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祭祖为何烧纸钱?
今天是中元节
也就是佛教中的盂兰盆节
按照习俗这一天要去祭祖
那该如何祭祖呢?
很多人便会想到烧纸钱
烧纸钱是中国人传统习俗
以至于流传到了网上
还被很多外国人效仿
说是可以祈求祖先保佑自己
一些中国人的祭祖用品
一度成为网购热销品
那么中国人祭祖为何烧纸钱呢?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有这样一段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
将祭祖放到与之同等的地位
可见是多么重视这件事
不过造纸术是汉朝才出现的
那么商周时期人们
在祭祖的时候都干什么呢
商周时期的社会生产力
水平还很低下
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很有限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
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
所以在祭祖的时候
人们往往会将最珍贵的
食物和酒水拿出来
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
标准分为太牢和少牢
太牢包括牛、羊、猪
也就是俗称的三牲
少牢则只有羊和猪
前者针对的古代帝王
后者则是诸侯和士大夫
除了食物酒水祭祖
人们还会焚烧锦帛祝文祝
文上写的内容主要是
后世子孙想要对祖先说的话
以及祈求祖先
神灵保佑的这类内容
这可以看做是
后来焚烧纸钱的雏形
有人或许会问为啥不焚烧竹简呢?
首先这一时期搞祭祖活动的
对象主要是王侯将相
自然是不差钱儿的
另一方面竹子烧起来
噼里啪啦的也太不严肃了
在造纸术出现以后的汉朝
民间祭祖也很少烧纸
老百姓用的是吃食和酒水
一直到魏晋时期
烧纸钱送葬的习俗
才逐渐开始普及
为什么是这一时期呢?
我们回顾下历史便会知道
在汉朝时期国家实行了
一种举孝廉的官员任免制度
也就是在民间选拔一些
德行操守好的人来当官
其中孝道的优劣是
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二十四孝图》之孝感动天
或许是由于司马家
得位不正心里发虚
反而开始大力度推行
以孝道治天下
在原本就很提倡孝道的
汉朝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扬光大”
儒家经典《孝经》
开始被广泛传播的
我们熟悉的《二十四孝》中
的很多故事原型
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二十四孝图》之涤亲溺器
孝道做得好是可以当官
这种激励类似后来的
科举制度
真的是会让人
想疯挤破脑袋的
孝道无非是两方面
一方面是针对在世的
双亲长辈的孝敬赡养
另一方面则祭祖
前者毫无疑问是一个
滴水穿石的慢活
很难让外人察觉观察到
《二十四孝图》之扇枕温裘
后者可就不一样了
因为祭祖容易
搞出很多花样
并让周围人看到
那么要想提高祭祖的规格
光有之前的酒水吃食
就不够看了
模仿帝王将相的祭祀习俗
就自然而然了
前面说过商周时期
人们祭祀王侯将相的时候
会焚烧祝文锦帛
后人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去焚烧书文
但我们也要考虑
另外一个客观事实
古代老百姓识字率很低
即使在后世
科举制度盛行的时候
识字率也依然很低
更不要说在此之前了
《二十四孝图》之乳姑不怠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
魏晋时期的老百姓
想要焚烧祭文
但不会写字儿啊
那怎么办呢?
或许这个时候画上一些符号
比如铜钱等代表财富的符号
就拥有一定代表意义了
中国人祭祖时烧纸的习俗
一方面来自于魏晋时期
朝廷对孝道的推崇
另一方面也与汉朝末年
道教的兴起有很大关系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在某种程度上
促进了这种祭祖礼制的推广
要知道在当时道士烧符纸
沟通阴阳神明
已经深入人心了
在这样的宗教文化熏陶下
古人烧纸钱
也变得理所当然了
所以在唐朝以后
中国民间的祭祖
烧纸钱的习俗
开始正式的流传了下来
(见注释1)
时至今日
我们现代人已经
很少用书信沟通了
绝大部分人依赖
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
开始享受万物互联
带来的种种乐趣
这个时候官方推行
无纸化祭扫
就显得很明智也很必要了
一方面文明祭扫
和无纸化祭扫
可以提高环境保护
另一方面
外在的都是一种形式
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内心的念念不忘
2021.08.22
注释1:据唐代《封氏闻见记》记载,古代埋圭、壁、币、帛祭祀鬼神,汉代埋宝钱陪葬;从魏晋开始用纸钱送葬,烧纸钱则始于唐朝。到了唐代,上自王公,下至庶民,开始盛行烧纸钱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