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少食多餐可健康,喝水少量多次可长寿,呼吸少次多量可修真

喝水要少量多次,吃饭要少食多餐,已经成为常识,一般人做不到是一回事,但这不影响它成为一个正确的养生理论。其原理,可以简单解释为:身体在短期内,对食物和水的加工能力,有一个总量的限制,一次性补充太多,不但不能转化出更多能量,反而加重身体的负担。

这就很奇怪。我们人人都知道,活着离不开食物、水和空气,但是在养生理论中,却只说喝水要少量多次,吃饭要少食多餐,唯独不提呼吸空气,这难道不奇怪吗?身体细胞生产能量,有一个化学方程式,只要上过初中,必然学过: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这个方程式,严格规定了葡萄糖、水和氧气的比例,1单位的葡萄糖,需要6单位的水分子和6单位的氧气。你吃饭要少食多餐,喝水要少量多次,难道呼吸空气,就不需要做任何调整吗?

瑜伽教义说:一个人出生前,呼吸的总次数就被限定死了。瑜伽是印度过来的,我国又如何。在我国古代,人死了,叫做没气了。这个气,虽然不是指氧气或空气,而应该指代能量,但是呼吸停一段时间后,人就自然没有能量了。古代有气数一词,人之将死,叫做气数已尽。这个气数,跟呼吸的总次数,是差不多的意思。因此,气数,决定一个人的寿命。这是命。

但是,命后面,还有一个运字。气后面,还有一个息字。息字,怎么解?利息,休息,休养生息。意思是合理的休养,能产生利息。这个解释如果成立,引用到气息上,就是说,好的呼吸方式,也可以产生利息。这个因为在调理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利息,就叫做气息。它是后天努力得来的,后天的努力,可以改运,这就对应了命后面的运字。

中医徐文兵,在解读《黄帝内经》时提到,气息,就是呼气和吸气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下,气息越柔和绵长,你由气产生的利息也就越多。人的呼吸总次数,这是已经天定的,如果延长呼和吸之间的间隔,你身体储存的利息也就越多,你的寿命也就相对越长。也就是说,呼吸要少次多量。

古人是极注重呼吸的。古老的印度瑜伽,还有中国的太极拳,是公认的上佳养生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究呼吸吐纳。中医六术的导引术,还有道家的气功,其操作法门,也都在呼吸吐纳上。近年来,欧美等国家,也开始流行禅定、观想、冥想等,开始往这方面靠近。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医学,对这一块并不重视。我看过的所有基础医学、健康管理、营养医学、功能医学书籍里,没有一本书里提到呼吸。即便是那些提倡改善生活方式的书,也没有提到呼吸。难道医学家们,认为这一块没有研究价值?

鉴于大家对呼吸的作用,习以为常的忽视,本文试图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明:呼吸是如何影响生命的,并会以道家修真进行举例。

宇宙的起源,科学家普遍认为是一次大爆炸,中国古代没有大爆炸的说法,但通过推理隐约的知道,宇宙的生成,应该有一次剧烈的能量变化,因此类比出盘古一板斧开天辟地的神话。在这之前,天地是一片混沌,这混沌西方叫熵,中国叫炁。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杂乱无章的各式能量。意味着什么有质形态都没有。

经过一次剧烈的能量变化后,古人将其形容为:清者上浮为天,浊者沉降为地。实际上可能是,能量的幻变聚合,生成了各种物质。一些基本的粒子,慢慢的形成了固体、液体和气体。最早期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分子量最小,最容易形成,其次是气体相合为液体,再次是液体凝固为固体。

老子《道德经》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这样理解,道就是原始的能量,一就是气体,二就是气体和液体,三就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液体、固体都出现了,万物也就出现了。

生命,是在出现了有机物之后才出现的。学过生物的都知道,一切生物都起源于海洋。水是万物的发源地。为什么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生命是由有机物化合而成,这需要大量的有机物,不停进行结合和分解的试错,只有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到最佳的组合,才有可能进化出生命。

这么多的有机物从哪里来,海纳百川,水的流动性,可以将地球上大量的有机物都聚集到海里面。海水的流动性,又可以为有机物的正确匹配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二是:水具有恒温性。当有机物正确结合进化出生命时,这样的生命非常脆弱,需要稳定的生存环境。陆地环境做不到,只有海水的恒温性才可以。

凡事有利有弊。海水虽然能保温,但是海水里,氧气含量极低。学过化学都知道,氧气很难溶于水。书上说,早期的生物,都是厌氧生物。海水里,虽然含有氧气,但毕竟含量极少,这种低氧条件,不利于生物进化出,可以利用氧气来生产能量的能力,也就是有氧呼吸。厌氧生物生产的能量非常低,进化得非常缓慢。

为了生产更多的能量,生物们会团结合作。大量生理功能相似的单细胞生物聚集在一起,聚合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环境,有独立的水处理与水循环能力,这个独立的水环境,可以确保所有生物,都能受到水的保护。这意味着,它们不再时时刻刻都需要外来的水。

强者总是率先改变。当它们不在再依赖于海洋里的水环境时,它们就可以去陆地上生存。陆地环境有什么好处呢?氧气非常充足。这么多的细胞聚集在一起,自然需要更多的能量,而有氧呼吸生产的能量,远远高于无氧呼吸,它们因此学会了有氧呼吸的技能。

陆地生物开始出现。陆生生物,严格来说,并不是需要陆地,而是需要更多的能量。能量是生物进化的核心动力。陆地上的富氧环境,可以满足这一条件。现在有一种技术叫做无土栽培,将植物直接种植在培养液里,照样可以活得很好,这说明土地,并不是生物真正需要的。

自从出现了有氧呼吸,生物进化的过程大大加快。生物体能生产更多的能量,可以满足更多细胞的需要,细胞在生存能量足够的情况下,就可以放心生殖繁衍,也就是分裂复制。这就像现在政策允许生二胎,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敢,有了足够的存款才敢生,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一种进化过程,不停的持续,经过了亿万年的时间,终于进化出了猿和人。人是多细胞生物之王。不难看出,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氧气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直接将生物区分为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这是因为,能量水平,决定着物种的级别。

生物从低氧的海洋,来到了相对高氧的陆地,进化出了有氧呼吸,生产能量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这种提高,不可能是没有上限的。上限由什么决定,很可能就由氧气的含量决定。地球上的空气,氧气含量在21%左右。这样一种大的环境,生物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物利用氧气的能力,很难得到进化和提升。我们人类,虽然主要是有氧呼吸,但是在剧烈运动下,仍然会使用无氧呼吸的技能。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这个酸的感觉是从哪里来,主要是乳酸堆积所致。乳酸,就是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的代谢产物。

正是因为人的摄氧能力有限,人类不可能时时刻刻保证,体内的环境都是有氧环境,所以无氧呼吸这一低级的能量生产技能,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有科学家指出,癌细胞是细胞返祖现象,为什么叫做返祖,是因为生物的祖先,都是无氧呼吸,而癌细胞也是无氧呼吸。

实际上,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是很困难的。血液中90%的是水,氧气又很难溶于水,只能跟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一个血红蛋白,可以结合四个氧原子。我们知道,血液运输最终流向的位置,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非常薄,可以让血液中的营养,很好的透过血管壁,进入内环境,供细胞吃喝使用。

毛细血管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直径很小,平均直径约为6~9微米,这个长度与红细胞的直径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毛细血管内,单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流动通过,就是说红细胞在毛细血管内的运输速度非常慢,运输总量在短期内很难快速增加。

剧烈运动,速度过快的运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但是毛细血管却没有办法,快速增加氧气的运输量,那怎么办呢?两个办法。一是,毛细血管有储备。有一个数据,人体1平方毫米的肌肉横切面上,约有2000条毛细血管。平常安静状态下,只有5条左右的毛细血管有血液通过。参加运动时,有200多条打开来使用,还剩下90%的毛细血管,一直都在储备着。

二是,如果储备的毛细血管打开了,氧气运输量仍然不够,那身体就使用无氧呼吸来生产能量,所以才会出现肌肉酸痛。我们总是提倡有氧运动,原因正在于此。上面说到,太极和瑜伽,是上好的养生运动,你看这两种方式,运动速度都非常慢,动作也都比较温和,并且从没有听说它们让人肌肉酸痛。

古代人修真修道,一般会选择藏风聚气之所,号称采天地之正气,吸日月之精华,这灵气、精华是什么东西?肯定是跟能量相关的物质。自然界的万物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固体、液体和气体。食物是固体,水是液体,氧气是气体,从这三种中筛选出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呼吸的氧气,可以喝的水,不就是所谓的精华吗?他们修真的过程,本质是生物借助自然能量,主动谋求进化。

从他们修真的法门来看,呼吸吐纳,是最为关键的。这是不是说明,他们特别注重氧气的摄入呢?上面说了,能量是进化的动力,他们要进化,不就是要生产更多能量吗?受生存环境决定,人类的摄养能力,很难进化提高到另外一个级别,但是通过不间断的观呼吸,是不是可以提高摄养能力呢,至少可以增加身体的有氧呼吸,减少无氧呼吸,能量就会增加。

如果说他们主动谋求进化,是利用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但他们是怎么发现这一规律的呢?应该还是从观察自然中体悟得来。比如说乌龟之所以能长寿,是因为它们能龟息。比如说他们认为,体内有三昧真火,应该和自然界的火一样,一旦增加氧气,火势就会更好。

有些修道的朋友,看了这个文章,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在道家看来,他们所练的气,是炁,修炼之人,选择藏风聚气之所,这个气也不是氧气,而是能量。我当然同意这个说法。不过,一来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玄奥,二来也有一种可能是,古人知道这一规律,但却无法形容出来,于是创造了炁这个字。

炁,上面一个无字,下面四点水,意思是无形之水。正常的水,是液体,有自己的形态。无形之水,可能就是气态的水。是体内的水,处于气化状态下。我在《弄懂什么是精气神?你才能理解古代道家的神秘养生术,开脑洞!》一文中,已经写到了,精气神中的气,就是指营养精华的气态形式。

我在《弄懂什么是肺主金,你才真正明白体内的能量循环之道,很有意思!》一文中,讲到了液态水和气态水相互转变过程中的能量循环规律。营养物质、水、和氧气,都处于气态下,身体就会产生能量。

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将这一理论,用在生命健康领域,道就是生命能量,饮、食、气就是三。万般养生术,都从这里开始研究。食物、水、空气,是生命存活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所以人类进化出了相关的缺乏报警系统。缺水,会口渴,缺食物,肚子饿,缺氧气,打呵欠。

受生物进化的历史进程,以及生存环境的影响,水是不太可能缺的,食物现在也不太可能缺,最容易缺的,应该就是氧气。即便是健康的人,体内的环境,也不完全是有氧的,所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是观呼吸的意义所在。在中医理论中,肾是先天之本,但又将肺看作是肾的母脏,原因无非是肺气可影响肾气,这也说明,呼吸是能量生产中,最为重要的。

人体通过营养、水和氧气,生产出来的能量,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热能,维持人的体温恒定。二是动能,它可以运动。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能量都来源它。有些人经常感觉体内有气感,这就是能量在运动。修道之人所说的真气,就是能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先生,习练真气十多年,养生健身效果非常好。他从科学层面解释,认为真气是神经元运行时的队列。队列意味着有顺序有规律,不是杂乱无章的。当你体内有了较多的能量,如何将这些能量,按照一定规律来运行,让神经元产生队列呢?

古人打坐观想,将这些零散的动能,用意念把它集中起来后,发现它们可以沿一定路线运输,于是发现了经络。著名医师李时珍,在自己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中,写道: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也就是说,古人通过意念来感知,能量在体内的运输线路,因此而出现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理论。反观,也叫做内视。

道家相传的小周天,主要就是沟通任督二脉。一般认为每个人的任督二脉都是通的,但大部分人体内能量有限,流量非常小,不但本人没有感觉,也很难用仪器检测到,所以必须有意识的收集能量,并储存到一个地方。意沉丹田,就是用意识,让能量集中到丹田。当丹田的能量充足时,会有大量的能量流,沿任督二脉运行,这时我们就有了真气流转的感觉,任督二脉才能高效沟通。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也是以打通小周天,为最后的目标。

关于呼吸的文章,我写了不少。很多人认为我的理论过于创新,闻所未闻,实在是误解。我其实不是创新,而是回到了原点。创新可以往前走,也可以往回走。我个人觉得,从原点出发,出错的可能性更小。也许我的理论不对,但是从原点出发的思路,一定是对的。

(原创:身体自愈研究者,百家号或微信内搜索“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可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