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退位诏书》短短300字却深有内涵:国人高端话术的典范

秋瑾曾写下绝笔:'一腔热血勤珍重,撒去有能化碧涛'。正是因为有了像秋瑾、宋教仁还有孙中山这样的仁人志士,辛亥革命才能获得成功。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只希望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尽管做出了很多的妥协,但最终还是推翻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君主专制。

(一)、字字珠玑,暗藏玄机

辛亥革命如星星之火,燎遍了神州的每个角落,也将清王朝的根基焚毁殆尽。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达成共识,由他来'劝说'清朝皇帝退位并担任第一位大总统。此外,民国将以外国元首的礼遇对待清朝皇室,每年给他们一定的粮饷,并允许其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中。

那时候的清朝皇帝是只有六岁的溥仪,实际当家人则是隆裕太后。主少国疑,这孤儿寡母的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又能作何应对。他们除了选择退位,别无他法,一个年纪尚小,另一位目不识丁,所以连退位诏书也不是二人所写

当然朝中还是有些对清朝心怀感恩的遗老遗少,张謇就是其中之一。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自然就接下了撰写《清帝退位诏书》的责任。中国人向来都讲究面子,即使全世界都知道清朝皇室的遭遇,但这份诏书仍要体体面面。而且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专制和民主的分割,必将流传后世。

张謇挥毫泼墨洋洋洒洒的写下三百余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每一句话都有所折射,将聪明人的聪明话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这份退位诏书是中国人高端话术的范本。第一句话是'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这句话表面上是在陈述事实,然而却有些平铺直叙。

按常理而言,皇帝颁布的诏书,开篇都是规模宏大,不可能写得如此干瘪。其实这也是一种反抗,看似是在陈述事实实则是充满着鄙夷,它将'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的责任归咎在了民军起事之上。

接下来就是'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革命党人总是在搞自杀式袭击和暗杀,导致满清的王宫贵胄们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如果清帝不退位,则全族之人可能都会遭殃。

可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诏书中还是写'特命袁世凯......',意思表达的很明显,就是接下来不论袁世凯做什么都是征得自己同意获得授权的。

如此一来,袁世凯上位有了合法的继承性,而清朝也可以向世人说明,自己并不是被迫退位而是主动的,保住了面子。

(二)、避重就轻,粉饰自己

'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在这番话中俨然把清朝皇帝塑造成了忧国忧民的圣君,他眼看着国家危亡但是没能拿出好的办法,故而不忍心看着民生不安。

在这里,皇帝和专制不是国家走向灭亡的罪魁祸首,反而成了想方设法为神州找出路、即使牺牲自己利益也要保全大局的'开明人士'。关于矛盾它只字未提,只是在讲述自己和所有人一同怀揣着痛苦,表示要和民众风雨同舟。在如此话术之下,清廷'民族罪人'的处境很快就被化解了。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在第一句中有个'多'字,可谓是用心良苦。它向世人表达着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共和,大清还是有支持者存在的。

但清朝愿意少数服从多数,宁愿多吃点亏也不能负了天下人之心。谁都知道,清帝是被迫退位的,可如此一来他却成了开明民主的圣君。愿意为了多数人的意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尤其是那句意思很明显,我怎能为了自家的荣华富贵而不理睬民意。

这段话再往后的'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云云,基本表达的都是清帝是忧国忧民的明君愿意为了天下放弃荣华富贵。

在这封诏书中残酷统治中国几百年,为革命党人所深恶痛绝的满清皇室,摇身一变成了众望所归、甘愿为集体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英雄。这番话术,不可谓不高明。

(三)、无形博弈,实现共赢

不论怎么说,清廷在颁布退位诏书以前皇帝都是这个国家的实际主人。因此诏书中的内容,即使没有掀不起波澜,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能引起一些影响。所以,这封诏书可谓是字斟句酌,每个字都蕴含着乾坤。

接下来就是'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当时袁世凯的势力如日中天,清廷总该要为自己留好后路,所以就把主角换成了他。

表示袁世凯是资政院共同推举出来的,有很高的威信力。希望他能够带着国家,变得更好走向共和。

其实这里就是清廷在做顺水人情,按照它自己的意愿肯定不愿袁世凯上位。可迫于无奈,只能大肆地褒扬他,希望袁世凯能看在这个情分上,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要为难皇帝。

'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诏书中提到的这五族,与革命党人提出的'五族共和'相应。

诏书讨好完袁世凯,接着又讨好革命党,毕竟他们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以后能否过得安稳与否除了靠袁世凯还得靠革命党。

诏书的最后清廷当然不忘为自己利益伸张提出'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些就是他们之间达成的共识,比如以外宾礼遇相待每年能拿到多少供奉如何如何。如此一来,等有天革命党或者袁世凯翻脸还能拿出这个诏书,作为理论的依据。

这短短的三百字之内涵的绝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它有清廷的不甘也有为自己洗白的努力还有对现行势力的讨好与奉承同时又不忘记为自己争取权力,提醒袁世凯等人遵守诺言。

可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放眼整个世界,没有哪种语言能用看似平铺直叙的短短三百字蕴含如此多的信息。

(0)

相关推荐

  • 百年中国《二十八》

    <央视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 著作权:央视   诵读:雄鹰 清廷退位 隆裕太后〈1868-1913〉 溥仪〈1906-1967〉 1911年北京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各省独立的消息相继传来 ...

  • 思维导图:今天,隆重纪念!

    欢迎阅读我的第1647篇日更文 辛亥 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 1895到19 ...

  • 《清帝退位诏书》短短300字却深有内涵:...

    <清帝退位诏书>短短300字却深有内涵:国人高端话术的典范

  • 帝国的残影:大清的最后一天是怎么过的?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宣统三年(1912)的春节是个不平凡的春节. 1910年10月开始,一场鼠疫横扫东北,波及河北等地,夺取了6万多条生命. 直到1911年3月,东北的鼠疫才销声匿迹. 鼠疫虽然过 ...

  • 【每天老照片】-1万-6800- 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

    1912年2月12日,身居于紫禁城的隆裕太后代清朝小皇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在南方革命党人和权臣袁世凯的双重攻击下灭亡.在退位诏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是说清帝退位完 ...

  • 大清朝享国276年,你知道它是怎样度过它的最后那一天的吗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都炸了窝,纷纷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清朝主持朝政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不得不启用在家抱孙子的袁世凯来对付革命党.结果正是袁世凯给大清朝敲响了丧钟.袁世凯到了南方前线,对革 ...

  • 319字暗藏玄机的清帝退位诏书,你读过吗?

    原创历史深处2017-05-26 22:11:19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无论如何这一天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之后,两千多年帝制的正 ...

  • 清帝退位诏书——爱新觉罗·溥仪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历),颁布退位诏书,作统治之最后结束.由于溥仪 ...

  • 清帝退位诏书[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

    另外又颁布两个相关诏书,全文如下: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将新定国体,无非欲先弭大乱,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必演成种族之惨痛.将至 ...

  • 汉学||清帝退位诏书的百年疑云

    本文来源:<凤凰周刊>2015年第7期 转自:水煮历史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清廷颁布"退位诏书":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 ...

  • #武术#【短短300字,简明中国内家三种...

    #武术#[短短300字,简明中国内家三种拳] 中国武术主要分为内.外两家.相对外家拳,内家拳以意气为主,外形从之.外家拳的代表是少林拳,内家拳的代表首推武当派,并以太极拳为典型拳种.直到今天,内家拳形 ...

  • 档案《辛亥档案之清帝退位》

    档案《辛亥档案之清帝退位》

  • 《宣统帝退位诏书》

    <宣统帝退位诏书>全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大清统 ...

  • 《宣统帝退位诏书》,是他写的!

    <宣统帝退位诏书>全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道圣旨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廿五)所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大清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