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农作物,祛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顺气消胀、消食,人参见之则散
源自农作物,祛痰有推墙倒壁之功,顺气消胀、消食,人参见之则散
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本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这一类的理解还有很多,比如养生中不要因为亚健康事小而不重视,不要因为养生之物不起眼而忽略。
比如有一种养生之物就是针对看似不起眼的亚健康而能“成大事”,它生于农田源自于农作物,最主要的特点是人参见之则气散,可以说是既能成就人参也能败倒人参,它的主要用途被誉为祛痰有推墙倒壁之功,而且顺气消胀、消宿食也是首屈一指。这种养生之物就是中药莱菔子。
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其实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很清楚“莱菔乃根名,上古谓之芦萉,中古转为莱菔,后世名为萝卜”。这么说大家都明白了,莱菔子就是萝卜的种子,通俗名称萝卜籽。莱菔子的用途在《滇南本草》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其中提到“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
莱菔子不论是消食除胀还是祛痰都得到了学者的认可,《本草正》就提到“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非此不除”,由此可见莱菔子非常适合于食积气滞而腹中胀满之人。
《本草经疏》提到莱菔子“消痰下气更速”;《玉楸药解》说“最止喘嗽”;《本草便读》认为“一切喘嗽因痰者,皆可用之”。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更是认为“莱菔子祛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就一莱菔子的养生用法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但是也有一点被寻常之人奉为铁律的事情,自古至今不少学者就用莱菔子来打破,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一、莱菔子消食除胀。
莱菔子消食化积,可以帮助清除不消化的宿食,尤其是莱菔子行气、除胀的功用是无可替代的,常用于食积气滞从而出现的腹中胀满,甚至是因为胀而痛或者泄泻。
这时候可以用莱菔子配伍消食的山楂、神曲,在加上行气的陈皮即可;如果食积腹胀之人平素就脾胃虚弱,属于是食积气滞兼脾虚,可以加入白术,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
根据现代学者之间的交流还得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方法,那就是莱菔子、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一起磨成末,混合淀粉、水来调和成稠糊,每晚睡前贴在肚脐上固定,第二天一早即可取下,这个方法适合于孩童不爱吃饭、讨厌吃饭的亚健康。
二、莱菔子降气化痰定喘。
莱菔子降气、化痰、定喘之功尤其得到学者的推崇,因此朱震亨才提到“有推墙倒壁之功”。若是喘咳而痰多、胸中闷、不爱吃饭的人,单用莱菔子即可,尤其是这类人吃肥甘之后加剧者更要用莱菔子。
莱菔子的使用往往妙在于配伍,若果是孩童因为经常吃油腻肥厚的食物,从而尚未充盛的脾胃不堪重负,脾胃之气升降不顺畅,从而生湿、生热、生痰,内生火热上炎于肺,肺气不降而咳,并且有痰。
这时候可用莱菔子与消食的山楂、神曲、麦芽等一起消积化滞,莱菔子自身还具备降气化痰、止咳定喘之功,再辅佐连翘、葛根、黄芩、栀子清胃之郁火,可达到消积化痰除咳的目的。
说到莱菔子除痰,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三子养亲”,就是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这“三子”,别小看这三种植物种子,配合在一起尤其适合于老年人的喘咳、气逆、饮食不消这类亚健康。
三、莱菔子打破常规的用法。
根据中医文化的知识累积有了一个传统,那就是莱菔子是不能与人参一起配伍的,这个可以说是养生爱好者大多数都知道,因为莱菔子可以破人参之气,人参见之则气散。
不仅是莱菔子,前边提到莱菔子就是萝卜的种子,其实萝卜也是如此,因此有人参萝卜不同吃的说法,在本草类书籍中也记载有人参用多了从而出现亚健康,这类人可以用萝卜籽也就是莱菔子解之。
其实在真正的能手面前,中草药的各种特点都被了解得非常透彻,人参与莱菔子两者一起用的时候很多,《本草新编》更是提出“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补”。
笔者虽不是什么能人异士,但也有一些个人见解,人参补气之力峻猛,常人用之尚可,然而气滞的人用之会加剧气滞,这是因为“气滞”本是气运行不畅的“拥堵”,再补气则犹如堵车时还加入更多的车辆。
虽然常规书籍都说莱菔子散人参之气,但是这个“散”字很多人没理解透彻,气虚之人需要补气,而这时候恰好有气滞,所以不受人参之补,加莱菔子之后能把人参之气分散开来,补益到各处。
这看似打破了常规的使用,但其实比单用人参要更佳,而且莱菔子对人参之气的“散”是无可替代的,两者最大的妙处在在于“分开来补”,而不是聚于某一处。
当然,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仅是笔者,很多中医文化能手都用过这个方法,如果对中草药、中医理论了解不那么透彻、明确,建议还是按部就班,妄用则其弊端无穷。
莱菔子虽然只是萝卜的种子,使用也是有讲究的,生莱菔子特地是升散,擅长除痰;炒过的莱菔子则变“升”为“降”,缓和了各种特点,更适合用于消食除胀。
还有就是不得不提及的是,莱菔子辛散的特点能耗气,所以气虚而没有食积、痰滞的人不要用之;莱菔子能散人参之气,所以一般来说不能与人参同用,如果确实是对中医文化了如指掌的人,也可以说是“非脾虚气滞,不与人参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