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二八)

伤寒论第114条辨: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原文解释】太阳病,治以火熏的方法,未得汗出,病人必发生烦躁,经过六七日,病如果仍未解除,可能发生便血。由于这些变症是因误用火法而致,所以名为火邪。

太阳病,用火来发汗,本来应该是汗解的如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这一类药来发汗解表,过去取汗的方法很多,因为拿不到药,所以用火烤来发汗,正常人,只要用一烤的时候,汗就出来了,但是,这个太阳病,就是用火熏他,病人都没有流汗,也就表示这个病人里面非常的干,里面的津液本来就不够了。

不但没有把汗烤出来,反而令伤寒往里面走,结果滤过性病毒往里面跑,其人必躁。必躁,就是表邪进入阳明了,也就是在肠胃里面,肠胃干掉了,到经不解,就是平常感冒应该一个星期就好了,阳病六日、阴病七日该好,结果时间到了病还没有好。必清血,就是大便里面带血,这就叫火邪,就是表热已经传到里面去了。

“内经”阳伤则吐血,血如果太多,津液伤到了,血会逆经、会叛经,如果伤到阳,就是伤到胸腔、肺、胃的地方,,病人会吐血。如果是伤到了阴,就是伤到五脏,,伤到子宫、膀胱、大肠,就会大便带血。

大便带血,表示里面太燥热了。一般来说,只要是津液不够的人,吃了你药以后,嘴巴很口渴,就已经要恢复了。口渴,代表津液回头了,少少与饮之,不要饮得太多,也不要饮得太快。有的人一口渴,看到水,一饮而尽,结果水又停在了胸膈这边,这又变成了真武汤证了。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4、115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14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火熏,也是火疗的一种,是指用烧炕.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