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农运捐家产

照片见证了林家当时是一个富有的大家族。后排右二为林秋,左三为夫人彭琴。

他为农运捐家产

——彭湃妹婿林秋支持革命的事迹

林秋,又名林守展,出生于海丰县桥东镇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与彭湃既是近邻、同学,两人从小玩到大,情同手足,后来又成为其妹婿。在彭湃领导农运需要他支持时,这位为人厚道朴实、很讲义气的大财主,毅然捐出了许多田地分给农民,并把地契交给彭湃烧毁。由于他在鮜门经商,熟悉当地情况,在彭湃的指示下,掩护了好几位同志从鮜门撤退至香港,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林秋和彭湃同岁,出生月份比他小,便称彭湃为“湃哥”。童年时期,他和彭湃一起进入海城林祖祠小学读书,少年时期,和彭湃一起进入海丰县第一高等小学读书。青年时代,又一同在县立海丰中学读书。毕业后,彭湃东渡日本学习,林秋选择到鮜门经商,之后娶彭湃的妹妹彭琴为妻(即是彭湃父亲与妻子王氏所生),因林秋所在的村子叫牛湖村,彭家人对于这个嫁出去的“大小姐”称为“牛湖姑”。

慷慨解囊行大义

林秋在鮜门拥有大量田地,还有自己的茶馆、狮馆、商行等。因为他经商有道,把赚到的钱,买下了许多田地,铺面,房屋也有三十多间,从鮜门发展至赤石一带。虽然他在当地算是一个大财主,但他从不摆地主身份、不摆架子,每次去收租的时候,先问别人收成如何,收成不好,可以不用交租。

彭湃在成立苏维埃政府之前,到鮜门林秋的家两次。第一次到林秋家时,俩人聊起了以前一起玩耍,一起读书的日子。接着,彭湃跟林秋分析起了当前中国的现实情况,并给他讲解革命道理,他说要改变农民的命运,地主,乡绅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田地,分给农民,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才有保障。并要求林秋也拿出田契,地契,分给贫苦的农民兄弟。

当时,俩人的关系虽然很好,又是内兄弟,但是这么大的事情,林秋也不能一下子做出决定,因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对于全家四十多丁口来说是一件大事。因而,林秋让彭湃先回县城,他要跟家人商量一下,在说服家人的同时,他也给家人传播革命思想,帮助农民也能过上好日子。

经过和家人协商同意之后,在彭湃第二次到家里的时候,林秋就把家里的田契,厝契装满一个长夹,交给了彭湃,并说:湃兄,日后革命工作有需要我林秋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据现居住在鮜门镇,今年88岁的陈乃波、90岁的林佛枝和91岁的郑金水等老人回忆说,他们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林秋当年是大地主,拥有许多田地和房屋,他们自已也有印象,如位于现在的旅社巷,当年的林秋在这里购有一大幅地皮,用来经营一间叫“杏花村”的酒楼,他们都经常在酒楼的门口过往,有的还跟大人来这里吃过饭。土改时,在此的林家房产都被政府收管了(现属鮜门镇房管所)。

当地的老人指着身后的地方说:这里就是当年林秋经营的“杏花村”茶楼原址

现在的米街,当年的林秋在此拥有7间房屋,期中两间分别借给两户人家居住至今,土改期间又被政府收管四间,仅留一间约40平方米的房子给林秋一家人居住。

还有中兴街、周厝巷、二社巷一共有9间房屋,不是被政府收管,就是借给别人居住至今。

另外,林家在当时鮜门公社的排角村、港尾村、沙埔村,和赤石公社的牛郎村、田坑村、洛坑村购置的全部农田都捐给了公家。

就这样,当时拥有大量地产和房屋的林秋,最后散尽家财,人们一提起他,都会感叹唏嘘。如今,一晃相隔已有四代人了,他的仁慈、对租户的照顾,以及全力支持彭湃,和后来在土改、“文革”中所遭遇的故事,还在当地这几代人的口中留传至今。如,当地有一句形容林秋对租户很宽容的“口头语”,现在还不断有人提起,即是:林秋收租“踏半”,意思说他收多少租是由租户说了算的(即租户用脚划多少算多少)。

位于鮜门镇北面约一公里处的南山岭半山腰的“壮帝居”,后建为“宋存庵”。相传此处是宋末时的皇帝宋端宗因兵败南逃至此而留下的遗址,里面留有宋、明、清代几位官员的题字碑迹。其中另有一“碑记”是后人竖在这里的,专门刻录记载近代发生在当地的一些大事。碑上就有一条写道:彭湃胞妹嫁鮜门人林秋,纪念海陆丰苏维埃卅周年时,周凤老人说:“鮜门来是俺外孙热情款待”。这是说,当时,林秋的儿媳妇坐月子,周凤坐着吉普车到鮜门来看望外孙媳妇,并送了许多好吃的东西,成为当地民间的一桩新闻。

现存于鮜门“宋存庵”的一石碑,划红线处便是有关周凤到当地一事的记录

希望他不应被岁月所煙没

当年,林秋曾三次接到彭湃的密令,要求他帮忙转移、护送党员偷渡到香港。刚好,他在鮜门的邻家有一间很大的房屋,叫做“昌源”,里面既可以躲藏,又有暗道,通过暗道可以穿越几条巷子,直接到海边。林秋就利用“昌源”,先后安全转移了数名党员渡海至香港。

林秋属于大地主家庭,在文革时期,全家都遭受了批斗。当时,负责斗他的人找来很多村民开批斗会,但村民们都不想斗他,说他不是被批斗的对象。负责斗他的人又去林秋置有地产的牛郎村,洛坑村,沙铺仔村和赤石村等地发动村民,到鮜门参加批斗林秋的大会,但最终还是没人去参加,因为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受过林秋的照顾,更了解他在过去对革命做出的很大贡献。

虽然村民们对林秋手下留情,但在“文革”那个全面扭曲、变态的年代,林秋还是被逼得家庭破碎,最后在鮜门都站不住脚了,被迫下乡到石洲村。期间,林秋的两个儿子林奕财、林奕雄不准参加工作,有时也要拉出来接受批斗。在这个时候,兄弟俩只好逃难到香港谋生。

更不幸的是,1969年底,林秋在石洲至鮜门的公路上行走之时,因来不及躲避,被前方飞弛而过的一辆汽车撞倒身亡。

曾经家财万贯的林秋,他那种富而有道、兼济博爱、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革命的高尚精神和事迹,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更值我们追思与缅怀!

当地老人讲述林秋的故事

(郑冰利文图)

(0)

相关推荐

  • 南何村的乐人

    林豫声大我们几岁,属于南何村第二代移民.当年林进宝他爷林唢呐一头担着唢呐等乐器,另一头担着林豫声,从河南一路逃荒,过了黄河,到了陕西地界. 那时候河南的百姓太苦了:黄河泛滥,日本人凶残,还有军阀横征暴 ...

  • 霖田村,揭阳县第一个农会在这里成立

    霖田村,揭阳县第一个农会在这里成立 陈楚鹏 6月的一天,艳阳高照,我们来到揭东区白塔镇霖田村,目的是了解揭阳县第一个农会组织-第三区霖田村农民协会成立的经过.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当年农会会长林声望的二儿 ...

  • 红军中第一位女师长是谁?彭老总称她是难得的女将,却被错杀

    1928年7月,彭老总和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爆发.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平江起义之后,成立了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你知道谁担任主席吗?小编告诉你,她是一位女将军. 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位女将就 ...

  • 开国上将被迫截肢,在手术时担心找不到老婆,问:谁给我介绍

    导语: 一八六零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西方列强用武力进入了中国.中国沦落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挽救民族,拯救国家,一九二一年共产党 ...

  • 开国将帅激战中失去左臂,手术台上担心娶不到媳妇,问:谁给我介绍一个?

    前言 历经14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站了起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一切都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与奉献. 所以为了表彰这些革命先辈们,1955年我国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前后共有57位将领被授予上将 ...

  • 海陆丰农民运动的起因与结果 海陆丰农民运动过程与意义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 ...

  • 水头惨案

    [引题]: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后,中国共产党虽然建立了人民政权,但各种反动势力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日伪政府的残余.国民党特务.反动地主武装以及大小匪股频频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挑动骚乱,进行了疯狂的反扑. ...

  • 胡永伟 | 胡瑞菇的传奇人生路

    胡瑞菇与丈夫葛洪升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胡永伟 ("乡土宁海"特约稿件) 原标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与共和国一路同行 她出身地主家庭 读师范时加入地 ...

  • 苦命人丑生

    丑生这名,原以为是牛年或午夜丑时出生所取名,其实不是.而是命苦人为了留下苦命人的一条命而专门起的名,这名字,如铁石板上钉橛子,牢牢钉住了这个苦命人,又如泰山压顶,沉沉地压住了这个苦命人,使他大半辈子成 ...

  • 【重述伟大中华史(第4卷2-4)】李秀成治理江南的战略与成就

    第四卷 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 治理江南:李秀成的战略布局 李秀成的这个战略思路是在攻破江南大营以后.夺取苏南的过程中才逐步形成的.之前他马不停蹄的为了解救江北.合肥.江南的紧急军情而奔走作战,没时间 ...

  • 打土豪,分田地!这里,诞生了中共第一部土地法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出身农民.熟悉农民又曾负责农民运动的毛泽东深知,要想动员农民革命,就要满足他们对于土地的渴望,毛泽东在建立根据 ...

  • 周凤:17岁嫁给地主做妾,3个儿子都为农民运动牺牲,高寿102岁

    周凤:17岁嫁给地主做妾,3个儿子都为农民运动牺牲,高寿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