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
你两到三岁的时候,很乖巧的样子,出门指给看,这是奶奶,那是爷爷,这是阿姨,那个是叔叔,这个是姐姐,那个是哥哥。甚至于有些称呼还叫不清楚,你也会欢快地喊出“得得(哥哥)”。
你上幼儿园了,上中班了,经常路上会遇到谁谁的奶奶也送孩子上学,我告诉你,跟奶奶打招呼啊。你偶尔看一眼,不理不睬的样子。我知道这样不太好,但是我也不愿意给你扣个“不礼貌”的大高帽子(扣帽子的做法太害人,有的人一生都活在一类“帽子”下,不知如何解脱)。
我问:“为什么不打招呼呢?”
你答:“我不熟悉,不认识啊。”
我说:“这不是谁谁谁的奶奶吗?你不是还和谁谁一起玩了吗?”
你答:“嗯,我和小朋友比较熟悉,我和小朋友的奶奶不认识。”
这样理解也对,如果我的朋友,我见了当然会热情招呼,但是如果见了朋友的奶奶,我似乎是可以不打招呼的。
理上是通的,但是情面上总是给人感觉少了点什么。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说着话,刚走出小区门,爸爸见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朋友,爸爸立马热情地和朋友打招呼,两个人攀谈起来。我们三个人聊天的话题还没结束,你拉着我继续说着,跟我说完又去找爸爸说,爸爸告诉你,等一会儿。你听了很是沮丧。
我赶紧拉你到一旁,和你解释,你不依不饶地,说就是想和爸爸说一下什么的,最后,爸爸的朋友看你这样,说了句改天聊,就走了。
爸爸和我都批评了你,当时你还惦记着要说什么事情,满口答应着就过去了。
改天,我和你在家里玩游戏,这个时候我的朋友来电话了,我告诉你,我先接个电话,你自己先玩一会儿。当时就看你撅起大嘴巴,蛮不开心的样子。
我讲了一会儿电话,你跑到我身边大喊着说,想继续玩游戏。我拿着电话瞪你一眼,跑去别的房间。
打完电话,我从房间出来,见你撅着嘴巴,眼里含着泪,哼哼唧唧的。
我说:“你想哭吗?”
你点点头。
我:“需要我陪着你,还是你自己在这边哭呢?”
你:“你陪着我。”
你哭了一会儿,我出去拿了毛巾给你擦了脸,问你好一点没有。
你点点头,扑到我的怀里。
我说:“妈妈告诉过你,当妈妈和小伙伴讲话或者爸爸和小伙伴讲话的时候,你要等待,不能打扰,对不对?”
你点点头。
我:“你急着找妈妈干什么呢?”
你:“我想告诉你,我们待会儿可以玩个别的游戏。”
我:“等我忙完再告诉我,是不是也可以?”
你点点头。
昨天放学,我碰到认识的妈妈,聊了两句,你站在身边默默地等着,后来等的大概有点着急了,自己慢慢儿往前走。我追上你夸你做得还不错。
你在等待陪伴的这个事情上,“延迟满足”方面还是有点欠缺。道理懂了,慢慢训练和情感接受吧。
礼貌一词,太宽泛,也最具文化地域色彩,很多的时候也是家庭文化熏陶下的结果。
再就是和情商的高低也有莫大的关联。情商和身份地位学历有时候毫无关系。有的人你和他相处起来,感觉就是舒服地很,分寸感拿捏到位,热情礼貌,周到而善解人意(我能描述这种感受,却自认做不到这个境界,但心向往之),这大概是最高的“礼貌”或者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了。
礼貌(修养)犹如规矩般,需要立起来,也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自己在这个方面,有很大的需要提升的空间,所以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成长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