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鹏:想起张德荣姐姐

想念张姐,却不常见,十年前,大约在2007年或2008年的某一天,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在办公室碰见一位戴着墨镜和一顶黑色丝绸遮阳帽的中年妇女,自称北京张姐,她是来找我的科长谈业务的,但让我印象较深的是觉得她作为一个销售人员却不善言辞,只说她有一些好的东西,想让我们看看,顺便问问有需求的话看能不能让她做些单子......。她脸上的皮肤很平整,画的眉,涂的口红,看上去也是经过精心打扮的。当年她坐在科长办公桌前的长沙发上,说了一些话,我坐在科长桌子左面的电脑桌前,背靠着沙发在电脑上整理资料,只听见她似乎看着我的背影问科长是不是新来了个小伙子?我转过身子,第一次打量了一下张姐,觉得她在时尚元素如此蓬勃的新时代里竟然把自己愣是打扮成了上海滩里的女主角,墨镜、卷发、丝绸宽边帽、大衣和靴子.....。我不禁一笑,好像是笑她的不拘一格,亦或是笑她的古董扮相。

经此一面,再无音讯,途中偶然接到过一次张姐的电话已是7、8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我被调整工作,已是单位分院某科的部门负责人,电话的那头,只听她用不太标准的北京话对我说:“小白啊,我是北京的张姐,还记得我不?......”,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习惯性的尊敬那些能叫起我名字的人 ,随口一说:“记得呢,您什么事?”,电话的那一头,张姐说了一句,“听说你单位D主任那儿要一个蜡疗机,我这儿有货,能不能从我这里买呀?”,我这才隐约回忆起几年前那个打扮个性的大姐......,然而她并不知道,当她得知D主任那里要那个蜡疗机时,我们的采购工作早已通过公开招标在1年前就全部完成了,我只能抱着搪塞的语气说:“不好意思,我们已经不需要了......”,张姐似乎心情未受影响,也不多说话,只说:“那好吧,以后有需要想着点儿张姐,再见”,张姐不是那种爱纠缠的人,恰恰一个好的销售需要纠缠的精神,所以,多少年来,我其实没见过她在我这里做成过一单生意。

近日,突然收到张姐写得两篇文章,才得知张姐早年(1968年)插队到内蒙古某个叫西旗克尔伦牧场三队(据她文章所说)的地方,距离现在已经50年过去了,所以,准确的说,张姐已是一位老人。也正是因为她的这段插队经历及她写的回忆录,我才决定写这些话,我尊敬她,更准确的说,我尊敬当年插过队、上过山下过乡的老人们,我尊敬那段历史、所以尊敬从那段特殊历史岁月中走出的人。无关我是买主她是卖主。“插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我的父母都出生于50年代,本就生活在农村,我从记事起就从父辈的口里听说了一个叫“毛工厂”的地方,而我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毛工厂”是用来做什么的,长大后,根据字面意思,那个地方大概是合作社期间队里少有的工业厂房吧,专门加工羊毛的地方吧,我记得小的时候,我家门前的操场上草可没马蹄,家家户户养着一群羊,每年一到剪羊毛的时候都可见一群群被美容的绵羊奔跑在草地上......。长大后,我常常用一种近乎抠字眼的方式去阅读关于50年代到80年代那段特殊历史的书,有一天,我在地图上查看家乡“全貌”的时候,地图的地标上赫然写着“毛工厂”三个字,放大地图,原来那个地方距离我家只有区区2里地,这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地名,如今想来,是否也和当年的上山下乡有关系呢?我不得而知,下次回家一定要问问我的父亲和母亲。

据张姐回忆,她1968年插队到内蒙古,从史料报道来讲,应该是比较早的一批插队知青,1966年文革爆发,中国的社会陷入停顿,大学停止招生,工厂开工不足,就业机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1966届和1967届的中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离校,社会上闲置无业的年轻人逐年增加。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生(即"老三届")同年毕业的状况,形成空前绝后的巨大就业危机。从那年起,将近两千万都市里16~20岁的年轻人被以"插队落户"为名丢到乡下,名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插队"的模式自此成为上山下乡的主流模式。

也许正是那个年代的对或错,造就了一批像张姐一样的人,这一批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受教育机会,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其实那段历史里的孩子们,每天学的是毛泽东选集,喊的是社会主义口号,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怕是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所以那一代人进入社会以后都是摸爬滚打着过。然而,从那段历史中走出来的人,大多烙有深深的时代印记,他们性格耿直鲜明、不善奉承、积极乐观,更重要的是不愿在生活面前委曲求全。

回到张姐这个人,记忆中的她,总是突然来了,然后又消失了,许久以后,等到你快忘了她,她却又突然出现,真是个戏剧性的人,我想这是她的性格使然,现在回想起她,我有时觉得她有一种强烈的自我优越感,总是将自己打扮成待嫁的姑娘,这一打扮就是几十年,恐怕也少有人如此,她话不多,也许是不愿在像我一样的买主面前说那些溜须的话,所以宁愿选择少说话,也许是她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也许是她的清高占据了她的生活......有时我甚至觉得她是个文学作品中的孤独者。但不论如何,以她的年纪还奔波着,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她将这份工作当成了乐趣,一是她的生活仍然需要不停的赚钱,我多希望她是前者......。

后附张姐年轻时的照片,谨表尊敬

张德荣,公众号《手绘风俗风情》特约作者。

她的一些散文体作品,都是回忆知青时代:

更多张德荣的作品可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

张德荣回忆《那个年代我还年轻》

张德荣的散文故事《遗失在草原的恋情》

草原记忆《小阿爸那盏不灭的灯》

(0)

相关推荐

  • 失业日记(十六)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有趣的人越来越少,故我越来越沉浸于阅读,去书页间寻找有趣的灵魂. 在我职业的长河里,也曾遇见过有趣的人,与他们相处一段时间下来,哪怕一辈子不再见面,我也会时时想起他们的" ...

  • 历史,就是这样演变的

    1969年九大闭幕会上,所有议程都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发表即兴讲话.他在讲了这次会议的意义,"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之类的,话锋一转,讲了如下这段话: 搞经济建设比打仗难多了.经济 ...

  • 益作家 |杨帆《板鸭》

    杨帆,七十年代生人.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作家><西湖><长城><江南><青年文学>等刊,并入选<小 ...

  • 小说连载|狗眼里的春天第二部(34)

    " 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 from <圣经 · 约伯记> " 翌日,我和惠姐一大早就来到教体局.因为关系基本上都疏通了,所以事情办得很顺利.我们给慕容科长递交 ...

  • 电子计算机和夜班酱油汤

    许多计算机单位的科技人员都有吃夜班饭的经历,在重大任务的时候经常都会有如肉包子.芝麻烧饼.小肉馄饨.酱肉和煮鸡蛋的夜餐,肉末热汤面条几乎是最一般的品种.突然想到有时间可以搞一个征文,把计算机人的夜班饭 ...

  • 白志鹏:《想起张德荣姐姐》读者留言

    下面纪录的,都是张德荣女士这一代人在读了白志鹏写的<想起张德荣姐姐>后的留言. ----- 2021-08-24 ----- 1.姐,为有感情的白志鹏点赞 2.德荣,能够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 ...

  • 中国诗歌报||白志鹏的诗【纸刊备选作品(63)】

    关注中国诗歌报(中诗报),用文字温暖人生! 请关注 作者简介:白志鹏,70后,出生于陕西富平,现为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作家协会理事.诗作见于<人民日报><诗刊><延河> ...

  • 【原创选登】白志伟:今朝一跃龙门去,鲲化云鹏天地行···

    作者简介 白志伟,男,回族,本科学历,1981年出生,祖籍河北沧州青县(盘古开天之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会员和存档诗人,中华诗词网会员和存档诗人,中华诗词论坛版主,世界汉 ...

  • [摄影诗]柯志鹏摄影并配诗《这是一个猝不及防的五月》(外一首)

    这是一个猝不及防的五月 热浪一路尾随,在采场尽头大口喘气 矿工的心,撩动的扑通扑通 乌黑的手卷起衣袖,汗水滑出不羁的年轮 如抛物线,摔出一地疲倦的尘埃 按捺躁动的脉搏,静静的幻想 一壶水,一阵风,一张 ...

  • [摄影诗]柯志鹏摄影并配诗《一仰头,吞咽了人间烟火》(外一首)

    一仰头,吞咽了人间烟火  渴望风一样的自由,在深深的矿井 每一块矿石孤独的行走 系在腰间的红绳子,勒紧了饥饿 和空虚的时光,你不止一次说 这是命运的较量 矿灯点亮,嘴角上扬的幸福味道棱角分明 习惯这样 ...

  • [黄石诗坛]程志鹏的诗《这眼前的日子》(11首)

    敦  煌 时间埋过这里,还是没有盖住那两个字 一个没有哭声的北方 风来的时候总会喊痛一些人 我在昨夜这头,抓不住的戈壁空空 却看见朝圣者一路遗落了壁画和丝绸 我没有带走它们,我没有口袋 只有一张地图, ...

  • [黄石文坛]柯志鹏的随笔《师恩难忘》

    师恩难忘 清明才过去几天,噩耗连续传来,两位我十分敬重的老师先后仙逝.一位是我学习上的启蒙老师柯尊孟,一位是写作生涯给予我无限帮助的吴修建老师.   说来,两位老师跟我没有特别的关系,未曾有过深厚的交 ...

  • 七律·藏头三门大酒店细胞浴(中华新韵) 薛志鹏

    七律·藏头三门大酒店细胞浴(中华新韵) 作者:薛志鹏 [三]日徘徊小海城, [门]扉摇曳一窗风. [大]才尘客眠桃雨, [酒]枕珠流数斗星. [店]里题诗同会友, [细]行对饮笑连声. [胞]波趁醉蒸 ...

  • 酬诗友姚又兴大姐七律二首 作者:薛志鹏

    酬诗友姚又兴大姐七律二首 作者:薛志鹏 一.七律·水巷夜泊(中华通韵) 作者:薛志鹏 石桥隐迹流寒火, 水巷岚光照夜灯. 倒影凝妆羞晓月, 垂枝不语待东风. 泊舟泛棹笼纱护, 客过凭帘侧耳听. 呼酒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