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沪”,寻宝上博—上海博物馆的80件馆藏珍宝(中)
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馆的80件重要馆藏文物进行介绍(中)。
30. 五代董源《夏山图》卷
此图纵49.4厘米,横313.2厘米,绢本水墨淡设色,画面上有山峦复叠、烟树沙川的夏日景致。画面中央山峦起伏连绵,上方水面空阔回转;一道道沙川和坡丘在水上和岸边延伸推展,两人泛舟水上;岸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其间有牛羊悠闲吃草,有农人从容劳作;一道一道的冈峦,苍苍茫茫由近向远渐渐推展开去,忽明忽暗,层峦叠嶂,极具自然掩映的趣味。此图无画家款印,拖尾有明代董其昌的长跋,定为“董源画卷”,隔水绫上又有“董北苑夏山图神品”的题跋,还有“黄琳”“徐渭仁”“黄芳私印”等三十六印,此图曾辗转于贾似道、袁枢、沈树镛等人之手。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结构严密紧凑,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是最能说明董源“平淡天真,不装巧趣”风格特色的典型杰作,堪称董源代表作品之一,国宝级文物。
董源,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
31. 五代巨然《万壑松风图》轴
此图纵200.7厘米,横70.5厘米,绢本水墨,描绘的是高远景色,从山脚下可见溪塘小桥,密密丛丛的树木中坐落着数间茅屋,其中一榭依石临水,有白衣人坐其中,从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涧上去。在两山之间、谷涧之上,有一巨大的楼阁,阁后烟岚弥漫,层岩丛树,飞瀑奔泉;且又有山楼水榭、远寺长桥,掩映在万松山壑间。整体尺幅偏高,整体布局呈现出“S”型,用多个“S”型的山脉重叠使画面中景物的表现更为深远,沟壑溪水在画面中央向面面下端左侧流出,山川在溪水两侧呈”S“盘延面上。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气象深厚,天趣盎然,人物描绘精细传神,表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是山水画发展演变的标志,也是中国历代绘画经典高清仿真解析范本之一,国宝级文物。
巨然,江宁(江苏南京)人,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僧人大画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四大山水画家。
32. 五代卫贤《闸口盘车图》卷
此罐高29.9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14.3厘米,广口,卷唇,鼔腹,平底。胎质灰黄,口沿与外壁敷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化妆土及釉均不到底,边缘清晰可见,肩部双弦线内夹篦划波折纹一周,上腹部在化妆土上刻缠枝牡丹纹,细部装饰篦划纹,纹饰以外填黑彩为地。口沿化妆土及釉层多剥落。内壁露胎。粘有白色泥浆痕。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罐器形硕大,制作粗率,具北方民间用瓷的一般特点,但装饰工艺及风格均颇为独特,不同与同时代磁州窑的白地黑彩划花瓷器,是契丹民族风格的一个反映,这种白釉剔花填彩大罐仅存世三件,堪称珍宝,国宝级文物。
卫贤,五代宋初画家,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唐后主李煜时为内供奉。善画台阁、盘车、人物等。初师唐末画家尹继昭,后学吴道子画法,尤以界画见称于时。北宋《宣和画谱》认为,他画高崖巨石,浑厚可取,而皴法不老,画林木虽挺劲而枝梢不称其本;自唐至五代,以画宫室得名者仅得卫贤一人。
33. 五代徐熙《雪竹图》轴
此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绢本墨笔,描绘了竹林积雪的场景,画面中一林竹树在雪后高寒中拔地而起,坚韧挺拔,倾斜直上,竹竿枝叶姿态各异,在平静安逸中又不失动感。此图描绘生动写实,将粗笔、细笔结合勾勒竹竿枝叶,以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雪后竹子的不同层次,细致工整而富有立体感,再现了雪后竹石的真实情态。所绘景物仅以水墨描绘,不施色彩,整体的写实画风与画史所载徐熙“以落墨为格”相符。此卷无作者款印,在石旁的竹竿上可见倒写的篆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经谢稚柳考证为徐熙真迹或传派作品。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画构图新颖,层次丰富,画法别致,富有变化,整幅画工整精微而写实,以线条墨色为主,工整精微而写实,集中表现出古代画家对墨法的出神入化的运用,堪称五代佳作,为五代南唐画家徐熙的代表作之一,国宝级文物。
徐熙,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与后蜀黄筌的花鸟画为五代两大流派,其风格有“徐熙野逸”之称独创“落墨”法,一变黄筌细笔钩勒,填彩晕染之法。传世真迹甚少,《雪竹图》传为其所作。
34. 辽赤峰窑白釉划花填黑地牡丹纹罐
此罐高29.9厘米,口径23.6厘米,底径14.3厘米,广口,卷唇,鼔腹,平底。胎质灰黄,口沿与外壁敷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化妆土及釉均不到底,边缘清晰可见,肩部双弦线内夹篦划波折纹一周,上腹部在化妆土上刻缠枝牡丹纹,细部装饰篦划纹,纹饰以外填黑彩为地。口沿化妆土及釉层多剥落。内壁露胎。粘有白色泥浆痕。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罐器形硕大,制作粗率,具北方民间用瓷的一般特点,但装饰工艺及风格均颇为独特,不同与同时代磁州窑的白地黑彩划花瓷器,是契丹民族风格的一个反映,这种白釉剔花填彩大罐仅存世三件,堪称珍宝,国宝级文物。
35. 北宋《淳化阁帖》拓本
《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故名《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上海博物馆在2003年从安思远处以450万美元收购的北宋拓《淳化阁帖》六、七、八卷及第四卷,在中国名噪一时,它是所有版中最早的一部,因其中3卷是摹刻王羲之书迹的专卷而被视为无价之宝,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国宝级文物。
36. 北宋金漆木雕彩绘菩萨像
此像头带宝冠,袒露右胸,华美之饰物佩于前胸,衣带分披垂落,面容端丽,表情温存娴静。右腿支起,右手搁置膝上;左腿盘与身前,为游戏坐。这种随意安坐,舒坦自在的坐式,显然是更接近世俗化的一种表现。其全身漆金绘彩,面目丰腴,双眼凝视,神态安祥;身着偏衫,下着长裙。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像原出山西境内,半跏依坐的姿势优美、闲适,全然一副世俗贵妇的形象,是宋代菩萨像的代表作。
37. 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
耀州窑是中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古瓷窑之一,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此瓶高48.4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9.3厘米,底径11厘米,胎质灰白,釉汁滋润,呈橄榄青色。器身修长,小口外翻,短颈丰肩,圈足。这种造型运用了曲直线的对比,在权衡比例上,尽量把最大直径向上提,使整个形体苗条修长,形成秀丽挺拔的风格,为宋代梅瓶的标准式样。器身布满纹饰,刻划纹饰三组,肩腹均为缠枝牡丹,枝叶相间衬托,二者主次分明,疏密有序,相互呼应。足部为莲瓣纹,肩及腹下各有双弦纹一道。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瓶刻花刀锋犀利,刚劲有力,线条活泼流畅,纹饰层次清楚,立体感强,精致无比,在耀州窑瓷器中,为不多见的巨作,堪称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38.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
此盘高4.9厘米,口径23.2厘米,敝口,弧腹,圈足。釉色白中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为覆烧器,芒口包银边。盘内印云龙纹,云气缭绕,龙身屈曲腾越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神韵飘逸,宋代定窑印花器,技法源自定州缂丝,精致而臻完美之境。盘外壁有定窑瓷上常见的“泪痕”,从底部则可看到流釉的痕迹,证明它在烧造时采用了覆烧的方式。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盘工艺精绝,包有银口,当为宫廷御器,盘内印云龙纹,印纹十分清晰,是一件定窑覆烧印花工艺的代表作,代表了宋代瓷器印花工艺的最高水平,像这样完整模印云龙纹的瓷盘存世量十分稀少,堪称定窑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
39.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此尊高26.1厘米,口径22.1厘米,底径16.7厘米,仿古铜器式样,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尊内外施月白色釉,乳光晶莹,肥厚玉润。器身饰长方形出戟12个,分置在颈、腹、足部。足内近底刻有“五”字,指示同类器物从大到小的顺序编号。有的部位色釉呈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线条,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后人称之为“蚯蚓走泥纹”,是钧釉的独有特色。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尊胎体厚重,胎质坚密,全身釉色匀净的月白釉以其淡雅的色彩、含蓄的光泽,赋予尊体雍容博大的气韵,为难得一见的钧窑月白釉瓷器,堪称钧瓷珍品。
40.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
此盘高2.9厘米,口径17.1厘米,底径9.1厘米,满釉支烧,细纹开片,釉呈淡青色,素雅清丽,是传世汝窑的典型器。汝窑堪称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徽宗时开始在汝窑烧造官窑器皿,因烧造时间短,传世器物很少。汝窑瓷器做工均极其精致。胎质细腻,多呈香灰色。釉色则有天蓝、天青、粉青等。多数盘、洗、碗等器均为裹足支烧,底部留有细小支钉痕,俗称“芝麻钉”。此盘于20世纪60年代来自著名画家、收藏鉴赏家吴湖帆先生,吴先生的陶瓷收藏主要来自清人吴大澂旧藏,吴大澂为清代金石学家、考古学家,瓷器收藏主要为宋代瓷器,故斋名“百宋陶斋”。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盘造型简洁端庄,施天青色釉,釉质厚润,釉面布满细小不规则的开片,有一种素雅清逸的美感,为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澂旧藏,弥足珍贵。
41. 北宋郭熙《幽谷图》轴
此图纵167.7厘米,横53.6厘米,绢本设色,描绘了中国北方山水之风貌,画面中雪后的山间幽谷,山岩峻峭,谷口幽深,山下清泉从岩中奔涌而出,山间老树枯枝、盘根错节,与曲折的幽壑相互映衬,给人以高寒惨淡、浩渺萧瑟之感。郭熙在此图中运用了多种绘画技法,远景山石以淡墨、渲染皴擦而成,近景枯枝则以浓墨而绘,用笔刚健,浓淡焦湿相结合,简练清晰,错落有致,更加突显出幽谷清寒的意境。此图无作者款识,曾著录于《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等书,画上钤有宋徽宗“宣和殿宝”等印。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笔墨无多,取局部景致而表达出高旷的意境,以俯视深远的取景构图,表现出浑圆雄厚的雪中山巅,所用的笔法颇能代表郭熙清新优雅的艺术风格,属郭熙传世绘画中的精品,国宝级文物。
郭熙(约1000—1090年),字淳夫,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河南温县(属河南)人。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
42. 北宋王安石楷书《楞严经旨要》卷
此卷纵29.9厘米,横119厘米,纸本楷书,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结字修长紧聚,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左俯右仰,上下揖让,横笔逸出,孤撇出挑,颇有奇逸之趣。卷后有宋元明诸家跋,其中元人王蒙跋称:“荆公(王安石)暮年,深悟禅理,故特于是经提出而亲书之”。是卷经明项元汴,清安岐、曹溶等收藏,俱钤有收藏印。流传至近代,先由周氏收藏,后辗转落入大藏家王南屏之手。1986年回到祖国怀抱,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用笔清劲,起笔轻按,导送收放,使转灵活,颇得杨凝式的笔法。全篇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字行间错落参差,并不板滞,有“横雨斜风”之势,得萧散简远的意韵,为王安石存世最佳作品,也是目前公认的2件王安石传世真迹之一,属我国第二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国宝级文物。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王安石以治政和文学名世,书法亦颇有造诣,时人评他的书法近学五代杨凝式和北宋沈辽,得沈之清劲,远绍晋宋。《宣和书谱》记他“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美而不夭饶,秀而不枯瘁。”
43. 北宋沈辽行书《动止帖》页
此帖纵27.1厘米,横36.6厘米,纸本行书,系沈辽问候朋友病状的一通行书尺牍,并附有治疗处方。贴文:“辽启一言,动止佳否?所苦必是疮损矣!余外,欲辍吾省,如何屑屑干清听,甚愧悚也!辽上宝行阁下。乳香石上纳以好醋,磨涂赤肿处。”该帖书法纵横牵掣,浓纤刚柔,行草兼杂,枯润相间,神韵俊逸,颇具晋唐之风;其用笔结体意气高古,字里行间不失大家风范,体现出他深厚的书写功力。此帖曾被明代著名收藏家浦江郑氏、黄琳、项元汴等鉴藏。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帖行笔清逸洒脱,以当时制作精湛的手工水纹砑花笺书写,更显华美而典雅,极其稀见且保存如新,被认为是北宋沈辽存世的最为成功的书法作品,国宝级文物。
沈辽(1032—1085年),字睿达,沈括的同族兄弟,钱塘(今余杭)人。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其为文雄奇峭丽,长于诗词歌赋,诗文自成一家,尤其精于书法。其书法精于楷隶,笔法清峻,自成一家。
44. 北宋苏轼行楷《祭黄几道文》卷
此卷纵31.6厘米,横121.7厘米,纸本行楷,为苏轼与弟苏辙联名悼念好友黄几道的祭文,书于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又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苏黄两家结成了儿女亲家,可见其关系非比寻常。此书楷法精整,笔力雄健,结体谨严,墨气凝聚神采焕然;用笔恭谨沉着,凝重间有唐人笔意和汉晋遗韵,兼具丰厚凝重与简远恬淡之美。此卷点画沉着,质朴多变,无疑是承袭了晋魏楷书的风流。在楷书技法方面,苏轼深得魏晋遗风,用笔丰富,态势多样,既得风神俊爽之形貌,又含质朴古拙之内蕴。其字笔姿丰肥、笔力紧裹,笔画间顾盼映带,楷、行、草相间。此卷曾经南宋书法家黄仁俭(黄几道曾孙),明华夏、朱大韶、王世贞、曹周翰,清笪重光、王鸿绪、顾文彬收藏。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卷书法精整,笔力雄健,结体谨严,墨气凝聚,神采焕发且意味温厚,谨严而有活气,运笔流畅清爽,富有流动的美感,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书写技巧,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极少的楷书珍品之一,也是苏轼书法精品之一,历来饱受赞誉,国宝级文物。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45. 北宋王诜《烟江叠嶂图》卷
此帖纵19.6厘米,横6.8厘米,纸本行书,为米芾致张侯书札,译文为:“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仅有三行,但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趋于丰肥,转折处以流便的圆转笔法取代方折笔,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其姿媚处颇得二王的笔韵。此帖曾经清季振宜、安岐、清内府,近人张珩收藏。《参政帖》原为清内府所藏《宋元明诗翰》小册中物,佚出为散页,钤有乾隆内府诸印。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帖虽字数不多,却是精心构思,一丝不苟,全篇间架紧密,笔意俊爽,行气平稳,法度谨严,犹不失天真自然之致,应是他中年的佳作,与《苕溪诗帖》等俱为其中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王诜(1048—1104年),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开封(今属河南)。熙宁年(1069) 娶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1079),因受苏轼牵连贬官,落附马都尉。责授昭化军节度行军司马,均州安置,移颍州安置。元祐元年(1086)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卒,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能书画属文,工于棋。其词音调谐美,语言清丽,情致缠绵。
46. 北宋米芾行书《参政帖》页
此帖纵19.6厘米,横6.8厘米,纸本行书,为米芾致张侯书札,译文为:“芾启,要恶札,是甚字?批及。芾顿首。章侯茂异。”这件《参政帖》是作者为苏太简家鉴定书画的记录。虽仅有三行,但写得十分精到,结体紧密,笔法内敛,趋于丰肥,转折处以流便的圆转笔法取代方折笔,随笔写来,然有一种沉着飞扬的神韵,其姿媚处颇得二王的笔韵。此帖曾经清季振宜、安岐、清内府,近人张珩收藏。《参政帖》原为清内府所藏《宋元明诗翰》小册中物,佚出为散页,钤有乾隆内府诸印。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帖虽字数不多,却是精心构思,一丝不苟,全篇间架紧密,笔意俊爽,行气平稳,法度谨严,犹不失天真自然之致,应是他中年的佳作,与《苕溪诗帖》等俱为其中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品,国宝级文物。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47. 北宋赵佶《柳鸦芦雁图》卷
此图纵34厘米,横223.2厘米,连缀2段,画卷的右半部分,高大的柳树枝上停着三只鸟鸦,其中两只背靠偎依,静观自得,另有一只向下俯视而鸣,似在呼唤躲藏于树根部的一只乌鸦。画卷的左半部分,一道清澈的水滩上,芦竹高耸,蓼花低垂,两雁傍水而饮,一雁趋前,作欲饮之状,另有一雁,好像已经饮完水,正啮咬湖中的摹花茎,姿态各不一致,形象生动有趣。此画水墨淡设色,笔法简朴粗犷,画面明净舒展,平和典雅中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生机。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采用以墨为骨的画法,并把粗笔写意和精湛写生融合在一起,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修养与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完美和谐,是赵佶拙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花鸟画由着重色向墨笔画过渡的典型作品,国宝级文物。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政治昏庸腐败,但酷爱书画,对绘画艺术起了推动和倡导作用。擅书法,自创瘦劲锋利的“瘦金体”。绘画得吴元瑜传授,继承崔白风格,重视写生,体物入微,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见生动,有“妙体众形、兼备各法”之誉。
48. 北宋艳艳女史《草虫花蝶图》卷
此图纵28.5厘米,横293.5厘米,描绘湖南一带的自然风貌,画面中群山连绵、烟云浮动,山下茂林村舍、水汽氤氲,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水温润朦胧、变幻无穷的自然特征。技法上,米友仁用笔简洁概括,不施勾勒,山石在画法上以面代线、通过水墨层层渲染,树木则以浓墨作浑点,两者浑然一体,更加突显出作品雨后迷濛的意境。作者在卷末署款“元晖戏作”,并再三在其后创作题记,题记中录有三首自作诗词,后接南宋诸公题跋,共十六家,全卷宋人题跋总计二十九跋。其中,关注、谢伋、韩浒、朱敦儒、温革、林仰、时佐各一跋,洪适、洪迈、朱熹、曾惇、曹筠、尤袤、袁说友、钱闻诗各题二跋,钱端礼题四跋。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具有“模糊处笔墨之迹交融,明净处点渲之形俱化”的特点,融诗、书、画于一体,在宋代绘画中相当少见,为传世宋人画卷中宋人题跋最多的一件作品,为米友仁的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艳艳女史是北宋名画家宋迪之甥、沣州通判任才仲之妾,是一个出身良家的绝色美女,擅长山水花鸟画,文献资料曾记载过她画的《春山图卷》和《着色花卉草虫卷》,但均未见存世,《草虫花蝶卷》为其唯一传世作品。
49. 南宋米友仁《潇湘图》卷
此图纵28.5厘米,横293.5厘米,描绘湖南一带的自然风貌,画面中群山连绵、烟云浮动,山下茂林村舍、水汽氤氲,生动地表现出江南山水温润朦胧、变幻无穷的自然特征。技法上,米友仁用笔简洁概括,不施勾勒,山石在画法上以面代线、通过水墨层层渲染,树木则以浓墨作浑点,两者浑然一体,更加突显出作品雨后迷濛的意境。作者在卷末署款“元晖戏作”,并再三在其后创作题记,题记中录有三首自作诗词,后接南宋诸公题跋,共十六家,全卷宋人题跋总计二十九跋。其中,关注、谢伋、韩浒、朱敦儒、温革、林仰、时佐各一跋,洪适、洪迈、朱熹、曾惇、曹筠、尤袤、袁说友、钱闻诗各题二跋,钱端礼题四跋。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具有“模糊处笔墨之迹交融,明净处点渲之形俱化”的特点,融诗、书、画于一体,在宋代绘画中相当少见,为传世宋人画卷中宋人题跋最多的一件作品,为米友仁的代表作,国宝级文物。
米友仁(1074-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懒拙老人,祖籍山西太原,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系米芾长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故世称“大小米”。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
50. 南宋赵构真草《嵇康养生论书》卷
此卷纵23.5厘米,横602.8厘米,真草二体书就,字法熟练,流畅浑厚,笔力浑圆,飞动而兼沉着;笔法洒脱,自然流畅,涵泳俊秀,气韵盎然,颇得晋人风尚。从帖中可以看到“二王”法度而来的圆熟遒没的运笔结字,达到了真、草二式的和谐与融合,用笔润媚圆和,精奥纯正,丰腴圆润不失清逸之气,温柔妍婉颇具清和流宕之像。结字疏朗秀整,真书工稳而韵意萦绕,草书流动而意态冲和,真所谓“禊帖嫡宗”。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书出规入矩,沉着浑厚,字字独立,变化多端,其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极深的书法造诣,是存世的赵构精品力作之一,当为帝王书法乃至历代书法中难得的珍品,国宝级文物。
赵构(1107—1187年),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即宋高宗,宋徽宗第九子,曾被封为“康王”。公元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定都,建立南宋政权。公元1162年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赵构是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51. 南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这件缂丝珍品长107.5厘米,宽108.8厘米,画幅极大,色彩丰富,丝缕细密适宜,层次分明,是朱克柔缂丝画中的杰作。全幅以彩色丝线缂织而成。图中双鸭浮游于萍草间,有乳鸭相随,白鹭在侧,翠鸟、红蜻蜓点缀其间。坡岸青石,质感凝重,周围白莲(白蕖)、慈菇、荷花(红蕖)、萱草等花草环绕,色彩雅丽,线条精谨,生趣盎然。此件缂丝幅式很大,组织紧密织细,丝缕匀称,层次分明,制作工巧,可谓巧夺天工。朱克柔,中国宋代缂丝工艺家。名强,字刚,出生于宋宣和、绍兴年间,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幼习绘画与缂丝,积累配色和运线经验。宋徽宗至高宗时期以织造缂丝著称于世,亦善画。她创作的缂丝,花鸟、人物都非常精巧,运丝如笔,晕色巧妙,古淡清雅,为—时之绝技。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这件卓越非凡的《莲塘乳鸭图》是缂丝工艺的巨大创作空间和思路,突破了缂丝工艺和绘画艺术之间的壁垒,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是引领后继者攀登艺术之峰的旗帜,国宝级文物。
朱克柔,中国宋代缂丝工艺家。名强,字刚,出生于宋宣和、绍兴年间,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幼习绘画与缂丝,积累配色和运线经验。宋徽宗至高宗时期以织造缂丝著称于世,亦善画。她创作的缂丝,花鸟、人物都非常精巧,运丝如笔,晕色巧妙,古淡清雅,为—时之绝技。
52. 南宋赵葵《杜甫诗意图》卷
此图纵24.7厘米,横212.2厘米,绢本水墨,以杜甫“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诗句为题,抒写描绘江南一带的竹林景色,画面深远恬静。用墨的浓淡干湿表现竹的远近、老嫩和枯润,显出深厚功力。笔墨精细,层次分明,幽径修篁、苍烟漠漠、荷塘清浅、意境深净,卷后有元代张煮、郑元祐、杨维祯、王逢,明代张率、张昱、钱思复、李东阳、王穉登题跋。清宫旧藏,后流出宫外,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笔墨秀逸精练,处处体现出画家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的匠心,竹林、溪水的远近层次分明自然,展示出夹路修篁、苍烟漠漠、荷塘清浅、游人兴酣的情状,是一件具有士人修禅特色的南宋名作,国宝级文物。
赵葵(1186-1266年),南宋儒将,宋宗室,字南仲,号信庵,一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京湖制置使赵方季子。历经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丞相兼枢密使等。工诗善画,传世作品有《杜甫诗意图》。
53. 南宋李迪《雪树寒禽图》轴
此图纵115.2厘米,横52.8厘米,描绘了在微雪的竹林中,一只伯劳鸟栖息于积雪枝头的景象,呈现出严寒中飞禽独有的神态。画面构图简单,仅一竹、一枯枝、一鸟、一坡,更加表现出寒冬时节广阔空灵的自然环境。技法上,李迪以工笔描绘寒鸟、以粗笔描绘树石,两者结合,生动准确地刻画出两种客观对象不同的物质特性,真切而富于自然情趣。作者于此图左下方题款“淳熙丁未李迪画”,该图创作于1187年。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笔法极为工致,双勾竹叶,劲挺有力,枯枝的盘曲如硬铁,与翎毛的柔细用笔形成了强烈的刚柔对比,画法带有典型的院体画风格,是所见李迪带有年款最早的一幅,是其晚年精良之作,国宝级文物。
李迪(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供职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擅写生,花鸟、竹石、走兽皆精,亦作山水小景。大幅气象豪迈,小品精细入微,晚年犹能作纤入毫笔的刻画。
54. 南宋梁楷《八高僧故事图》卷
此卷由八幅画面构成,每幅纵26.6厘米,横64.1~64.7厘米,描绘了从南北朝至唐代佛教禅宗八位高僧的故事,从右至左分别为:达摩面壁、神光参问;弘忍童身、道逢杖叟;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智闲拥帚、回睨竹林;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灌溪索饮、童子方汲;酒楼一角、楼子参拜;孤篷芦岸、师备独倚钓车。此卷第二、三、五、八幅均有作者题款“梁楷”二字,每段画后则有后人行书的图解文字,图文并茂,生动明了。此卷是梁楷早年的细笔作品,人物神态、举止、衣着描绘传神入微,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技法上,人物衣褶使用尖笔的“折芦描”,而山石背景则多用斧劈皴,笔法简洁洗练,与人物形成动静对比。清宫旧藏,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画法相对工整严谨,人物山水相融,构图饱满,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具有南宋院体绘画的特点,既富有真实感又善于营造意境,人物衣褶用尖笔,作“折芦描”,转折劲利,是他细笔风貌的代表,十分难得,堪称历史佛教故事画中的杰作,为国内现存少数的梁楷精品之作,为梁楷早年的代表作之一,国宝级文物。
梁楷,南宋人,祖籍山东,南渡后流寓钱塘(今杭州)。他是名满中日的大书法家,曾于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他是一个行迳相当特异的画家,善画山水、佛道、鬼神,师法贾师古,而且青出于蓝。他喜好饮酒,酒后的行为不拘礼法,人称是“梁风(疯)子”。
55. 南宋梁楷《白描道君像图》卷
此图高约26厘米,长近74厘米,有折纹5道,把全幅分成几乎相等的6段,描绘了九十余位人物和鬼神形象,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神话世界。图中端坐魁伟者为元始天尊,左右群仙拱立,前一人执笏跪拜,四周祥云缭绕,光焰万丈。左右则绘人间、地狱、道观诸相,有放生、施舍、行善者,有布道、授经、谟拜者,地狱中火池莲开,诸鬼惊服。2016年翁同龢五世孙翁万戈捐售,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画笔细谨,线描精准,造型端慤而有古意,构图繁杂而疏密有致,画法既有李公麟的缜秀雅致,又具南宋李(唐)夏(圭)的遒劲,反映出南宋中期工笔画所达到的高度水平,为传世道经手写本及手绘扉画仅见之孤品,弥足珍重,国宝级文物。
56. 南宋佚名《雪景四段图》卷
此卷共分四段,每幅纵15.2厘米,横60.2厘米,纸本水墨,描绘了雪后的江山美景。第一段的主体位于画面左侧,一座高耸的楼阁背山临水,树木环绕四周;右侧远山如带,苍茫萧瑟。第二段的右上方连绵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左下方二人驾一叶孤舟、撑篙泛江。第三段远处连绵的高山与近坡高耸的寒松遥相呼应,雁群飞过江面,由近及远,于寂静中寓些许生机。第四段的景物集中于画面左侧,坡上乔木挺立,远处依稀可见起伏的雪山;右侧江心一叶扁舟随波荡漾。每段画后均配以宋宁宗皇后杨氏的楷书七言题诗。技法上,此卷构图大量留白,今表现景物的一边半角,空旷辽阔,更突显冬日寒意;以刚劲的用笔勾勒树屋山石,结合水墨渲染表现连绵雪山及缭绕的寒雾,使水天一色,达到迷茫空濛的意境。作者以纸为媒,更显笔墨趣味。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布局构图空旷简率,寒意萧然,大片空白使着墨处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皆取“边角”之景:笔势苍劲,以少胜多;全图表现了清旷高寒,空蒙迷茫的意境,画面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是南宋马远画派的杰出作品,反映了宋代山水大家马远、夏圭之风,堪称精品。
57. 南宋佚名《人物故事图》卷
此图纵26.7厘米,横142.2厘米,绢本设色,无作者款,画面中可见两组人马:图卷右侧开端的人马向左而行,一身着朱衣的官员骑马居中,张华盖、双旗和掌扇;左侧的人马向右而行,一骑马官员引导其后的一乘舆轿和两辆牛驾车。两队均由数十位侍从仪卫簇拥,或步行,或骑马。路旁亦有众多围观的男女,立于树木房屋之间,场面热闹。此卷人物均穿着宋代服饰,经考证,应描绘了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朝太尉曹勋奉宋高宗赵构之命迎接宋徽宗赵佶和郑皇后棺柩以及赵构生母韦皇后南归,平乐郡王韦渊率领仪仗于途中相迎的场景,曹勋和韦渊分别与画面左侧及右侧的骑马官员相对应。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情节安排巧妙,主体展现生动,人物刻画形态多样、栩栩如生,笔墨浑厚、设色典雅,与南宋画院的“院体”风格相符,是南宋人物故事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58. 南宋官窑双耳炉
宋代官窑应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杭州的郊坛下官窑和乌龟山官窑都属于南宋官窑。此器高12.8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5.1厘米,直口,长颈,鼔腹,圈足,口部有对称管状双耳,为郊坛下官窑产品。外壁施青釉,釉色呈青灰色,釉面有开片纹。口面和圈足显现出官窑特有的“紫口铁足”的特征。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今青浦区)任氏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器属于南宋官窑的产品,造型古朴典雅,胎薄体轻,胎质精细,釉质肥厚光润,细腻平滑,是少见的官窑瓷器,为南宋官窑之精品。
59. 南宋哥窑五足洗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发现窑址的名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是一大悬案。此器高9.2厘米,口径18.8厘米,圆唇,直腹,平底,内有矮圈足不着地。口沿饰乳钉五枚,下承五个如意形扁足,内心有六个支钉痕。胎厚釉润,釉呈米黄色,釉面密布大小开片。黑色大开片和黄色小开片纵横交织,称为“金丝铁线”。传世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洗通体施米黄色釉,全身遍布“金丝铁线”纹饰,制作规整,造型端庄典雅,制作极为精美,是一件典型的哥窑传世品,堪称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