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韶华》:故事里的事,古籍里的事
解读中国工作室
为世界提供感知中国的别样视角08-19 17:37
古籍是流转在时间里的智慧结晶,每一本古籍都承载着一段悠远的故事。
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指间在毫米薄的纸张间穿梭,中国的千年历史也在他们的双手间翻过。
他们是将古籍“复活”的人,他们是古籍修复师。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和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实短视频节目《恰是韶华》,今天推出第三集《毫米千年》,走近古籍修复师这个神秘的职业,跟随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的古籍修复师侯郁然,听她讲述古籍中那些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恰是韶华》第3集:
《毫米千年》
侯郁然是一名年轻的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组古籍修复师。
她从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毕业后,前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书画修复专业读研深造。
毕业时,她身边的不少同学选择了进入拍卖行或美术馆工作。但出于对古籍修复的兴趣,2010年,侯郁然进入国家图书馆,与纸张为伴,成为文献修复组一名古籍修复师。
配纸、染纸、制浆糊、拆书皮、溜口、补书页……古籍修复的几十道工序,侯郁然如数家珍。
针对不同程度破损的书,以及书页材质,要选择不同的修补方案,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从事如此繁复琐碎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热爱古籍修复的心。
I think the most attractive part is you can actually face to face to the old objects, and you can kind of talking with it. You can see the details of the object how it’s been repaired before, how it's been printed before and how it's been preserved. And you can actually be more involved in the history. And more charming is like you can actually be part of a new history of it. You can like do your best to preserve it and keep it for longing for the next 100 years.
我认为古籍修复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你可以看到它之前是如何被修复的,是如何被书写,又是如何被保存的。你会觉得自己真正参与进了历史当中。更吸引人的地方是,你可以从中创造新的“历史”,你可以尽你所能地保护它,让它能留存到下一个一百年。
不知不觉间,侯郁然已经做了10年的“修书人”。伴随着老一辈修书师傅逐渐退休,目前组内大部分修复师已是像侯郁然这样的“80后”“90后”。
青年匠人群体扛起了更重的担子。他们心细如发、苦学手艺,传承的是技艺与文化,也将背后于细节处见精巧的“惜书之道”存续下去。与此同时,他们也见证了中国古籍修复领域的发展变迁。
I do think Chinese governm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I'm the witness of the conservation changing. I think it's actually improved quite a lot. Books actually are the carrier of the history, of the culture and kind of like a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So you keep this book is more like you keep the 5,000 years history of China.
我感到近几年中国政府越来越看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我作为修复行业的见证者,我切实地感受到这个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书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保存书籍就等于是在保存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们背后留存着时间与历史的奥秘,埋藏着一代代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和文化密码。而古籍修复师就像是那个保管密码的守门人。千百年来,他们努力将密码代代传承,期盼掌握钥匙的后人终有机会能够破解它。
明天,我们将一起回顾去年中国抗疫走过的艰辛历程,向所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白衣天使致敬!谨此纪念第四个中国医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