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宝】处暑出暑,夏天真的要再见了,养生要按秋天来

辛宝

中医学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学科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营养室主任
《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签约作者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立秋、处暑节气后炎热的夏天暑气逐渐消退,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已不再暑气逼人,但暑热还未完全退却,尤其昼夜温差加大,故“有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的民间说法,不过到了处暑,可以说是夏秋交接重要的节点。今日处暑后,在这样一个气候多变的季节,特别是此后的15天内,中医养生该如何顺其自然呢?(见上文《2020年的冬至注定不平凡,你准备和陕中医一起节气养生了吗》
 01 
 先说处暑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但总的来看,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宜秋冻,但也不能过凉。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秋风飒爽,空气湿度会较雨季偏低。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要注意预防“秋燥”。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处暑节气要预防呼吸道疾病、乙型脑炎。此时躁邪伤肺,很多人会出现咳嗽、干咳、哮喘、喉咙痛等不适症状,其实疫情期间这个节气时段内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去一定要戴口罩,回家后不仅要洗手漱口,最好也要清洗鼻子等疫情防治措施也是防止燥邪外侵的好办法。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02 
 处暑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中医认为,处暑占有“暑”和“燥”两种外邪之时机。这两种外邪除了外防以外,内在的阴液护养都很重要。暑邪耗气伤阴,而“燥”一定意义上就是人体的阴液滋润作用是否完备的考量。所以处暑的内养重在滋阴养阴,“秋冬养阴”可以从处暑开始。
处暑后阳消阴长,也就是阳气减弱、阴气增长。这种特征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有密切联系。进入秋季,天地间阳气渐减,阴气渐增,天人相应,人体内阳气也相应收敛,以利于固护阳气,所以中医上说“秋冬养阴”,说的还是阴阳的平衡。
处暑穿衣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平日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处暑早晚也宜秋趁着凉爽,多多清散掉夏季在体内蕴结的湿热之气。但是前面也说了,初秋昼夜温差大,也要注意保暖。
饮食上处暑后也不要再延续夏天空调啤酒、烧烤海鲜等膳食习惯了,也不能贪凉消暑,否则极易辛燥伤阴化火、风寒袭表入里而出现感冒、咳嗽、胃肠炎、痔疮等呼吸道和胃肠道问题。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03 
 处暑养生的古代习俗对现今保健的启示
处暑养生要遵循秋季养生的原则,总体上就是《黄帝内经》上“秋三月”的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的原则。首先起居上一定要要宜早睡早起,克服夏日熬夜晚睡的习惯,晚上10点前入眠,早睡,可以使意志安宁清净,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神敛气。早起,呼吸新鲜湿润的空气,可以说秋高气爽,是健身和郊游的好时机,特别是处暑开始后的初秋。
处暑后要适当午睡利于化解秋乏,用手梳头和伸懒腰也是缓解秋乏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秋高气爽,选择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出外旅游,均可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助于情绪平静,达到中医所讲的“容平”的目标。
养生讲究“秋收冬藏”,由暑夏入秋的过度阶段,阳气收敛,人也要适应节气变化,收敛神气,“宜安静性情”,忌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聆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集中神志、安定内心的活动实现精神内养。
“肺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伤肺。”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北方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饮食上宜酸不宜辛,酸甘合化为阴,可多进食西红柿、茄子、葡萄、梨等应季蔬果,少吃肥甘辛辣厚味,如生姜、葱、辣椒、花椒、酒等辛燥发散易上火。宜食用温热易消化食物,少吃凉食冷饮,以防脾胃阳气受伤或寒凉伤肺。
处暑后要选用应季的莲子、扁豆、玉米、南瓜、胡萝卜,还有薏米、小米、山药、香菇、山楂等健脾胃。尤其是南方,进了处暑依然相对潮湿,暑湿困脾,人就会感到疲乏、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这些健脾胃的食材,可以帮助自身暑湿之气的消除和转化,因此更是日常不可少。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2021处暑辛老师建议:
  • 养阴生津以润燥,处暑食养可以吃梨、葡萄、苹果、番茄等各种应季蔬果,以及百合、银耳、石斛、西洋参、莲藕、荸荠等中医上说的滋阴润肺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食养防燥,同时防止燥邪伤肺的问题。
  • 秋季瓜果很多,也对养生大有裨益,但宜果不宜瓜,瓜多属寒性,过食可伤及脾胃阳气,特别是处暑后如西瓜这类尽量少吃,多可选择梨、苹果、葡萄等秋季成熟的水果来养阴生津。
  • 和立秋一样的提示,避免淋雨,不穿潮湿的衣服,室内要注意通风干燥,户外活动时候注意关节的保暖,有慢性病、体质差的人应避免“秋冻”,因为这类人受冻之后身体容易出现不适,反而对身体不利。
  • 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故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该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
  • 养生从处暑后要遵循秋季养生的原则,夏秋交接的节气,饮食的温度、运动的时机和强度、起居的早晚更要讲究均衡。
以下为辛宝主任个人微信号
欢迎添加交流(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单位+科室)!
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授权发布,转发请与临床营养网或作者联系,请勿随意转发,作者及临床营养保留版权及其他权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