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公式:驱动力 × 规划-阻力 ...
“改变”的公式:驱动力 × 规划-阻力 = 改变。 驱动力=痛苦 欲望。阻力=惯性 惰性。由此得出:
(痛苦 欲望)× 规划 -(惯性 惰性)= 改变。
对现状的不满,痛苦的程度,对新体验的期待,再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这些加在一起,大于阻力,改变就会发生。
也就是说,结果是正数,才会改变。负数不会改变。
通过公式可以得出结论,提升(痛苦 欲望 规划),或者降低(惯性 惰性),都能让改变发生。
这里最重要的是规划,要有一个很清晰的改变方案,如果没有,无法改变。
然而绝大多数人不会刻意去降低阻力,这也是他们难以改变的原因,这类人往往都是当“痛苦”到达一定的程度,到了实在忍受不了的情况下,才会改变。
痛定思变。
有个大学室友,生活很邋遢,床上乱扔东西。长此以往导致了两种现象:1、室友动手帮他收拾。2、自己偶尔收拾一下。原因都是“乱”带来的痛苦到达了室友或者他自己的临界值,乱的实在受不了了,改变随即发生。
欲望大到一定的程度,也很容易改变。比如你一天没吃饭,饿的发抖,这个时候谁都阻止不了你吃东西。
热恋期的时候,有什么能阻止你们见面么?跋山涉水也要共度一宿。
非常痛苦,也急迫改变,却没有规划,(痛苦10 欲望10)× 规划0,这样就改变不了,就会让人焦虑,甚至抑郁。
所以不管是自我进步,还是帮别人改变,一定要有一个可视化、可量化的策略,确保看得见、看得懂、做得到。
惯性与惰性是改变的两大阻力,惯性是习惯带来的,比如你让一个20年没吃早餐的人去吃早餐,这听上去就很费劲。
惰性是懒,人皆有之,只是程度不同。
改变最好的方式是降低惯性与惰性,当这两个的总和趋近于0的时候,改变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也是那些自律高手的诀窍,根本不用感受痛苦,也不用太大的欲望,就能促使改变。
(痛苦0 欲望1)× 规划1 -(惯性0 惰性0)= 1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