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哥和他的馍店【牛玲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吃饱肚子就是幸福,能有白面馒头吃饱肚子,那就是奢侈!表哥是那个时候的中学生,本性贪玩,加上家穷,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大约是1993年。
表哥是原康镇大安村人,由于年纪太小,他不能跟随当时所谓的“十万大军出太行”,没有能够及时加入林州的建筑大军走遍全国各地,只能在家等着长大。
表哥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力不及人时,就要发挥脑子的能力,于是,表哥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小买卖生涯。开始卖酱油、醋,随着食品行业准入越来越高,在农村卖酱油、醋这一行逐渐消失了。表哥也就在这个时候转行了。
在行当里,表哥由“走行”转为“坐行”,在村里老宅里开了间“蒸馍店”。这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到现在依然在做,从老宅搬到现在的地方(大安大队门口),由一个稚嫩少年做到了中年汉子。
(蒸馍图片,可上下翻看。)
开始手工和面,土灶土笼,也是普通面粉,自家“老面”,所说的“老面”,就是酵母,表哥特心细,不久就掌握了蒸馍的全部技术。同样的面,表哥蒸出的馒头是又白又暄,嚼之出甜味。乡亲疑表哥加糖,遂看表哥操作过程,才知道表哥一概不放添加剂。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唾液淀粉酶可以使馍中的淀粉转化成糖,这是甜味的由来。能明显感觉出甜,就必须酵母和碱面、生面、水的比例恰到好处。几年后表哥蒸馍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了,随便蒸出来就是好馍。用表哥的话就是“加糖、加白、加暄、加酵母粉是徒加成本,反而降低馒头的口感,得不偿失。”表哥始终反对添加剂,就把酵母粉都算做了添加剂!
一开始,生意并不好,因为老百姓一般不舍得花钱买馍吃,都是自己动手蒸。慢慢地,生意逐渐热闹了起来。尽管如此,表哥始终不忘本分,每一个馍必过秤,只许多面不许少面。虽然这样做会减少利润,但是馍店的声誉慢慢变得响亮了起来,“杰三的馍,放心的馍”成为大家买馍时交口称赞的话。
好在农村有牢固的传统,馍是农村饮食文化、礼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就保障了表哥一直有生意做。农村用馍的地方多着了!订婚要用馍,搬家要用馍,五月走亲戚要用馍,供神要用馍,丧葬要用馍,更有过年必须吃蒸馍。著名的《忙年歌》确立蒸馍不可少:“二十三,人口全,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馍成了农村乡俗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愿表哥的生活就像他的馍一样——蒸蒸日上!
【作者简介】:牛玲玲,网名花之泪。医务工作者,爱好旅游。
■敬请点击欣赏作者其他文章:
2、《母 亲》牛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