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碧波:柏拉图《对话录》创作不早于耶元年暨亚特兰蒂斯的真相

生民无疆 2021-08-24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计学 ,作者程碧波

国计学国计民生的系统科学

尊重版权,转引请注

据说柏拉图出生于耶元前428-427年,卒于耶元前347年。柏拉图出生那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已经到第四个年头。柏拉图的外曾祖父,和雅典立法者梭伦“既是亲属又是至交”。

但是本文研判,柏拉图《对话录》的创作不早于耶元1621年。

首先,柏拉图《对话录》中又提到了尼罗河三角洲。在《对话录》的“蒂迈欧篇”,大克里提亚说:“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分叉的顶端,有一个地方叫赛提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此时尼罗河三角洲已经形成,而不再是尼罗河海湾。根据笔者“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一文,由此可以研判《对话录》不会早于耶元1432-1450年。

其次,“蒂迈欧篇”重点阐述了四元素学说,并且讲到了“以太”:“最明亮的那种火我们称之为'以太’”。根据笔者“禁书《函宇通》与明朝科技及西方哲学逻辑学等来源(2):亚里士多德四行学说与运动定律”一文,“以太”是“第五元素”的称呼,来自于对中国“纯体”概念的错误理解。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断言:“所有西方与'以太’相关文献的历史,不可能早于傅汎际来华时间即耶元1621年”。因此可以研判,柏拉图《对话录》的创作不会早于耶元1621年。

第三,在笔者“禁书《函宇通》与明朝科技及西方哲学逻辑学等来源(4):被封印的历史”中记载,一直到明末传教士篡改《格致草》时,传教士还在认为“其造人之始,西经所载自人生后......至于崇祯元年通历五千七百一十三年。”但是柏拉图《对话录》的“蒂迈欧篇”却说:“根据镌刻在我们盛典上的记载来看,我们的社会秩序自建立依赖已有八千年了所以你的那些同胞生活在九千年前”。“蒂迈欧篇”关于人类历史的长度认识,只可能发生在《格致草》之后,也即传教士来华之后。

最后,本文来考证柏拉图《对话录》中说的神乎其神的“亚特兰蒂斯(Atlantis)”,意思即“亚特兰斯的岛屿”。

柏拉图《对话录》的“蒂迈欧篇”说:“你的城邦有很多可考的惊天动地的壮举,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举歼灭当时横扫欧亚的一股强大势力。这股力量来自大西洋的远方。当时的大西洋还是可以跨越的,因为那时被你们称为'赫拉克勒斯之柱(Columnas de Hércules)’的海峡前端尚有一个岛屿。这个岛屿比利比亚和亚洲加起来还要大。当时的人们可以通过岛屿到达其它岛屿,并继续到达另一端的整片大陆。这片大陆之外才是真正的海洋。'赫拉克勒斯之柱’海峡内部不过是一个出口狭窄的港湾,真正的海洋在这之外,而环绕着这篇海洋的才有资格被称为大陆。当时,这个叫做亚特兰蒂斯的岛屿崛起了一股皇家势力......终于,在那不堪回首的一天一夜过去之后,所有士兵全部沉入地底,亚特兰蒂斯岛也没入海中,就此消失,只留下那无法航行、无法探索的海洋。亚特兰蒂斯岛的断壁残垣也变成了浅滩淤泥”。

柏拉图《对话录》的“克里提亚篇”说:“他(即神波塞冬)为每个儿子都起了名字。最大的儿子即封为国王的儿子,名为阿特拉斯。这整个岛和附近的海域也取自他的名字,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最早的国王。岛被命名为亚特兰蒂斯岛,海就是大西洋”。

根据这段描述,亚特兰蒂斯岛的名字来自于神仙波塞冬的大儿子名字阿特拉斯(atlas)。亚特兰蒂斯岛很大,比利比亚和亚洲(这里的亚洲是小亚细亚)加起来还要大,但是已经沉入海里。所以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亚特兰蒂斯岛了。

真是这样吗?

现在来看地图1(佛兰德学者和地理学家亚伯拉罕·奥尔特利乌斯(1527-1528)于1570年出版了他的《世界剧院》(Theatrum orbis terrarum)的第一版,包括53幅地图,每幅地图都有详细的注释,它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地图集):

图1 耶元1570年地图,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

图1即耶元1570年奥尔特利乌斯地图上的直布罗陀海峡。红线所指处标注为“FRETVM HERCVLEVM,SIVE GADITANVM”。其中“HERCVLEVM”正是“赫拉克勒斯(Hercules)”。这就是“蒂迈欧篇”所说的赫拉克勒斯之柱(Columnas de Hércules)的海峡。这个“之柱”是何意?学界认为当时在这里立了一块大约相当于“天涯海角”的碑,所以叫“赫拉克勒斯之柱”。其实这完全是因为拼音文字根本无法区分近音字。真正的原因在于:“HERCVLEVM”又被误读为“HER CVLEVM”,而“CVLEVM”就是“Columna(柱子)”的发音

定位了“赫拉克勒斯之柱”的位置,现在来看能否找到“亚特兰蒂斯(Atlantis)”。见地图2(耶元1553年,Charta cosmographica, cum ventorum propria natura et operatione,Gaultherot, Vivant):

图2 耶元1553年地图,亚特兰蒂斯

图中红线所指处即ATLANTICVM”,也即亚特兰蒂斯。其正好在直布罗陀海峡之西,准确地说是直布罗陀海峡西南。这也符合《对话录》所说:“'赫拉克勒斯之柱(Columnas de Hércules)’的海峡前端尚有一个岛屿......叫做亚特兰蒂斯”的位置。

现在我们来研究,“亚特兰蒂斯”的名字真的来自所谓神波塞冬的儿子的名字吗?见地图3:

图3 耶元1539-1560出版,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

在约为耶元1539年-1560年出版的General Atlas of All the Islands in the World地图上,左上方为“Xthlantian”,这个标注中,“tian”不是非常清楚,不能确定一定是“tian”,但单词整体即“亚特兰蒂斯”。这个与图2的标注位置是一样的,发音大同,但有小异。正如笔者一再指出:传教士来中国之前,西方拼音文字是极不规范的,其唯一锚定的就是汉语音。同一个地点,哪怕是西方的地点,在不同地图上的拼写都差别极大,但锚定的汉语音却大同小异。所以汉语是破解西方旧文字(是的,这些西文还称不上古文字)的真正钥匙。

但是图3右边有一个新的标注,就是右边红线处有山的图案,此山的名字叫“atlas mas”。这就是今天非洲的“阿特拉斯山”。海以山来命名是很正常的,那么我们很自然想到:“亚特兰蒂斯(Atlantis)”,意思即“亚特兰斯(atlas)的岛屿”,因此亚特兰蒂斯海应该正是由atlas山,也即“阿特拉斯山”来命名的。

假如亚特兰蒂斯真的如柏拉图所说,是一个比利比亚和亚细亚还大的岛屿,那么这个岛屿就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而不是附属于“阿特拉斯山”的名字。

不过,这种推测仍非无懈可击,因为学界认为,“阿特拉斯山”的名字也是来自神波塞冬的儿子atlas的名字。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这一片区域都是附属于神波塞冬的儿子atlas的名字,而不是“亚特兰蒂斯”附属于“阿特拉斯山”。

所以,必须要找出“atlas”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笔者注意到图3最下方的红线所指为“GETVLIA”,也就是今天非洲的“格都利亚”。根据笔者“从传教士的拼音方案看近代西方文字的剧变及所谓古拉丁语、古希腊语与古埃及语的破译”一文,“g”的传教士发音为“[i]”,因此“GETVLIA”的真正发音应为“亚图利亚”。事实上,“格都利亚”又称呼为“赫图里亚”,都体现了“g”的发音经历了演化过程。

根据“亚图利亚”,很自然地推断“阿特拉斯山”正是来自“亚图利亚”,实际上发音为“亚图利山”,再自然地,才有了“亚特兰蒂斯(Atlantis)”。

但是,笔者还想进一步研究,“亚图利亚”是什么意思。这当然就想到了万能的《坤舆万国全图》。见《坤舆万国全图》4:

图4 《坤舆万国全图》:亚特兰蒂斯

图4《坤舆万国全图》左上方为“亚大蜡海”,这就是“亚特兰蒂斯海”。其右边的非洲大陆上标注“亚大蜡山”,这就是“阿特拉斯山”。最下方标注为“热土利亚”,这就是图3中的“GETVLIA”,也就是今天非洲的“格都利亚”。因此,今天非洲“格都利亚”的真正发音为汉语“热土利亚”,也即近音“亚图利亚”。(“热”的西南官话发音为“[ra]”,近“亚”)。“g”并不发音“[g]”,而是发音“[i]”

笔者发现一个规律,从巴基斯坦到两河流域,其地名后面往往跟上后缀“斯坦”。笔者“中国出土的古罗马金币应是古波斯金币”一文中指出:“'STAN’即'城’”,这也是汉语音。而两河流域以西则往往在地名后面跟上后缀“亚”。这个“亚”又是什么意思呢?“亚”的汉语本义是“居民聚居区”“祭坛”换言之,就是“村落”之意。这也充分表明了从东部的“城”向西部的“村落”逐渐荒蛮化的地理分布。特别地,“亚”的字形最初就是“十”字。见图5:

图5 “亚”字的演变

这才是西方“十”字的真正来历。这充分解释了西方为什么把“十”“聚居区”“祭坛”经常混在一起的原因,也解释了其地名后缀“亚”的来历。

综上所述,“GETVLIA”的真正发音和含义是汉语“热土里亚”,也即汉语“热土里的村落”。为什么是“热土”呢?因为这里地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土地炎热,所以为“热土”“热土”上的居民聚居区,即“热土里的村落”,也即“热土里亚”在“热土里亚”的山,就是“热土里山”,也即“atlas”,注意,“atlas”中“s”,就是汉语“山”的发音。而图2中“ATLANTICVM”,就是汉语发音“热土陆地(的)岛”。“ATLANTICVM”中的“LAN”,可能来自“LAND”也即汉语“陆地”,也可能就是“热土里”的“里”的音的演化。而“CVM”就是汉语音“岛”,其中“C”发音为“[k]”。然后后来将“C”误读为“[s]”,所以演化为发音“亚特兰蒂斯”,然后根据这个读音又拼写为“Atlantis”。

由此也可以研判,“island”,应来自于“cvmland”,也即“岛陆地”,然后“c”误读为“[s]”,然后才演化为“island”。

图4中还可以作出推测,图4最上方的“佛沙国”,就是汉语音“菩萨国”,“佛”读作“[bo]”,来自汉语“博达”之意,后来演化为印度语“buddha”,也即“佛陀”。而“菩萨”即“博达生徒”。笔者“纹明,从《舆地山海图》研判中国最早测绘全球(3.0版)”说:“ 现对比Buddha(佛陀)与Bodhi-sattva(菩萨)。Buddha实为'博达后’,应指获得'博士’学位,'Bodhi-sattva’实为'博达生徒’,也即'博士生徒’。成菩萨即获得博士生徒资格,成佛即获得博士学位。生徒,即门徒,《后汉书.马融传》:'(融)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袈裟的巴利语为kasa^ya,含义为'不正色’,其发音和意义均为汉语'杂色’,是提醒修行者断离五欲想,不生贪爱。但其亦渊源于中国之'释褐’。'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汉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孔明)释褐中林,鬱为时栋。’褐即杂色。释迦(袈)即应来自释褐,说明释迦家族的王位来自朝廷任命。”图4佛沙国上方的“巴尔德峡”即“Buddha峡”,也即“佛陀峡”,此即“直布罗陀”的来源。而“巴尔德”发音中的“b”,按传教士发音又为“[h]”,所以又发音为“Hércul峡”,也即“Hércules”。这也说明了欧洲当时是佛教或苯教或及其相互交杂。

因此,不存在什么“神波塞冬的儿子atlas”的名字。“亚特兰蒂斯”的名字、“亚特兰山”的名字,均来自汉语“热土里亚”,表示这是热土之国、热土之山、热土之国附属岛屿。所以也就不存在独立于“热土里亚”的另一个面积比利比亚和亚细亚还大的“亚特兰蒂斯”岛屿。

传教士为什么要伪造这个“亚特兰蒂斯”?因为传教士要构造一个历史比中华文明还要悠久的西方文明。根据镌刻在我们盛典上的记载来看,我们的社会秩序自建立依赖已有八千年了。所以你的那些同胞生活在九千年前”。《对话录》中,传教士不但虚构了“亚特兰蒂斯”,他们还虚构了整个欧洲大陆。在《对话录》在“克里提亚篇”中说:“从内部看,这片土地整个延伸到海里很长一段距离,好像突出了一个海角。附近整个周围海域都陡然下沉。这片土地发生了很多次大规模的洪水,在这九千年里——就是从那时到现在的年数——在这连续的自然灾害期间,泥土被从高处冲刷下去。它并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形成大量冲积物,但它消失在深海中。就像洪水一次又一次地从四面八方冲刷进大海一样,现在实际留下来的是小而贫瘠的岛屿。与过去的岛相比,如今的阿提卡(希腊中东部地区名,首府雅典,东南濒临爱琴海)就像是一种消耗症后所显示出的骨架。一旦所有丰富的表层土壤被侵蚀,就只剩下那薄薄的的土地遗迹。但是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土地尚未退化,山区里有茂密的森林;我们现在所称的岩石荒漠还覆盖着厚厚的肥沃土壤。

传教士在《对话录》中幻想了一个土地肥沃的欧洲大陆,其上有九千年的最伟大的文明。那么现在文明在哪里呢?传教士们给出理由:整个欧洲都被水把土层冲到海里了,留下的都是岩石。所以亚特兰蒂斯呢,也就沉到海里去了。

所幸的是,传教士《对话录》中,这段对话发生在所谓的柏拉图时代,是苏格拉底参与的一场对话。也就是说,按《对话录》,苏格拉底时代的欧洲包括希腊,就是非常贫瘠的,不足以支撑强大的文明。这正是今天的希腊环境。按《对话录》,是苏格拉底之前的九千年前,欧洲文明才厉害无比,不过被洪水把泥土层都冲到大海里去了,所以地表都是石头,所以在苏格拉底时代就不行了。这说明,传教士伪造《对话录》的时候,还有起码的常识,知道发达的文明必须依赖于肥沃的土地。而今天学界的专家连这个常识都没有,他们总是跑到土地最贫瘠、沙漠最多的地方,说这是文明最强大的地方。

不过要说洪水,水流速度最急的地方,显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是地球上地势落差最大的区域。中国尚且没有被水把肥沃的土层冲走,何况欧洲。充沛雨水,从来只会增加土壤腐殖的厚度,而不是相反。

大海啊,你全是水。

这就是亚特兰蒂斯的真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