驾有出巡之说。朝内大臣,具折奏留,具留中不发。凡在京旗汉大小官员眷口及财物,无一不移出京城者。然大生意如布巷前门一带尚未动摇。
八月初五日。此时人心惶惶,移徙出京者日见其多。城门已闭彰义并东面一带城门矣。
初七日。我军与夷兵战于齐化门外。我军马队在前……一闻夷人枪炮,一齐跑回。将步队冲散,自相践踏。我兵遂溃,夷人逼近城边。先是,秦王及御前诸公,屡劝圣驾出巡。圣意颇以为然。但格于二三老成并在朝交章劝止。故有并无出巡之旨。且明降谕旨,有能杀贼立功立见赏赐等语。故人人皆以为出巡之举已中止矣。
初八日早。闻齐化门接仗失利之板。圣驾仓皇北巡。随行王公大臣,皆狼狈莫可名状。若有数十万夷兵在后追及者然。其实夷人此肘尚远。园中毫无警报。不知如何如此举动。是日所有在京大臣眷口,及有力之家眷口,皆移徙选避。车价贵不可言。雇涿州单套轿车,须银二十两,保定则三十两。
十二日。母病逝。是日家家闭户,并无相好一人到宅者。
十四日。彰义门开。步行到九天庙。安静之至。是时内外十六门,只开西便,彰义两门。前三门自初八日关闭后,至十一日始开顺治一门。内外城移徙者,几于门不能容。前未移移徙各家,至此已尽移徒外出。然小生意及手艺人虽已尽走,而大生意各行尚未移动也。
二十三日。出门见街上人三五一堆,俱作耳语。街道慌乱之至。至午后,忽西北火光烛天而起。哄传夷人已扑海淀圆明园一带矣。我兵数十万,竟无一人敢当者。夷兵不过三百马队耳,如入无人之境,真是怪事。僧邸胜帅兵已退德胜门外。
二十四日以后,城北日见烟起。缘夷人到园后,先将三山陈设古玩,尽行掳掠一空。后用火焚烧,藉口乱兵烧毁。复出告示,张挂各处。若和议不定,准于二十九日午刻攻城。居民务须远避,勿致玉石俱焚等语。
二十六日。是日夷人已于午刻进安定门。住居城楼,并城门洞内。安大炮一,小炮四。口俱向南插五色大旗。城中自一二品大员,皆于是日出城,无一在城内者,惟当事数人而已,城中不复可问矣。是日大臣等已将巴夏里等礼送因夷营。
九月初一日。早间彰仪门未开。坐车到西便门。出城人车拥挤,不能行走。城外慌乱之至。初二日后。京中夷人已入城内。讹言四起,人人自危。内城旗人至此俱将眷口移至南城店居住,流离颠沛之状,目不忍睹。自初间起,日日闻得与夷人换和约未成。或因恭邸不肯出见,或因夷人所说难从,总未定局,居民愈觉不安。
初六日。英夷来照会云,我国太无礼,致将伊国人虐死五人,索赔银五十万两。适俄夷亦来照会云,闻得夷人索赔五十万金,伊愿说合,令我们少赔。恭邸以此事即便说合,亦不过十万八万两,承俄国一大人情矣。随托言已许不能复改谢之。俄夷又来照会云,既已许赔五十万,自不必说。惟英闰焚烧园亭,伊亦愿赔一万两。前索二百万,减去一百万,只需一百万便了事矣。恭邸答应。于初九日送去银五十万两。是时夷人所添十六条,无一不从者。当事者惟求其退兵,无一敢驳回。于是夷人大笑中国太无人矣。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上述所记因为是出自亲身闻见,对于当时京师抢攘之状、官民恐慌之情,言之历历。而对圆明园焚掠之责任者,亦著其真。其叙诸事之日子等,偶有不符,或一时闻之未审,或补述记忆偶失,可分别观之。至于吴焯对此役的见解和看法,也可代表当时士大夫之清议,与当局大臣所见不同。
03
文学业绩
同治三年(1863),吴焯自楚北请假回泾县茂林省视坟墓。是年应王茂荫的要求,为其祖母撰写了颂文。其文为:
(泾上)焯与子怀先生有师道焉,盖未通籍时,读其章疏而已,向往之释褐后,历谏垣,滥竽十四载,先生跻卿贰,兼挕院事,因得备炙其光仪,挹其言论风采,观其出处进退。不肖如焯亦时荷其陶镕。同治岁甲子,焯自楚北乞假展茔,先生奉讳寓皖,示以大母太夫人节孝事,乃知先生立朝三十年余如一日,一禀太夫人训也。盖先生成进士归省,太夫人之训曰:读书以明理,吾愿不及此,亦毋躁进,毋营财贿。尔毋忝尔先人,吾愿也。尔躁进而位高营财贿,而多金,非吾愿也。平昔之懿训可知已。太夫人志节,诸君子论述盖详。焯于先生有师表之尊,不敢妄溢一辞,缘谨志其返随间所目击者,以明太夫人义方垂裕之一端。[12]
同治四年,为金陵泾县会馆捐钱一千文。七年,为闽南才女李如蕙诗集《茗香室诗略》作序。八年,延聘重修《安徽通志》分修。安徽定远人方浚颐在《复吴拙庵书》[13]中祝贺道:“知通志局中业已延聘,从此铅椠余闲,饱看大龙山色,文章寿世,天与遐龄,尘俗人何能仰跂耶?来书谓文有三要,曰达,曰是,曰洁,诚为不刊之论,足开千古秘钥,近今罕有能识此者。盖皆狃于门户,泥于宗派,本无学力而专以剽窃摹拟为事,无惑乎貌合神离,去古日远也。世动曰能时文者不能为古文,夫制艺代圣贤立言,其精思伟论皆从经史中出,时文之善学古文者,方足为大家。虽有排偶、单行之分,然气足、理足、辞足,固无施不可,时文、古文,二而一者也,未有不工于时文而独能长于古文者也。果其达,果其是,果其洁,即宇宙间必传之作,而奚有于门户?奚有于宗派欤?抑岂必区之曰若为时文欤?若为古文欤?”希望“大著制艺,幸即缮寄,早付手民,俾作后进模楷。”
吴焯为绩溪也做了很多事。在绩溪任职时,曾为上庄胡氏第二分支支祠作《重建其顺堂记》,其中有言:“绩西土庄,乃胡姓聚族而居之地也。其山清以旷。其水环以幽,其风俗孝友而朴诚,谦柔而好礼。”[14]绩溪东郊有胡培翚创办的东山书院,后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和师范传习所。在《关于邵作舟的生平情况》一文中介绍,胡培翚去世后,东山书院也曾吸引过泾县著名学者、前清翰林、监察御史吴焯(拙庵)等名流来绩溪聚众讲学。
参考文献:
(作者吴小元系泾县政协文史专委会委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叶彩霞系泾县政协文史专委会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
公众平台
研究宣城历史,弘扬宣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