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堂1017||孩子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早上好

欢迎您来到博瑞智早课堂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

《孩子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才最要命》

“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
“有没有在听啊?!快起来!然后记得叠被子!会热吗?会冷吗?”
“你就这样穿着出门吗?你的书你的午饭你的作业咧?”
“拿外套戴手套,还有围巾和帽子!别忘了!你有猫要喂!……”
大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着急上火,不停的催促着孩子:“快点!快点!
孩子却不以为意,不紧不慢的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还给你来一个“回眸一笑”,此刻咱们的心情就跟那“牵着蜗牛去散步”是一样一样的。
一位有过多年经验的心理咨询师这么说:
“孩子的慢吞吞,都是你催出来的。
-01-
我的朋友琳子是全职妈妈,她将所有的心血和希望投入到儿子身上。
她儿子进入三年级后,作业变多,压力变大。
她要求孩子四点放学回家后简单吃些点心,晚饭六点之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全部完成。
晚饭后是雷打不动的练琴时间,每天练琴不少于一小时。稍作休息后,开始做妈妈布置的课外作业。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她儿子头脑聪明、接受能力好,但有时候难免有磨蹭或翻来覆去想不明白的题目。
可琳子是个急性子,总想让孩子早点完成任务,一看到孩子发呆或者磨蹭,就开始催孩子“快点!快点!”
可这孩子动作反而越来越慢,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
曾经有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这样总结:
孩子写作业的速度是训练出来的。
爸妈在一旁反复催了之后,基本上孩子的行为也不会有任何改善。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世上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学习也是。
或许爸妈放平心态停止催促,才是引导孩子的最佳姿态。
-02-
在爸妈长时间的不停的催促下,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孩子意识不到自己该不该起床,以大人催促的次数和发火的程度来判断该不该起床。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孩子意识不到自己该不该做作业,以大人催促的音量和犀利的眼神来判断该不该做作业。
孩子总是越催越慢,可以从心理学的三个维度来解释:
☞ 催促打乱了孩子的内在秩序,自律性变差
家长对孩子都有一个理想的期望值,孩子的慢让成年人产生失控感。
我们不想处于这种失控中,内心开始焦灼,于是开始拼命的催孩子。
家长不断的催促,本质上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和掌控。
被控制后的孩子,自我功能被剥削,他只能通过延长时间来确认自我范围。
孩子内心会有一种自己的领地被侵占了的感觉,用拖延来寻找自我。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其实在家长的不断催促下,不但会使孩子失去自我,他的自尊水平也在降低。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今后的自律性。
孩子拖延症,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
☞ 催促给孩子带来了负面的心理暗示
总是催促孩子,就会给孩子一个心理暗示:我动作很慢。渐渐的就会形成心理定型:我是“需要被催促的”。
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后,家长就会越发着急,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家长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孩子就会给自己有怎样的自我定位,当然就会有怎样的外在表现。
这一切来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是否完全信任,以及家长内心的安定和从容。
《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现在的家长每天面对着高节奏的生活,永远追求着更快更高更强,追求着不输在起跑线上,内心焦虑,从而把焦虑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或许应该做到“诗意的等等”,孩子一定又是另一番表现。
☞ 催促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本来很喜欢做某件事,却被逼迫着去把这件事赶紧做完,一切美好的体验都没有了,甚至对这件事产生讨厌的情绪。
对孩子来说,我们的催促就是“逼迫”,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他用拖延来表示抗拒——“我就不快,我就不快!”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同事的女儿睡前很爱看故事书,但她总是催促女儿去睡觉。
在妈妈的经常性催促下,有一天,这孩子的逆反心被激起,不听妈妈的话,反而跑去玩游戏了。
其实,最大的问题在家长,是大人太着急了。
-03-
想要彻底解决孩子的拖延症,还是要找对方法、对症下药:
☞ 让孩子独立处理事情,自己承担事情后果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
每个孩子从离开妈妈的肚子之后,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处事方法,乃至秩序。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提出过敏感期理论,孩子3岁左右会出现秩序敏感期。
在这一时期,孩子逐渐形成内在秩序,一旦被成人过度干涉、催促,敏感期无法顺利度过,孩子的心理便会失调,这样的失调可能会伴随一生。
试一下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过——自然后果法,把孩子的一切还给孩子,自己去掌控,自己去左右。
拖延造成的所有后果,让孩子自己去承担。
自然后果法并不是不管不顾,也需要大人的正确引导。
跟孩子约定吃饭的时间,到时间就收走碗筷,孩子体验过饿肚子的感受,自然会提高吃饭的速度。
又比如跟孩子约定晚上写作业结束的时间,过了时间就不要写了,孩子有过一次不交作业被老师批评,他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
跟孩子约定时间,提高效率。
☞ 尝到快的“甜头”
记功不记过。
孩子做的好的进行鼓励,如果有什么过错不要着重强调,反复提及。
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利索的做完一件事后,大人夸张的表扬一下,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强化作用。
如果孩子开启了他的“拖拉机”模式,就别去反复唠叨了,免得负面强化,最后孩子变成了升级版“拖拉机”。
“给孩子设立记功簿”,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又快又好,就在本子上画上小红花,后面写上——“今天练琴只用了四十分钟就练会了”,“今天晚饭之前就把作业写完了”。
记功簿中的一朵朵小红花,无比珍贵,可以协助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
儿童的自我的控制力还没有很好的形成,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的支配。
看着记功簿中的小红花,信心满满,也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动作很快”。
当孩子有过多次“快”的体验后,尝到些快的“甜头”,慢慢的“快”习惯也会养成。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谢尔顿》
☞ 做个“懒惰”的妈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写到“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过于勤快的妈妈,总是事无巨细的为孩子安排,恨不得手里拿着鞭子抽着向前奔跑,最终孩子变成了“拖拉机”。
试着“懒惰”些,孩子自己的路要自己走,陪得了一时,也陪不了一世。
孩子总是在不断的成长,有他自己和世界相处的特别方式,尊重孩子本身的节奏。
做父母需要不断的成长和学习,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拥有“孩子你慢慢来”的诗意心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