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剂药治愈3个多月的慢性咳嗽

一诊

王某,女,36岁。2011年3月17日,因“反复咳嗽,咯痰3个月”就诊。该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症状,自行口服急支糖浆及间断静点头孢类抗生素(具体用量及用法不详)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先后就诊于多家大医院,行“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全肺CT”等检查后,诊断为“慢性咳嗽”,给予对症治疗后,病情仍不缓解。诊时见:久咳不止,痰黄,质黏,量少而黏,口干舌燥,唇红干裂,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心烦,消谷善饥,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血常规回报示:未见异常。胸透示:肺、心、膈未见异常。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

中医诊断:咳嗽(脾经伏火,肺气不清)。

西医诊断:慢性咳嗽。

治法:清宣伏火,肃肺止咳。

方药:黄芩20g,栀子15g,生石膏30g(先煎),防风10g,藿香10g,浙贝15g,陈皮10g,生甘草10g。3剂,水煎服。

二诊

患者自诉仍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痰黄白相兼,量少,质略黏,易出;口干舌燥、唇红干裂明显改善;神疲乏力、心烦、消谷善饥、大便干燥、小便黄赤未见明显改善;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主证未变,胸闷、气短症状凸显,故续用前方,酌加川朴10g、杏仁10g。5剂,水煎服。

三诊

患者已无胸闷、气短;咳嗽、咳痰明显好转;痰白,量少,质稀,易出;心烦、口干舌燥、唇红干裂明显改善,神疲乏力,饮食、睡眠可,尿、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主证未变,仍神疲乏力,故续用前方,酌加黄芪30g、麦冬15g。5剂,水煎服。

治疗效果

患者已无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口唇红润,精神饱满,饮食、睡眠可,尿、便正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按语

咳嗽的病机关键为肺气不清,肺气上逆。其病因包括外感六淫犯肺及其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致使肺气不清,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虽然《素问·咳论》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是其主要病位在肺,与心(小肠)、肝(胆)、脾(胃)、肾(膀胱)及三焦密切相关。《医学心悟》说:“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该患者的咳嗽考虑为“伏火”上冲于肺,肺气上逆所致。主要由于久咳不愈,肺气壅滞,则有热,加之久用清肺之剂,易于调动人体阳气上行,再者肺气壅滞,上焦气机不畅,故人体阳气易于停聚中焦,内郁而化火,伏藏于脾经,火热之邪,循三焦及手太阴肺经,熏蒸于肺,肺气不清,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脾经伏火,熏蒸于肺,灼伤肺津,故可见久咳不止,痰黄,质黏,量少而黏。肺气壅滞,胸阳不展,故可见胸闷、气短、心烦。唇者,脾之外候,口者,脾之窍,脾经伏火,充斥外候及其窍孔,故可见口干舌燥,唇红干裂。脾经伏火,则胃阴不足,胃火偏盛,故可见消谷善饥、大便干燥。伏火不宣,壮火内生,壮火食气,故可见神疲乏力。伏火内灼人体阴液,故可见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均为脾经伏火,肺气不清之征象。选方用泻黄散加减,原方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用来治疗小儿口疮口臭。后世多有发挥,王好古的《此事难知》,将其规整为“土中泻肺”之剂。其方具有调节脏腑寒热的功效,并且不伤及人体正气。方中生石膏、栀子清宣脾经伏火为君;火郁发之,故以防风疏散脾经伏火,黄芩清肺热,陈皮、浙贝化痰,共为臣药;生甘草既可以清心火,又可以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

二诊时患者咳嗽、咳痰减轻,但余症尚存,说明主证仍在,故“效不更方”,但是胸闷、气短凸显,故加川朴、杏仁以宣肺平喘。三诊时诸症明显缓解,但是由于脾经伏火日久,耗气伤津明显,故继续前方,加入黄芪以益气健脾,加入麦冬以滋阴润肺。共服汤剂13剂,患者久咳之顽疾得到解除。该患者的咳嗽主要是由于脾经伏火,肺气不清所致,在治疗过程中,始终以清宣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