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得起跟随你的兄弟们吗?

临别时,夫人齐姜对重耳说,你在齐国贪恋女色,不思上进,怎么对的起跟着你流浪十多年的部属们?
于是,重耳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成为晋文公。
刚回晋国,有个叫寺人披的人求见。重耳一听乐了,说,这个寺人披两次追杀我,害的我从蒲城逃出流浪19年,他怎么还敢来见我?不见!
于是寺人披对门人说,我以为重耳在外这么多年,早明白了为君之道,看来他还得流浪,当年齐桓公重用仇人管仲方成霸业,重耳就这肚量,还能活多久?于是,寺人披扭头走了。
重耳一听这话,立即叫人追回了寺人披,奉为上宾。然后寺人披告诉了重耳一个惊天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弟弟晋惠公的旧臣大夫吕省等人准备火烧重耳的寝宫,安排军队在救火的过程中,乘机杀死重耳。
于是,重耳悄悄的带人溜出晋宫向秦国方向再次逃亡,并派人给秦穆公送信,派军队支援。
之后,晋宫大火,化为灰烬,吕省等人在晋宫中并没有找到重耳,就连重耳的随从也消失了,知道重耳逃向了秦国,于是,向黄河方向追杀,而此时,秦军已埋伏在晋军必经之地,诱杀了吕省等人。
重耳重新回到晋国,富国强兵,成为春秋第二个霸主。
重耳流浪源于骊姬之乱!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征伐骊戎时得到两个美丽的女子,姐妹俩,而且肚子争气,都生了儿子,郦姬是个狠女人,为今后自己的儿子成为国君,设计诛杀献公三个成年的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结果,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
寺人披受命追杀重耳,砍了重耳一刀,但只砍下重耳的䄂子,重耳翻墙跑路。
晋献公死后,郦姬被大臣用鞭子打死,迎重耳回国,但重耳拒绝,弟弟夷吾乘机回国被立了晋惠公,为断后患,夷吾派寺人披赴翟国刺杀重耳,在翟国生活了十二年的重耳开始了流亡之路。
惠公死,重耳回国称君之后,重用了很多人,包括寺人披这类势利小人,但忘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介子推。
重耳带着随从路过卫国到齐国的路上,没吃没喝,就问一个农夫讨饭,这个农夫看一群落迫的贵族要死不活的样子,就从地上捡起一块土,递给重耳说,吃吧!重耳大怒,随从安慰他说:“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去往齐国。
重耳快饿死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在野地里拔了一些草煮了端给重耳吃。重耳得知是介子推的肉后,痛哭流泣,发誓他日东山在起,必重赏介子推。
介子推跟着重耳流浪十九年,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并没有封赏介子推,别人都说,介子推不言官,所以官不言他。
在介子推看来,重耳返国称君,这是天意,他并不是忠君而是爱国,希望国家有一个好的君主,不求回报这是本色,没必要求官封赏,特别是那些未跟随重耳流亡的竖头须之类尖牙利齿的小人,说些献媚的话都能当官,介子推不屑与这类人为伍,于是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于是隐居绵山。
邻居解张为介子推鸣不平,于是写了封信,挂在城门上。
晋文公重耳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去找介子推,才知道他已隐居深山,重耳亲自带人去绵山寻访,绵山绵延数十里,山高林密,重耳寻人心切,听了竖头须之言,命人三面烧山,逼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重耳在尸首边哭拜一番,隆重安葬介子推母子。有人在树洞中发现一团衣布,掏出一看,上面写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于是,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林让人做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上,“足下”便成为下级对上级的尊称。
春秋之后,介子推成为儒家表彰的典型。后世将清明节的前一天奉为“寒食节”,以纪念介子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割股食君”实乃“为国”,这正是中华民族正道爱国传统美德的体现,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
《诗经》有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当年在秦宫的宴会上,重耳向秦穆公表达忠心诵唱的这首《黍苗》时,也许并不明白,他能成为春秋霸主并不是天意,而是在他寄人篱下,缺衣少食的情况下,一群不离不弃象介子推这样的随从支撑着他日霸业的雄心。
为官者,功成名就后,要学会报恩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