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视角下的南海记忆(五):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简介
第五章 南沙群岛最大岛屿太平岛简介
太平岛在1946年12月12日由“太平号”军舰接收以后,在2000年以前,均属中华民国海军代管,岛上一切建设均以军事为着眼。
一、地理介绍
太平岛位于东经114度22分,北纬10度23分,在南沙群岛北部的中央,系南沙的最大的岛屿,距越南金兰湾550公里、距胡志明市850公里、距东沙岛1185公里、距高雄1600公里。
太平岛地处要冲,可以称之为“南沙的心脏”,也是巩固南海中国领土的堡垒。岛呈狭长形,东北向西南长1,289米,最宽处366米,面积0.4896平方公里。
如以世界杯足球标准比赛场地7140平方米来计算(长105米,宽68米),太平岛仅约67个标准足球场,略比北京天安门广场(0.44平方公里)大一点。
距太平岛最近的中洲礁亦列为太平岛范围,中洲岛面积有3000平方米,尚不及半个足球场。
太平岛平均海拔3.8米,无山、无河,地势低平,其周边岛屿亦同,在军事上无险可守。低潮时四周有200至300米不等宽度的礁盘露出水面,礁盘约为棕色,如同刚整平的运动场。
太平岛受西南季风影响,岛礁有向东北拖曳的趋势,经由推算拖曳量大约为1800米,依据在太平岛观察所到该岛的移动速度,大约一年为3米,可以得知近600年来,太平岛因长期受到西南季风的侵蚀,岛礁逐渐向东北移动,由卫星图上亦可以看出南海其他岛屿也有类似现象,因此太平岛可以被称为“一座正在移动的岛屿”。
二、海岸
太平岛东端高4.2米,西端高3.5米,四周环有白色沙滨,长2850米,西南侧有小船航道,满潮时水深3米,退潮时约1米。附近有长50米防波堤,兼可靠泊船只及登陆码头。水下礁盘向东延伸450米,向西延伸650米,南北各约140米,面积为本岛的一倍。太平岛外岸峻峭,缺乏良好锚地,岸外不远处即是深海,不便泊船,岸边水浅,低潮时仅2英尺,即使是小舟也无法驶入,以往船舶停泊在近岸处,登陆者必须舍舟涉水前近,水中礁石嶙峋,行经其上,非常不便,如肩负重物,尤感困难。因此,船舰均须利用小艇,再行转驳登陆,极为麻烦。
三、名称由来
太平岛旧名黄山马峙,日据时期称“长岛”,英文称呼为Itu Aba Island,Itu Aba 是马来语,意思是“那是什么?”据推测,可能是最初开进南沙担任测量的英国军舰,由马来亚槟榔屿或新加坡出发时,雇有马来人随行,在汪洋大海中,初次见到这一个小岛,脱口而出“那是什么”?英人遂直译为地名。
1946年12月12日中华民国海军由“太平号”军舰接收,改名太平岛。
四、气象
太平岛接近赤道无风带,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东北季风起于10月下旬,止于翌年3月;西南季风起于4月,止于9月。
太平岛没有明显的四季划分,年平均最高气温摄氏32.4度(5月),最低为摄氏28度(1月)。以笔者撰写报告时的5月份为例,此时台北午间温度在摄氏25度时,太平岛的午间温度则已经到达摄氏38度。
太平岛几乎没有台风侵袭,但经常受到台风外围环流的影响,雨量丰沛。全年有雨日约165天,集中于5至12月,年雨量平均2211毫米。
五、海温
在南海夏季盛行西南风时,黑潮沿越南东岸循大陆沿岸北流,经台湾海峡入东海,水温达摄氏28到29度。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亲潮反向由东海经台湾海峡流向海经越南东岸南下,到达南海南部时,水温约在25度左右。
六、植物
太平岛上植被茂盛高大,为典型的原生热带海洋林相,东半部植被保存完好,可作为海岸保护林区。岛上常见树木包括:檄树、榄仁树、莲叶桐、葛塔德木、椰子、草海桐、白水木、海柠檬、藤蟛蜞菊、长柄菊、长鞍藤、葛蕾草等。这些热带性植物的特点是叶面大,种子多靠海上漂流传布。除原始林以外,有长两到三层楼高的椰子树。1994年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戴昌凤、植物系教授黄增泉到太平岛从事生态调查时,发现岛上有109种维管束植物及1种菌类,其中有82种属于原生植物,另有11种植物如海柠檬、破布子、莲实藤、蛇尾草等,从来未在台湾发现,这些植物在太平岛的东部形成茂密的热带海岸漂流林,林木高度可达20米以上。
七、海生物
太平岛海中生物资源丰富,计珊瑚117种、海藻120种、无脊椎动物91种,另满布介壳、水母、海星、海胆、章鱼等等。即以热带鱼类为例,计有421种,琳琅满目,其中42种极为罕见;在环礁范围内形成美景,其原始自然之美,全中国任何地区均无与伦比。
太平岛在2007年3月由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列为南沙海龟繁殖保育区,以强化海洋生态保育工作。
由于《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已将绿蠵龟列为保育类动物。依据调查,南沙群岛是保育类动物“绿蠵龟”的重要栖息地,一般绿蠵龟产卵高峰在7月间,在南沙较为特殊,4月份就有绿蠵龟开始产卵,每只雌绿蠵龟每2到4年上岸产卵一次,每窝龟卵约100颗,孵化率5至7成,太平岛陆域产卵栖地从沙滩至树林外侧,海域为潮间带和低潮线至12海里处。
为确保绿蠵龟生态环境,自海巡署接防后,首先逐次拆除环岛海滩刺丝、围篱等阻绝,以利绿蠵龟登岛产卵路径畅通;另海巡署南巡局为增加官兵保育常识,分别于2002年11月及2003年4月,邀请台湾海洋大学教授程一骏赴岛研究绿蠵龟生态及活动情形,并指导官兵营造绿蠵龟产卵环境以增进保育工作;南沙指挥部则藉各项集会时机持续实施保育宣教,配合运补实施净滩活动,每日夜间勤务定期巡查,如发现有受困情形立即实施救援,以确保其自然孕育。
根据2003年的生态调查,太平岛四周都有绿蠵龟活动,族群有30到40只。
1961年8月救国团首次举办的南沙访问队,女学生与南沙绿觿龟合影。绿觿龟平均寿命在50岁以上
八、动物
1.鸟类51种,以侯鸟为主,短暂停留过冬。
南沙群岛的形成,是由于亿万年以来,珊瑚礁的累积以及禽鸟的粪便所逐渐演化,据1946年国民党军队接收南海诸岛以后,迄于1970年代的各种游记,描述以往南沙鸟群极多,多可敝天;然而近年由于各岛的栖息地完全遭到破坏,据笔者所知,整个南海地区的飞鸟都已“聊聊无几”,这是鸟类,也是人类的浩劫。
2.以往海军陆战队以放养方式蓄养家畜、家禽,目的在让海岛生活能够多样化;近年因环保意识,仅由海巡署饲养少量的狗。
将牛带到太平岛放牧
九、土壤
太平岛属于珊瑚礁岛,地表细沙为珊瑚礁风化所形成,土壤全是贝壳、珊瑚碎屑及早期海鸟粪便风化而成的白色磷灰质(鸟粪层),1980年代岛上仍有甚多状似岩石的鸟粪石,鸟粪石含有机质,是植物的营养源,下层为坚硬之礁磐。太平岛四周为沙滩围遶,北侧沙滩宽仅5米,南侧沙滩宽约20米,主要为珊瑚与贝壳碎屑。
太平岛在1946年接收时因鸟粪层太厚,驻军无法种植蔬菜。台湾1956年重返太平岛以后,不断由台湾运去数以千吨的土壤。数十年经营下来,太平岛上的砂土、碎石子、卵石,全系台湾运去的“客土”与“客石”,岛上的蔬菜始得弥补夏季台风运补之不足。
十、水源
太平岛地下水位高,虽有水井7口,但水质含氯盐,除岛东水质较佳外,余均须处理后始能饮用,现有逆渗透淡化机二组,每日生产淡化水9.6吨,供各餐厅炊膳及人员日常饮用;地下水井共可蓄积9000加仑用水量,作为沐浴、清洁使用;另每日每人配发1500CC矿泉水2瓶,以充分满足饮水需求。
1956年太平岛图
十一、电力
太平岛现有10千瓦太阳能发电机组2组,200千瓦柴油发电机3部,每部机组每日发电12小时轮流供电,足供全岛用电需求。太平岛一直在研究以风力及海潮的波浪能提供电力。
十二、电信
以往太平岛只有军用电话可通台湾,1995年4月台北交通部电信总局派出一队卫星通讯工程人员,经过近半个月安装测试,于是年5月份接通太平岛卫星通讯系统,使岛上官兵的寂寞的生活,顿时趋于活跃。太平岛卫星通讯系统利用太平洋上空的“国际卫星70号”为转频器作为接收及发射中继,并与南沙卫星地面站构成完整的通信网路;计有8路卫星系统,包括2路一般用户,5路直拨公用电话和1路测试电话。通讯系统成本极高,当时投资约1千多万元新台币,后来陆续增加5千万元,计次通话秒数订为一般时段12秒台币1元,减价时段每20秒1元,比台北打高雄费率还要便宜。
十三、交通
太平岛地势平坦,全岛为水泥道路,房舍建在道路两旁,如非林木,可以一眼望穿。太平岛道路维护良好,步行环岛一周约需30到45分钟。南北纵贯,长0.8公里,以往用鸟粪磷块推成;现为水泥公路。
环岛公路:沿海岸环绕全岛,以往为砂石路面,现为水泥公路。
除军用车辆外,主要交通工具为数十辆脚踏车。
十四、栈桥(码头)
太平岛南侧建有两座栈桥,偏西一座长期使用,靠东的一座则废弃多时,桥面塌落,只留下桥墩。栈桥突出海岸约200米,栈桥间建有一座码头,船只停泊不便。桥身为铁架,桥面设木板,由太平岛中山路东端通向岛外。
原有栈桥经常因台风受损。使到岸人员与物资均须靠接驳方式到岸,十分不便,海象不佳时,有安全顾虑。
笔者1988年8月抵达太平岛时,因码头损坏,所以登陆舰只能锚泊在安全的外海,距岸约3000米处,再由驻岛官兵派出快艇于海域戒护,靠LVT 泛水及小艇接送人员及物资。幸好全程风和日丽,海象良好,才顺利上岸。由LVT舷边望向海底,约有30米深,清可见底,珊瑚花丛及鱼群清晰可见,在等待运送物资运送上岸的期间,笔者用简单的铁钉代替鱼钩,也能够钓起少见的南海特有鱼种。
上述藉由中型LVT的两次转运,近年已经改用胶筏一次接驳登岛。
十五、机场
太平岛自2008年1月起飞机通航,机场系将原来岛上的中央道路拓宽加厚,全长1150米、宽30米,可起降C-130运输机(不能起降战斗机)。机场构工时,引发台湾环保团体极大抗议。因为兴建机场,使原有七层楼塔台、中华电信卫星电话发射台,海巡署官兵兵舍,全部移位重建。
十六、环保
太平岛上设有小型焚化炉,用以处理一般垃圾。以往废油、厨余均采用海抛。自1999年以后,由于环保意识提高,凡属车辆、船舶运转废油,由官兵集中在油桶内,每月约1百加仑,经运补货轮载回台湾处理。岛上厨余埋在地下分解,停止饲养家畜家禽,禁止采摘海底珊瑚,且定有罚则,以减少污染,务使海滩、海岸保持原貌。
十七、补给
太平岛驻军日常生活物资全靠台湾补给,特别在台风时期,叶菜类、水果类不足。平时利用水耕栽植解决部份蔬菜问题。并以海水养殖提供部份肉食问题。
太平岛特别注意岛生植物及生长环境,以维持现有植物生态完整;海巡署南巡局曾于2002年11月及2003年4月,邀请行政院农委会农业试验所凤山试验分所系主任温宏治率研究人员登岛实施原生植物研究,并指导官兵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及种植热带蔬果,以增加岛上植物多元性,供给官兵日常食用之需。
从1950年代台湾军队从回太平岛驻防开始,海运由起初2到4个月补给一次,到近年实施:
1.商船运补:每20天一个航次,单程约4天,限载乘客12名,提供民间工程人员登岛进行机具检查、维修及运补粮秣、蔬果、罐头、油料及建材等一般性物资。约在第一天中午启锚,第三天清晨抵达。
2.军舰运补:每年4月及11月各一航次,由“成功级”护航驱逐舰及“新港级”运补舰执行任务、运输物资及车辆等重型物资。1980年代以前,运补回程时尚带有磷矿,现在回程时,则带上述太平岛环保污染废料。
十八、行政管辖
太平岛行政区划归属于高雄市旗津区,岛上并无固定设籍居民。
十九、驻岛人力
从1956年台湾军队进驻时的一个加强排60到70人,至1980年代的200人,以后又下降到150人。近年平均驻岛人员110名,气象人员5名,医疗人员1名。1980年代以前分批换防,平均每人两年换防一次,现为分批一年换防一次。
二十、重要建筑
1.威远楼:为纪念1956年7月“威远巡弋”舰队运送国军重返太平岛的建筑,楼在营区广场正中央,为太平岛军政中心。由于重返南沙是总统蒋中正的决定,因此正前方有中正门,门左侧竖立石碑,上刻“南沙群岛太平岛”七字,广场前立有蒋中正铜像。
2.渔民服务站:正方形3层楼房,又称玉玺楼,为纪念前海军总司令黎玉玺将军1956年6月率海军“立威巡弋”特遣部队来岛巡视所建,1960年10月31日完工。内设文康室、寝室、浴室、厕所,可供10人左右食宿、避风。太平岛系于1980年设立渔业工作站,迄1987年设立台澎地区渔民服务站,除从事渔业研究工作外,并推展各项渔民服务工作。
太平岛全岛建筑物多为早期海军陆战队驻防时期所兴建,当时条件简陋,所采用建材多就地采用海沙,海沙缺点在于建筑物使用多年以后,容易产生龟裂、漏水、钢筋裸露锈蚀及卫生设施破旧等现象,安全顾虑堪虑,近年正计划逐步自台湾运沙重建中。
3.威镇南疆亭:原为海军1946年接收后所建,当时将驻军官兵姓名刻石埋于亭之地下,以兹纪念。旧亭于1955年被菲人破坏,今亭为照原式重建者。
4.永清堡:精神堡垒,为纪念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上将派南海支队于1946年12月12日进驻太平岛所建,旁有“太平舰到此”碑刻一方。
5.观音亭:位在岛西原日军坟场附近,1950年代由于传闻附近经常有鬼魂出现,1959年指挥官下令兴建,并将随身携带之千手千眼观音奉赠建亭,此后全岛再无异状,堪称灵迹,1972年重修。观音亭为官兵重要精神寄托。周围花木成林,香火鼎盛。
6.土地公庙:奉祀土地公,安定军心。
7.气象台、邮局、发电厂、供水系统、垃圾场等:供应基础民生。
8.南沙医院:由中央健保局委托高雄总医院提供外科医生1人,护理2人。以往紧急救治需要48到56小时海运,现可经由空运返回台湾。
9.春晖园、南亭苑等小型公园以供休憩。
10.海生陈列馆陈列渔类标本,贝壳馆陈列贝类生物,并展示贝壳沙所作的沙画。
在2001年4月7日所成立的贝壳馆,展示各式贝类计86种,仍持续收集充实中;并提供研究单位参考。
11.了望塔:约6层楼高,可对周围海域进行监控。
12.篮球场、弹子房、图书室、卡拉OK间等,在威远楼行政区旁,供官兵休闲。
廿一、周遭各岛屿环伺情况
1.敦谦沙洲:太平岛东方7.1海里处的敦谦沙洲(约0.1平方公里)为越南所据,派有正规军约40名驻守,为距太平岛最近之威胁,岛上有码头及相当高的了望塔各一座,营房数间,天线铁塔五、六处,每月都有船只运补,自1990年代起就有射程可达太平岛的5吋砲。至于越南在南沙军事指挥部设于南威岛,有码头设施。
2.中业岛:太平岛北方35海里处中业岛(约0.33平方公里),为南沙第二大岛,亦为菲律宾所据最大岛,派有正规军驻守。1990年代就有飞机场,跑道长1500米,并在礼乐滩有石油探勘行动。
3.太平岛南方11.7海里有鸿庥岛(小于0.1平方公里),为越南所据,派有正规军60名驻守,岛上有了望塔、直升机停机坪各一座、营舍及砲堡。
太平岛长期军管,各项数据资料多不对外公开。1990年内政部太平岛访问团检讨会纪录中犹提出,要求行政院经会筹组太平岛天然资源调查团,建立太平岛基本资料,以利开发,尤其太平岛附近海洋地形、水文、生态、地理状况、天然资源均属模糊,述基本资料必先予以有系统、全面性的彻底调查研究,集合各学门科技专家,方可奏功。
廿二、20世纪太平岛历史
日本人在清末,就先后在东沙与西沙采取磷矿,1907年(光绪卅三十三年),和歌山人宫崎见南沙资源丰富,回到日本以后倡议“水产南进”,居住台湾基隆之小松重利随而附和,自是日本、琉球、台湾的渔船相继南下,南沙群岛主岛黄山马峙被改名为“长岛”,作为日人南进渔业基地。
太平岛现代化经营始于1921年日本拉沙磷矿株式会社移民百余人,开始采取磷矿,兴建永久性房舍、仓库、铁路、码头、医院、测候所与神社等,蓄意久占。1923年续在扩大南子礁作业,与太平岛相互支援,员工一度增加到3百余人。
1929年因受世界不景气影响,缩小磷矿开采范围。另有一说:由于经过十年大量掘取,太平岛部份地区陷低于海水平面,于是台湾总督令饬停止工作。
1933年4月10日法国占领太平岛,赶走岛上的日商与台劳。
1939年2月28日日军进占海南随即进据西沙,顺势兼并南沙,驱逐法人,1939年4月9日,以官报宣布占领南海诸岛,改名为“新南群岛”,将东沙、西沙皆划归于台湾总督管辖,隶于高雄州下。
1939年2月日军重回太平岛,立即将太平岛营建为海军基地与远洋渔港,在岛的东端建有数十幢营房、工厂与仓库,由于太平岛距海南岛榆林港1000公里,与榆林遥相呼应,日军计划在附近停泊鱼雷潜艇,作为海南日本海军根据地前哨,并控制南中国海航道与南进基地。
在军事第一的情况下,日人原拟将太平岛的渔港扩建为辅助军港。其建港计划为:
1.扩大海港面积至1.3米,港口宽度5米,港内水深2.5米。
2.扩建防波堤,向外展伸至62米。
3.新建175米长码头一座。
4.扩建营房、仓库、工厂、(轻便)铁路、公路、医院及其他有关设备。
5.扩建测侯所,并增设军用通信与测向设备。
6.在丛林中多设防空壕洞、水井。
7.工程费预算98万日圆,1941年兴工,预定三年完成。
施工不久,因连年台风,工程受阻。迨1943年各战场盟军大举反攻,日军处处溃败,建港工程乃告停顿。日军南进期间,太平岛曾用为侦察基地,对于袭击敌船、封锁水道、侦测军情、报告气象贡献不小,而太平岛上的海产加工与罐头厂,供应军用食品的任务,亦扮有重要角色。
1946年12月12日国民政府海军抵达太平岛登陆后,处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中业号”舰长李敦谦根据登陆搜索人员回舰报告,全岛只发现一只德国狼犬和破败建物。当时由中央及广东省接收人员予以实地勘查有关资料,采集标本;两舰官兵分别清理水陆残余障碍,测量绘图,设置航行标志,历时月余,始告完成。
广东省政府接收专员麦蕴瑜,回到广州以后发表文章报导当时情形:
接收南沙两舰,十二月十二日晨六时安抵太平岛之西南方,测得水深最浅处亦有七十三公尺,而“中业”吃水不过四公尺,于是乘汽艇登陆,并即开始下列工作。
一、重立纪念碑
岛之西南方,在防波堤之末端,即通入电台大路之旁,日人建有纪念碑一座,上绘日本国徽,其下则书“大日本帝国”五字,日本海图上亦有注明。登岸后第一步工作,即将此帝国主义遗迹毁灭,并就原址用水泥混凝土重建我国碑石。各岛所竖之国碑,高二公尺,正面上端为国徽,下书名岛名,背面为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左侧书“太平舰到此”,右侧为“中业舰到此”。
二、测绘岛图
岛之中部椰子树、木瓜树、蕉树及其他矮树颇为稠密,所用仪器系平板仪,故测量时系用多角形导线法,环岛一周,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周围之环礁则用交合法,再用导线通过岛之中部,测量水井、防空洞及各建物之位置,所需工作时间约十小时。
三、踏勘岛上情形
太平岛之日本驻军,根据其壁上题字,系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廿七日始知日本帝国主义作无条件投降,故悲观情绪及自杀遗言,见于各建筑物墙壁之上。再查岛上之大路小径,均被藤类及花草所遮蔽,以此推测,则日人离岛时与我国接收时间相距必在一年以上。因全岛均绿草及藤类所掩蔽,故对于踏勘日人经营之痕迹,极为困难。
太平岛石碑重立完竣后,即于碑旁举行接收及升旗典礼,并集中各接收人员及驻守海军官兵数十人,拍照纪念。
太平岛驻军经过3年余惨淡经营,规模初具,不料因1950年5月海南撤守,太平岛台湾军队亦予撤离,遗留在岛上的国碑、房舍及所有建筑物,被菲律宾狂人克洛马所率“探险队”破坏殆尽,连所植花木,亦无幸免。1956年7月,台湾军队重回屯守,重新建设,一面加强防务,一面改良土壤,种植花蔬、果树、花木,并豢养家畜,放牧牛羊,日后蔬菜勉强能够生产,花卉遍地,始成为南海坚强堡垒。
(未完待续)
转载自南海的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