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九】梨园往事:《吴素秋早年二三事》《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舞台飞人'张德俊》三则
吴素秋早年二三事
中国京剧艺术家演出团赴港献艺,戏码中有吴素秋亲授、刘长瑜主演的《苏小妹》,这使笔者想起了吴素秋这位阔别多年的名伶来。
吴素秋以演花旦著称于世,但她七岁学艺时却是从武生开蒙的,其师是名武生赵盛壁。当时吴素秋虽然身体瘦弱,但有一股子'横'劲,每天坚持下腰、压腿、劈叉。后来又练跑冰地、站竖砖、站缸边和练刀、枪、剑、戟等多种器械。她勤学苦练,武功扎实,七岁就演出了《石秀探庄》、《白水滩》等武戏。但毕竟在体质上先天不足。后来赵盛壁对吴母说:'素秋体弱,还是改唱旦角吧。'于是,吴素秋又拜陈盛苏为师,改学旦角。
吴素秋自幼十分聪明,据说上小学作文时曾写过'饿了吃东西甜如蜜,不饿吃东西不甜'的句子,深得老师赞赏,奖给她手绢两块。后因家贫辍学。学戏后,深感文化不足,所以十四岁时又提出上学的要求。吴母说:'现在指望你演戏,赚钱吃饭,怎能上学呢?'素秋回答道:'我可以晚上到戏班演戏,白天上学嘛。'母亲见她求学心切,就同意了。她为了不让同学知道自己是'戏子',就化名'陈桂华',参加考试,结果名列榜首。但是,纸里包不住火,不久同学便知道了,课下常常起哄,吴素秋只好退学。此后吴素秋坚持自学,文化程度逐渐提高,《苏小妹》就是她亲自改编的。吴素秋挑班演出以后,不少京剧界的名宿曾和她同台演出。十五岁时,她与当时蜚声剧坛的金少山合演《牧虎关》和《霸王别姬》。金挂头牌,吴桂二牌,二人配合默契。沈阳的报纸以'大霸王,小虞姬'为题,赞美他们的合作。金少山常言:'男旦角愿和梅兰芳唱,女旦角我愿和吴素秋唱。'
另外,吴素秋善于'藏拙',她曾说:'程砚秋老先生在舞台上常常是以侧身和蹲腿的姿势演唱,以藏他身高体胖之'拙'。袭盛戎为弥补他脸型瘦削,个子不高的缺陷,就在脸谱的勾画和瑞架耸肩企脚上下功夫,上台总是'长身'。我从来不唱《贵妃醉酒》,杨贵妃仪态丰满,雍容华贵,而我体型瘦小,扮演这一角色形象不美,但是若扮演黛玉、苏三这类的角色,则较为相宜。'吴素秋身高不足一米六,为了增高自己在舞台上的形象,她还将跟垫垫在绣花鞋和靴子里,后来这种做法被许多剧团采用。
童芷苓和她的弟弟妹妹
素有'荀派第一传人'美誉的童芷苓,不久前客死异乡美国,友人闻讯后,无不为又一颗明星陨落而扼腕。
六十多年前,天津有一户童姓人家,丈夫童汉侠,是中学国文教员,妻子从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学校里教外语。这对夫妻酷爱京剧,业余常到票房里粉墨登场。他们的子女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一个个从小就成了戏迷,相继'下海'后,有好几位都成了成就卓著的名演员。
在童家兄弟姐妹中,成名最早,影响最广泛者当属一九二二年出生的童芷苓。她第一次登台表演是在春和戏院与名丑金鹤年合演《女起解》,当时只有十一岁。十五岁进入鼎鼎有名的坤班奎德社,接替河北梆子名家李桂云,在时装新戏《啼笑因缘》里一人扮演沈凤喜、何丽娜两个角色,从此声名鹊起。一九三九年,她经一家报社社长介绍投拜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得荀先生传授后,演技蒸蒸日上,不久,芷苓的父亲童汉侠组建的以童氏姐妹兄弟为骨干的戏班,以苓社命名,人凡称华家班,头牌主演就是童芷苓。这个班当年在京、津、沪、苏等地盛极一时。
童芷苓天资聪颖,很小就显示出超人的悟性。无论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也无论梅、程、荀、尚艺术流派,她无所不演。拜荀后,既师承荀派,也私淑梅派。难能可贵的是她把荀梅两派的特色自然融合,体现在自己的演出实践中,同行们称她是'荀派梅唱'不无道理。
当年童家班的主力除芷苓外,还有她的几位手足--长兄霞(遐)苓求学时学工科,课余常到票房玩票,并向京剧名家姜妙香学了不少戏,后来下海演老生。因受嗓音所限,最终成了专业编导,一九六五年病逝。他的夫人李多芬,为前辈艺术家李多奎的弟子,退休前在上海戏校教老旦。他们的儿子童强,在上海京剧院做演员。芷苓的次兄寿苓,学戏也很早。后来嗓子倒仓,改随姜妙香学演小生。苓社建立后,他也是社中主演之一,芷苓所演《花田错》、《红娘》、《得意缘》、《十三妹》等花旦戏,小生角色都是由他扮演。他的儿子童小强子承父业,现在上海京剧院唱小生。芷苓的妹妹葆苓,早年也是一边演京剧一边涉足电影界,与石挥等明星合拍过几部故事影片,在上海有一定的名气。在京剧舞台上她花衫、刀马旦兼工,所演《汉明妃》、《佘赛花》、《穆桂英》等尚派名剧,得自尚派创始人尚小云亲传。祥苓是童家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弟弟,当年初登舞台演唱是由人抱到椅子上去的。成年后得到马连良、周信芳等多位名家提携,他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里扮演杨子荣,经过三十余年风风雨雨,至今依然为人乐道,可见艺术魅力深入人心。他的夫人张南云,原是上海京剧院青衣、花旦演员。据悉,祥苓夫妇现已退休,在上海开了一间饮食店,成了与艺术毫不相关的小本买卖人。惜哉!
“舞台飞人'张德俊
现今杂技节目中的'空中秋千'、'杠杆'等,均有高难度的'杆上'功夫,其惊险程度令人瞠目。其实,京剧舞台上的'杆上'功夫,亦早已有之。早年,被誉为'舞台飞人'的京剧名伶张德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德俊是河北省香河县新集人,与盖叫天同庚,生于一八八八年。二十年代中后期,他曾携子张云溪(当今内陆京剧名伶)等赴台演出,饮誉宝岛,迄今台湾老戏迷们对他的表演,仍记忆犹新。
张德俊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其父张玉林为著名河北梆子青衣名伶。他幼承家学,后广拜名师,以演短打武生戏见长,早年在天津、东北等地享有盛誉。他演出的《花蝴蝶》(饰大盗姜永志)、《四杰村》(饰狄仁杰)、《莲花湖》(饰孙悟空)等传统短打武生戏,都有'上栏杆'技巧,他在'栏杆'上表演出各种高难惊险动作,相当精彩。他表演的'杆上'绝技,精妙绝伦,能头戴硬罗帽、足蹬厚底靴,在'杆上'走'三险',下杆时,转体五百四十度翻下,整个身体飞出台口外,落地时又稳稳地回落在台上,令观众惊奇叫绝,从那时便有了'舞台飞人'之美称。
本世纪初他唱红后,曾以三百元月包银应邀赴上海演出,在《花蝴蝶》中扮演大盗姜永志,开打时足蹬厚靴,头戴硬罗帽,从三张桌高处折'云里翻',他双足跳起,腾空向后翻一周,又稳稳落下,申城观众无不称绝。由此,月包银由三百元升至六百元。从那时起,他在上海连演十年,上座率不衰。当年,张德俊演的武松戏与盖叫天演的武松戏各具千秋,与盖叫天并称上海'武生双杰'。
张德俊在近四十载的艺术生涯中,曾先后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马连良、周信芳(麒麟童)、盖叫天等名家合作演出。三十年代初,在天津一度与著名河北梆子演员金刚钻、李桂春等合作演出《回荆州》,他扮演赵云。名角荟萃,争妍斗奇,轰动津门,至今仍传为梨园佳话。长期的舞台实践,张德俊练就了与众不同的演艺风格,身段规矩,动作舒展,武打利索而紧凑,炽烈而惊险,跟斗翻得又高又冲,嗓音高亢激越,响遏行云。他常演的代表剧目还有《嘉兴府》、《白水滩》、《武文华》、《三岔口》、《界牌关》、《伐子都》等武生戏。后来,因为其子张云溪少年成名,张德俊于一九三三年(四十五岁时)便息影舞台,学家到北京定居。虽说'息影舞台',但不时亦有演出,只是把舞台让给了后代。
据悉,五十年代之后,他曾应邀到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为该校'十大教授'之一。于一九八零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