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庙(网络资料)
苏州石刻星图的绘制者是南宋太学博士黄裳(1147年~1195年),它是为了教育皇太子赵括而制作的,同时还绘有八幅图。绍熙元年(1190年)赵括被封为嘉王,黄裳任他的老师,《宋史·黄裳传》言“作八图以献。曰太极,曰三才本性,曰帝皇王伯学术,曰九流学术,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绍运,以百官终焉,各述大旨陈之。”天文图应是在1190年之后绘制的,后由王致远于1247年刻碑于石,保存在苏州文庙,现在文庙中还存有天文、地理、帝王绍运三块石碑。
图1 苏州石刻星图。
这幅图上半部分是星图,下半部分是文字说明。星图的画法是传统的盖图,以北天极为圆心,把天球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星图中的星象是根据当时的实际观测绘制的,是一幅早期的实测星图。星图上画了四个圆,中间的圆是北纬35度附近的恒显圈,其中的星象不会落入地平线下。中间的同心圆是赤道,斜交于赤道的是黄道圈,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轨道,它们的交点是春分点和秋分点。最外一圈是恒隐圈,之外的星象一直不会升上地平线。恒隐圈的外围刻着分野、十二次和十二地支。十二地支中的子在星图的上方对应着虚宿,午在下面对应着张宿,卯在左边对应着房宿,酉在右边对应着昴宿。(注1以星象的东西、南北正对着的方位来对应子午卯酉,在星图上地支的字稍有偏离。)这样的星象定位有什么依据吗?圆的星图,星象一直围着北天极旋转,所以大家容易忽视这个问题。
宋代司天监人员观测超新星爆发
(绘制:马晓昆)
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子午卯酉的星象定位是有文献依据的,在《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中有一段文字说明了这个问题:“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文中说:“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横竖两条经纬线将二十八宿划分为四面。“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横着的为纬,竖着的为经,这就与苏州石刻星图上的子午卯酉~虚张房昴星象对应上了。文中继续说:“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这是为什么呢?
图2 红圈标示的是帝尧时代赤道的位置,
房宿在秋分点,昴宿在春分点。
太阳是在黄道上运行的,如果从房至毕位于赤道之上,从昴至心位于赤道之下,那么就与文中的阳阴对应上了。这种情况会发生在秋分点位于房宿,春分点位于昴宿的年代,用岁差推算此时约在公元前2200年的帝尧时代,尧(约前2188~前2067年)。太阳从毕到张至房,是从春分开始经夏至到秋分,太阳一直在赤道之上故为阳:“是故房至毕为阳”。太阳从心到虚至昴,是从秋分开始经冬至到春分,太阳一直在赤道之下故为阴:“昴至心为阴”。这就说明苏州石刻星图周边十二地支与星象的对应关系,记录的是公元前2200年帝尧时代的天象。如果是这样,二十八宿在帝尧时代就已经完备。
《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有一段文字定义了天地之门户:“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指出天门在奎璧,白虎与玄武的交界处,地户在角轸,苍龙与朱雀的交界处。戊为天门,乾之位也。己为地户,巽之位也。从苏州石刻星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房昴在东西,虚张在南北时,奎壁位于西北乾位,角轸位于东南巽位。与文中所言的“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正好相符,奎璧在戊,角轸在己。说明天地门户星象方位的定义也可以上溯到帝尧时代。
图3 五行与星宿的链接,每一行中从1跳到2然后正好对着相生的另一行的1,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10组星象完成了闭合链接。五种颜色的气对应着五行的星象变化。丹天之气,红色属火;黅天之气,黄色属土;苍天之气,青色属木;素天之气,白色属金;玄天之气,黑色属水。将天上的20个星宿,两个一组,分成五行。把两个一组的星宿圈出来,发现与之相对的一组星宿,是他五行的生或所生。经文把同属的五行与星宿链接起来,于是按照五行的相生,星象上就完成了10组星象的对应关系,这也许就是五运六气中天干化运的源处。
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至二月復交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长也,时之暖也,万物之发生也,皆从奎壁始;日之短也,时之寒也,万物之收藏也,皆从角轸始。故曰春分司启,秋分司闭,要非门户而何?”意思是春分司启天门,秋分司闭地户,在黄道上就是春分位于奎壁,秋分位于角轸。此天象对应的年代在南宋公元1200年附近。
图4 公元前2200年昴宿位于春分点,
立春在奎壁之间,对应着天门。
图5 公元前2200年房宿位于秋分点,
立秋在角轸之间,对应着地户。
但是《汉书律历志》言:“启、闭者,节也。分、至者,中也。节不必在其月,故时中必在正数之月。”也就是说启、闭应在节气,而不应在中气,那么宋代天门地户对应的春分、秋分是中气,如果对应的是节气的立春、立秋是什么时候呢?由于岁差的变化,宋代之前3000年,也就是公元前2200年 天门地户对应的是立春、立秋,和汉书所言的就对应上了。这就又回到了文章一开始的帝尧时代。
敦煌星图
在公元前2200年的帝尧时代,北极在紫薇垣右枢的边上,在苏州石刻星图上右枢星的边上有一颗天一星。在敦煌星图上,右枢星的边上标着天、太两颗星,同时在紫薇垣内还有两颗星写着天一、太一。为什么画重复了,其实这是古人标示出了北天极发生的位移,从右枢移到了紫薇垣内。敦煌星图上天一、太一的位移,是古人最早发现极移的物证。从中也可以见证北极位于右枢边上的帝尧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的一个重要时期。到了唐代敦煌星图上还会标出尧时的天极位置,宋代的苏州石刻星图上也标示出了天一星。
图6 现在收藏于英国图书馆的敦煌星图甲本S·3326,
图中可见天一、太一的位移。
图7 公元前2200年帝尧时代,
北天极位于紫薇垣右枢的边上,接近天一星。
图8 公元100年秋分点位于角宿的东侧,
与苏州石刻星图的位置相合。
苏州石刻星图刻绘于南宋1247年,但是星图上的天象信息可上溯到汉代及帝尧时代。星图上春分点与秋分点的位置,约在公元100年的汉代。星图上标注了秋分点,故刻画者应了解到在把球面绘画为平面的盖图时,黄赤道的交点会出现偏差,所以该图应以秋分点为标准,位于公元100年的位置。春分点的位置约晚之400年。而星图外围分野上的十二地支与星象的对应,从子午卯酉与虚张房昴的对应可上溯到帝尧时代。从此可见苏州石刻星图是一幅积累了古人3千年观象经历的珍贵天文图。从这张星象图上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留下的印记。
水运仪象(宋)
通 过 《 灵 枢 卫 气 》 、《 素 问 五 运 行 》 的 两 段 文字 , “ 房 昴 为 纬 , 虚 张 为经。”和天门地户的天象定位,还有北极的位置,可以确定《黄帝内经》中的这些概念形成于公元前2200年的帝尧时代。之后从汉书到明朝的文论都是对上古星象的重新诠释。由于岁差变化,天地门户的启闭就从立春、立秋过渡到了春分、秋分,现在已经到了清明和寒露。北极也从右枢移到了紫薇垣中。因此有规律的天象变化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理论的定标尺。石碑刻绘完成至今又经过了772年,作为一幅天文学史的经典星象图,还能有新的古老信息为我们所解读,真是令人惊叹。
(图标设计:马晓昆)
文章发表在《天文爱好者》
2019年第8期
(责任编辑 张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