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丨杂谈·大德必及其寿

杂谈·大德必及其寿

作者:王金山

男人老寿星为啥没有女人多?

早在2010年重阳节前夕,安徽省合肥市老龄委曾经披露了一份材料,说合肥市100岁以上的老人是186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157人,且最大年岁的女寿星今年已经超113岁,身体仍然很康健,能下地干活……

当时我看到这则消息,心里一“咯噔”,不禁要问:男人老寿星为啥没有女人多?且数字差异如此之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人口组织多年的调查统计表明,男性平均比女性寿命短5至10年,而且在一些国家,这种差别还在逐年上升。比如,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男性比女性寿命少1年,80年代少2年,90年代少了4年,进入21世纪则至少5年以上,许多男人未老先衰或英年早逝。而在美国一般统计是男性比女性短寿7年,在俄国男性比女性短寿10年。早在2001年,北京市人均寿命是74岁,而男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医学科学家们认为,男女有别,男性生理遗传素质上与女性相比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男性为XY染色体,女性完全为XX染色体。因此,男性对外界环境刺激如病毒、细菌的抵抗力可能会弱于女性。再则女性生理上,每月一次的月经来潮、痛经直至怀孕产程方面的疼痛经历,使她们对于痛阈的耐受力增强。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出生时男女性别总人数基本一致,而到中年以后男女两性别间在长寿者和高年龄构成方面却出现了差别,长寿者女性多于男性。北京市城区老年人口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而社会学家们也认为,男性,特别是中年男性,心身压力非常大。改革开放,经济搞活,竞争也就激烈。他们在单位是骨干,“顶大梁”;在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又要会赚钱,又要会炒菜。若媳妇与婆婆闹矛盾,或儿媳与自己的老伴有隔阂,这家的大男人以及小男人在左右逢源两头夹气中必然身心俱疲,岂能不折寿?其次,工薪阶层的固定收入与“下海”人员的明显差距,使他们感到囊中羞涩及自身能力价值不能完全体现而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有些鼓噪还来自家庭中,“某某家的男人发大财啦”,“某某家的男人当局长,天天上下班坐小车啦”,“没本事,没出息,嫁你这样的男人算倒了八代霉啦”,“人家嘲笑我们家男人想腐败还没有资质呢”等等,自家的男人听到这些,会好过吗?由于传统观念的偏见,女性在遇到苦恼和烦闷或委屈时,可以对亲人絮叨一番或大哭一场,以其发泄一番。男人却不行,“男子汉大丈夫”、“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苦闷时,还要强装笑脸,不能外泄,最多是回家喝闷酒或进舞厅遛一圈。还有,中年男性婚姻多为不幸——上山下乡,回城待业,待到成家时,大都超过而立之年了!“先结婚,后恋爱”,他的“恋”成了,有的却“恋”飞了!君不见,“男人一有钱就变坏”,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这里面的“坏”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真坏了,有的确实因夫妻关系不合,当年错误的婚姻结下的苦果。如今,许多家庭从过去的“大男子主义”蜕变成“大女子主义”。殊不知,广州市妇联就曾经接待过数十名男子的“哭诉”。这些男子,在家没有地位,属于“第三世界”,处处受女人虐待,动辄就要被“夫人”一纸“休”掉。“最苦最累男子汉……”男人有值得同情、理解的一面,也有令人憎恶的一面,如吃喝嫖赌、争权夺利等等,伤身损体,耗精折寿,如此,岂能不影响身体健康导致短寿?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世称石头和尚,91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禅法的主旨以清净本心为上,力求识得湛然圆满之体。他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菠萝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藏刀……”

希迁的养生奇方精要便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科学论证表明,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气候。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应该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有信心、有能力把握好属于自己的那个“60%”,将长寿梦想变成快乐现实。

孔子曰:“大德必得其寿。”一个为人忠厚仁慈、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常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健寿高。道家(老庄)认知疗法四条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意思明白吗?

是啊,“大德必及其寿”,一个人,特别是男人,一定要“以宽而去其狭”,“以诚去其诈”,积极向上,心胸宽广,“君子坦荡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乐观者岂能不长寿?而那些谋人之人,心术多诈险,自负荷重;谋钱不止之人,挖空心思,心情又多不安;贪欲之心重的人,劳心劳力太甚,常致肾亏气虚,是所谓“终日耗其精髓,虽盛壮亦必致夭折”。而有路歪走,有轨常越之人,易心提而胆掉,有超夕畏惧之戚戚。此种德性,如何侈谈长寿!

唐代著名医学家、享年101岁的孙思邈在《养生铭》里曰:“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饮食均……”他告诫后人,寿命之长短不在“命”,而在于“修行”。所谓修行是指修心、养神、戒怒、节欲等,相当于现代的心理卫生、心理保健,即健心的范畴。只有健心才能神完气足、祛病健身。否则,神疲、气弱必多病、短寿!

如今的一些男人,“有泪不弹,有病不看,有家不回,有觉不睡”,如此,岂能长寿?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因此,最善养生的人,是首先修养德性的人。男子汉们,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王金山丨久坐咋会引起椎间盘突出

王金山丨游山玩水,远离“烦恼”

王金山丨定期吃顿“红军餐”

王金山丨不科学的“新吃法”

王金山丨享受 “宁静”

王金山丨“秋冻”,岂能“东施效颦”

王金山丨看病人 有学问

王金山丨杂谈·超越人体极限会致“过劳死”

王金山丨我的“冤家”颈椎病——患者黄芳自述

王金山丨医学科普论坛·以名释义,谬之千里

王金山丨散文·登高驱烦愁

王金山丨杂谈《健康就是幸福》

王金山丨生命警示牌的启示

王金山“过度医疗”伤害的是谁?

王金山丨杂谈·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王金山丨健康杂谈《医生的幸福:看到患者康复》

王金山丨世上没有后悔药

王金山丨盲目锻炼 反受其害

王金山丨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卫生科普论坛

王金山丨“背”回健康,“背”回爱情

王金山丨杂谈《出书人还值得羡慕?》
王金山丨杂谈《让“信任”回归》
王金山丨小说《“一举成名”》
王金山丨微笑也是“消炎药”(二篇)
王金山丨学会与孤独为伴(外一篇)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奥秘

    ​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奥秘 2020.2.8 纵观古今中外,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八年.究其原由,女人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女人拥有得天独厚的雌激素,而雌激素具有保护血管壁,防其变硬,变脆的 ...

  • 王金山丨杂谈《让“信任”回归》

    杂谈<让"信任"回归> 作者:王金山 那是2年前的事了,现在翻出来仍然令人感奋.那天晚上,我正在家里看书,电话响了.我接过电话,问对方找谁,对方大声大气地问我可是王医生 ...

  • 王金山丨杂谈《出书人还值得羡慕?》

    杂谈<出书人还值得羡慕?> 作者:王金山 最近,我在整理旧作时,无意中发现我的一则幽默小品,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篇小品原载于<合肥晚报>1991年8月20日" ...

  • 王金山丨杂谈·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杂谈·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作者:王金山 谁也没料到,本科一位刚进不惑之年的医生,从发病到去世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全科医护人员无不为之唏嘘.惋惜. 这位医生平素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人皆称他医德高尚.医 ...

  • 王金山丨杂谈《健康就是幸福》

    杂谈<健康就是幸福> 作者:王金山 笔者一位老同事,一次"厄运",使他对健康和幸福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他生了重病后,心情懊丧,思绪翻滚.你猜,他此时此刻最渴望什么 ...

  • 王金山丨杂谈·超越人体极限会致“过劳死”

    杂谈·超越人体极限会致"过劳死" 作者:王金山 早在2015年5月7日,中国新闻网披露,湖北省宜昌市一名叫杜志勇的医生18个小时内连续做了8台手术后,因劳累过度,右耳突发神经性耳聋 ...

  • 王金山丨杂谈·撩开“无效退款”的面纱

    杂谈·撩开"无效退款"的面纱 作者:王金山 生活中,如果您因在求医购药中碰到对方"包治包疗,无效退款"或"XX检查半价"的承诺,怎么办?那么 ...

  • 王金山​丨学会与孤独为伴(外一篇)

    学会与孤独为伴(外一篇) 作者:王金山 双休日准备安排什么?"他在电话里笑道:"安排'孤独'!""孤独?"我在电话里愣了一下,随即笑道,"您 ...

  • 王金山丨微笑也是“消炎药”(二篇)

    微笑也是"消炎药"(二篇) 作者:王金山 世界微笑日,是唯一一个庆祝人类行为表情的节日,从1948年起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每年的5月8日确定为世界微笑日,这一天会变得特别温馨,在对别 ...

  • 王金山丨小说《“一举成名”》

    小说<"一举成名"> 作者:王金山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某小学生不愿读书了,要求父母同意他去学举重,当个举重运动员.其父母不解,问缘故,这位小学生振振有辞地说:&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