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文/石舌

01

有古镇的地方就有一定石板路,有石板路的地方就一定有故乡。无数的人就是踏着无数的故乡石板路走向广阔的世界,石板路承载了无数人的成长,也承载了无数人对石板路的思念。

这也是古镇旅游业能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磁器口被列为中国十大古镇之首,除了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典型的川东特色外,我想,与那条历经千年不衰的串连着整个古镇的石板路密不可分。

02

相对于肩挑背扛的人力搬运,水运则要快捷、方便得多。时至今日,水运仍是世界各地主要的交通方式,概莫能外。朝天门码头上运往川西内陆各州、县的货物众多,多半要通过嘉陵江水路转运。嘉陵江水流湍急,礁石众多,货船进出常遇不幸。许是上天垂怜,释迦牟尼佛点指从西天移来白崖山,迫使汹涌的嘉陵江水来到山脚下一个急转身,从而使得江面开阔,水流平缓,形成“九石缸”河傩。拉纤的纤夫们时常在此停留、歇脚。久而久之,便有了白崖山大码头(后改称磁器口大码头),便有了千年不衰的石板路。相传,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凭着“石缸对石鼓,黄金万万五,谁人能知晓,买下重庆府”的英雄气慨,率领农民军从“九石缸”河滩破大码头一举攻入重庆府。河滩上有新石器时代遗留,有汉代崖墓群,并有陶俑、陶器等出土。

“世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是鲁迅先生在彷徨时对新的社会的呐喊与期待。他之所以没有告诉你怎样去走路,也没有告诉你走一条新的路要历经怎样的艰难险阻,个中滋味,让各人自己去体会。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在荆棘丛中攀爬,死活都要走出一条路来,只有这样才可活下去;有的人,天生就有康庄大道,衣食无忧,到老也不知道荆棘丛生这一词。福深福浅全在这条人生路上。磁器口的石板路不一样,那是先辈们在咆哮的嘉陵江、陡峭的白崖山岩壁,用智慧和血肉之躯一级一级地抠凿出来,然后再铺上石板,再延伸至古镇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走过的所有古镇中最为峻峭的路,或高或低,或险或奇,堪称“蜀道”。有华山步道那样的幽深、绵长,又像是成都宽窄巷里谢老爹的长烟竿,每一节都圆润光滑,嵌满沧桑。石板取自深山,沉稳厚实,给人安全感,走在上面即刻就有回家了那样的亲切。这已非单纯意义上的对路的开拓,而是道德层面上对万年昌盛的期望与升华。先辈们不畏艰险,为的是让后世人不再有艰险。犹如掘井人,更多的是为了让后世人不再有枯渴。石板路四通八达,似一张大网,将整个古镇连根串起。

古镇离不开石板路,石板路离不开古镇。

江南古城镇的路大都用卵石铺设,称之为石子路。所用卵石拳头般大小,颜色相似,有秩序地镶嵌在路面上,平稳、舒坦。我家乡的县城别具一格,是由猴子作向导修筑起来的,充满灵气。城中心的桃源桥大街却是用许多块石板铺设而成,因底下是河渠。当年猴子在选城的线路上遇到河渠时肯定是蹦跳而过,不认真,要不怎会有桃源桥河渠、北湖和颜公河?难道是缺水才这样的?桥上的人南来北往在此集市贸易,桥下的水日夜不断、汨汨北流。儿时的记忆。古时,有钱的大户人家都会在大门前铺设精致的石子路,彰显门庭。他们专挑的拇指般大小的光滑的青石子,按颜色的不同铺设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案,有花卉植物状的、有动物利器状的,以及祥云海山、钱财万胜等等,不一而足,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子路。冬能御寒,夏能抗暑,会呼吸。从某种意义上说,石子路除了显耀富贵,迎来客往更像是一条健身路。“卵石铺成供众行,足底可通经。为人治病无私念,一片丹心天照明。”古人早就知道了石子路能健身治病的秘密。徐霞客大道上有一段石子路是“健身路”,前童古镇也有“健身路”。而像东门“八角楼”的石子路、三煌堂“正学牌坊”的石子路却只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去找寻了。

然而,静谧的石子路终被人类文明的脚步打破。硅酸盐水泥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无数条村镇路道的命运,不管是石板路石子路或是别的什么路,统统都被呆板的、泛着灰白光芒的毫无生命气息的水泥路替代,人道变车道。后来人们又发现,水泥路无法散发太阳热量,就像汽车的尾气只会给地表带来气温的升高。于是,柏油马路成了新时代的宠儿,白改黑工程全面铺开。更多的是路道似乎重又回归复古的序列,石子路石板路重又展现在村镇古道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路的探索。

磁器口古镇因“古”留下了石板路,家乡县城的桃源桥大街因现代化被水泥路覆盖,未来又将被柏油马路替代。

03

宋真宗咸平年间,磁器口称白崔场,因白崖山上有白色巨型崖石而得名。明建文四年,皇帝朱允炆在“婧难之役”时潜逃至宝轮寺出家。世人知情后,以真龙天子降临为由,将宝轮寺改名龙隐寺,白崖场改名龙隐镇。人类历史的节奏总是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相合拍,二千年的封建史所折射出的无一不是和忠君思想有关,地名也一样,似乎有皇帝的地方就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从白崖场到龙隐镇,再到后来的磁器口,一个个名字,天降大任似地,与石板路一起穿云拔雾,潮起潮落。清初,古镇磁器业发达,品种繁多,并远销各地,单“蜀磁厂”就有七十余家。此时,龙隐镇已渐渐被商人们改叫成瓷器口,因“磁”与“瓷”相通,又被叫成磁器口。在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主的四大汉字造字法中,“瓷”被叫成“磁”是很正常的。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有了码头就有了繁荣的可能。自从有了白崖山大码头,川西各州县的货物就算是有了落脚之地,像四处飘泊的流浪儿有了家,一起聚集、生根、发芽。它们在此堆积、转运、贸易,厚积而薄发。因得天时地利之便,很快,磁器口就发展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上农副土特产的集散地。一些富商巨贾就纷纷在镇里开设分店收购货物,进出的有棉纱、布匹、煤油、盐糖、洋广杂货、日用百货、五金颜料、土碗土纸以及特产烟丝等大宗商品。据统计,当时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均载重10吨)货船进出码头;有商号、货栈和各种作坊1670多家,摊贩760多户,商贸大都集中在大码头和金蓉(老)街。大码头右侧的豆芽湾,是米粮帮、木材帮、篾货帮、煤炭帮的地盘;码头河坝上建有临时街道,有上河街、中河街、下河街;还有专业性的木竹街、铁货街、陶瓷街和猪市、米市等,各行业都设有同业公会事务所。此外,还有丝厂4家,制呢厂1家,以及24兵工厂(现特钢厂)、25兵工厂(现嘉陵厂)。他们都有自己的货运码头,从早到晚,水陆两路,川流不息,装卸货物,络绎不绝。得天时地利之便,古镇一片繁荣,“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被誉为“小重庆”。20世纪初,四川总督刘湘曾在磁器口开办炼钢厂、机修厂,成为四川最早的炼金金钢基地。

磁器口三面环山,沟壑纵横,素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之称。前临嘉陵江,背靠歌乐山;清水溪、凤凰溪二溪环抱,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三山并列;金蓉正(老)街、金碧街和金沙街有序的呈“川”字形排列,将整个古镇和盘托起。古镇各街道又以桥梁和石板路相连,不通汽车,每条街道又由若干条曲径通幽的石板小路互通。街道路面均由青石板铺设,古朴、典雅,历经千年踩踏早已变得光滑锃亮,行走于上,恍如穿越,心情格外的舒畅。古镇沿江依山而建,布局灵活,自然舒展。屋在山中,山在江中。民居建筑多采用以竹木穿斗夹壁结构,预留空间大,能做到院中有院。灶壁粉白墙,手拱架挑梁,木柱雕龙凤,屋顶盖青亙,中间青石板,房屋立两旁。临街铺面多为一进三间,长进深户型,铺面后房一般为四合院,多为大户商贾所住。雕梁画栋,窗花户棂,图案精美,做工精巧,极具川东巴渝民俗风格。古镇内主要的古建筑有:宝轮寺、钟家院、翰林院、吊脚楼、九宫十八庙以及双龙古桥。

04

古镇石板大街两旁店铺林立,人头攒动。铺面房屋多为明清时所建,柱梁和穿拱发黑发亮,处处彰显着古镇的悠久。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儿时,堂屋的柱梁和穿拱也发黑发亮,并结有蜘蛛网。每到年终时,父母亲总要到堂屋里打糖、捣年糕,我总会在乘他们切糖时注意力集中而偷糖吃,那味道松、软、脆,这是最多最好的糖点都无法唤回的记忆。街面上弥漫着从各家商铺蹿腾出来的带有浓重麻辣味的小吃气味,氤氲烟云,勾人食欲。各个行当的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人流如潮。美女们手里拿着,笑着,小嘴里早已被各种小吃塞得不要不要的。各路店家极尽商人之能事,专门招来靓妹,描眉画黛,戏装上身,于是一个个古代美女就直接来到大街上招挟顾客,活脱脱一幅《清明上河图》。倘若此时的古镇,再配以西塘乌镇那样的唐诗宋词,那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各种小吃。小吃是主食以外的熟食或下酒菜,风味独特,价格适宜,有浓厚的家乡情结,游子独爱。重庆的小吃以麻辣为本,独步天下。据说重庆人的花椒是别地无法栽种的,除了品种还与土壤有关,麻味特独,麻过之后是醇香,天然的御寒之物。小吃中较有名的有毛血旺、大王油茶、老麻抄手、泡椒凤爪、糍粑、猫儿面、老外公凉粉、烤猪啼、口水鸡、怪味胡豆、糖饼等等。火锅店则有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古镇的大街上,一块块似砖头般金红色的火锅底料是专为游客所制,诱人馋嘴。按麻辣味的轻重分为微辣、中辣和浓辣。店家全凭游客的喜好,纯手工当场现做,包邮。服务到了这步田地,除了买还能怎的?

此时,不得不提古镇特有的老三样:陈麻花、千张皮和椒盐花生。

古镇上20多家店铺在卖麻花,其中打着“陈麻花”招牌的有12家。“陈麻花”由清朝时陈昌银所创,因其采用上乘原料,全手工制作,具有香、酥、脆、爽,久放不绵等优点,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而久盛不衰。其中以陈建平的麻花店为最,比别家价高一倍,每天需排队方可购得。初时,麻花是为纪念屈原在端午节所制,后逐渐演变成如同重庆小面一样的小吃,被列入全国十二大名麻花之一。

千张皮的制作更是十分地讲究。先选上好的黄豆,取深水井的水浸泡,然后在石磨上细磨成豆浆,再用细白布滤出浆汁,待浆汁烧老后用细麻布再层层铺滤,榨上一天一夜,再一张一张揭下,切成韭菜叶般细丝,加纯碱烧开、捞出,用井水浸泡去碱至发白,用化猪油下热锅,加肉丝韭黄等翻炒,喷以酱油、老酒,再化5钱化油起锅,放置盘中,撒上花椒面。此菜名唤软烩千张,一青二白。动筷,柔韧不碎;入嘴,细腻爽口。豆香绕舌尖,滋味绵长。此等精致的菜品,人间哪得几回见?我有些不忍离去。

烧酒一壶盐花生,指的是椒盐花生。择取上好的籽皮鲜红、小而饱满的红皮花生(又称冬花生、小花生、小河花生,多产于嘉陵江上游的遂宁一带);用盐水浸泡,入味后取出晒干,用河沙炒熟即可,是下酒饮茶时的上品;重庆天气潮湿,也有加花椒、盐巴和酱油煮熟,风干后即食的,与鲁迅笔下《孔乙己》里的回香豆有异曲同工之妙。

05

书场茶馆是磁器口古镇的又一大特色,也叫艺人茶馆,遍布古镇角落。这里除了没有老舍先生笔下浓厚的京味,别的都没两样。进大门照例是一席的八仙桌排开,古色古香。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具,瓜子等零食随点随到,茶倌戴顶白色大帽子来回冲茶、泡茶。显眼处挂一特大茶壶,表明是喝茶歇脚、聊天的好去处。茶馆里还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川剧坐唱(打围鼓)、四川清音、变脸、四川竹琴(扬琴)、荷叶清唱等,而说书则更是百听不厌。坐茶馆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边喝茶边聊天一边还欣赏舞台表演。抗战时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时,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曾在这里任教。闲暇时他经常到茶馆坐坐,一边品茗,一边与茶客摆龙门阵。凤凰山曾是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会基地,曾聚集过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王临乙、宗白华等众多美术家及美学文艺家,书场茶馆也成了这些艺术家们休闲、体验生活的好去处。我刚一进茶馆,就见台上正在表演川剧变脸《白蛇传》。人很多,我要了杯绿茶坐到角落里品尝。台上精彩的表演让我目瞪口呆,竟忘了喝茶,高手在民间呵。事后得知,变脸乃川戏中绝活,传承有种,绝非易事。先得选天资聪慧之人,从小就跟着师付练习,没十几年的功夫下去师付是不让登台的。我国戏曲门类众多,大多都有自己的绝活,非有心人不得成。人生如戏,要成为人生的主角,不经一番寒霜雪,哪得梅花香自来?

06

进磁器口大门右手边是钟家大院。主人钟云亭先生自幼聪慧,长大后经人引荐在慈禧太后身边做采办,深得老佛爷喜爱,告老回乡后建此四合院。大院四檐翘角,气势恢宏。进大门便可见院子两边各有一个防火用的大水池,里面养有金鱼和石雕蟾蜍,预示着吉祥安宁。犹如毛泽东在《四方》诗中所写: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现后院已倒坍,只剩前院,分正堂、东西厢房、帐房和厨房。屋内摆设正规,足可看出主人生前的严谨。各个房间摆有一些清代时的物件,如三寸金莲、清时男装等。家具均用硬木所制,正堂上一张半月桌分合有矩。合着时表示主人在家,分开时表示主人不在家。一切如同钟先生活着时的那样,严丝合缝,循规蹈矩。然而,大院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摇摇欲坠,满眼的斑驳苍凉。院子一角坐着个耄耋老人在晒难得一见的太阳,闭着眼,看不清男女。那苍凉的白发和深嵌的皱纹,看去像一堆历史。他(她)是这院的主人吗?又在想什么呢?我不敢上前询问,生怕惊扰到他(她)的一段好梦。微微作响的老旧窗台似乎也同时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这让我想到了乔家大院,富不过三代。

走出钟家大院,我甩开拥挤的人流独自走向“翰林院“——一个稍不留神就会被疏忽的院落。“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说的就是这个院。清乾隆年间,磁器口人孙文治幼年时拜读其叔孙珏为师,但屡试不中,于是愤而自办私塾“鲤石草堂”授课,百姓称之“鲤石学舍”。不几年,孙家子孙孙文煦、孙文杰双双高中举人,加上早年中举的孙珏,孙家三人得举,一时传为佳话。不久,在此求学的磁器口人黄钟音高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随后又有学生沙坪坝人段大章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甘肃布政司。当地百姓便将“鲤石学舍”改称“翰林院”,以示对办学主人的祟敬之情。据说“翰林院”后人早已移往重庆主城居住,留下院子是为了让更多后来的求学者以鞭策和上进。细察“翰林院”,与普通川东民居无异,三面相连,一面连巷道。院内有天井,幽静、雅致,倒是个求学的好去处。院子系明代建筑,长出檐、雕花门、圆月窗,保存尚属完整。院中的石缸有些风化,石缸上有睡莲,配以泡桐、棕竹、桂花等盆栽,使得这院子更显静谧,怡人。小小的“翰林院”犹如百年人生,它承载了无数学子求进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不管院外如何的人声鼎沸,它却总是静如处子,独处一隅,有一种从古而来的、从内在本质迸发出来的带有乡土气息的从容与内涵。导师说:静以致远,大概就是指这份內涵的延伸吧。我轻轻地坐下,心底涌起一股淡淡的似曾相识的忧伤,和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钟家院和翰林院同处一地,却又相去甚远。这从院子建造的规模、气势和用材方面来说,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钟家院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翰林院却是文化修造和智慧的结晶,桃李满天下。前者一步步走向腐朽没落,后者正被四处赶来的日益兴起的文化追随所推崇,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07

磁器口古镇的繁荣,离不开特殊的地理环境,离不开释迦牟尼佛的点指白崖山。一条石板路,多少沧桑事。山上晨钟暮鼓,山下人声鼎沸。沿着陡峭的石板路,我翘首来到宝轮寺(龙隐寺)。寺内人山人海,游人如织。宝轮寺是我国极少数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寺院,在整个大西南首屈一指。宝轮寺始于西魏年间,至唐初有“尉迟恭修建”的字样存留,而据《巴县志》载,宝轮寺建于宋代,初名白崖寺,后改宝轮寺。不管是西魏还是宋都在诠释着寺院的古老,无需详查。厚重的宗教道德文化将注定要在磁器口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似天降祥云。

明初,皇帝朱允炆在此挂禅时为最盛。寺院有殿宇16座,佛像372尊,僧侣300多人,禅房100多间,殿堂有大雄宝殿、川主殿、观音殿、天王殿、药王殿、禅房及藏经楼等,可惜毁于明末战火,唯大雄宝殿一直保留完好。有龙则灵,有皇帝挂禅的寺院香火自然就旺。这也证实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所传承的是忠君思想和奴役精神,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后来的法家,百折而不挠。大殿占地400多平米,面阔三开间,重檐歇山式建造,上下两檐均施斗拱,檐角翘升,为典型的明代建筑。大殿采用二人合抱的马桑木作柱穿逗支撑,屋顶由黄油筒瓦覆盖,并饰有肴兽。整座大殿不用一颗铁钉,大殿两柱基石一高一低,一柱高出地面尺许,一柱低于地面几寸,两柱平衡虽经数百年竟无丝毫倾斜,堪称建筑史上的瑰宝。“大雄宝殿”四个镀金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先生所题,苍劲有力。宝轮寺顶部飞檐翘角,雨后阳光照射,如彩虹横跨。站在歌乐山上俯瞰,有如佛光普照。

“疏钟出烟寺,落叶瘦秋山。”宝轮寺大殿前香炉三脚兽足,顶圆似转轮,中有福禄寿雕刻,上有竼文;进大殿台阶两旁有狮子含兽、中梯云龙蟠天等石雕,造型怪异;殿内两旁墙上有玉帝、侍女、八仙过海的壁画;大殿正中由释迦牟尼佛端坐,旁有观音、弥勒等佛。如同湄公河上的诸神并立。华厦民族气贯古今,容纳百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均与我国的儒、道等家并存,并相互融合。宗教的历史像原始丛林一样盘根错节,各派教义的世界观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当下的物质世界都是虚无、幻觉,进到永恒的宇宙世界才是最重要、最真实的精神现实,所以他们无一例外地鄙视尘世生活,寻求灵魂的安放,修造精神与肉体的分离。那么,在祥和的佛像和诸神面前,人的灵魂是否真的都纯净,并和肉体分离了呢?

我净手上香,笑问主持:向谁跪拜?主持答:见谁拜谁。语毕而离。主持一语中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色相皆虚妄嘛,大悟。佛曰:因果有报。道曰:大道无形。儒曰:仁礼天下。我说,诚则有灵。上香毕,勿拜。

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前有一“放生井”,据说直通山下的“九石缸”,每有放生之活物均会在“九石缸”上浮现。世人皆奇,试之确凿。

08

特殊的地理成就特殊的气候,这与重庆的祟山峻岭有关,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和大娄山,四大山脉呈扇面形将将重庆牢牢裹在四川平原的东面,致使从西太平洋上来的热气无法得以释放。像个巨型的蒸笼,将整个重庆连同磁器口一起放在里面蒸煮,唯一的散热通道长江却又被180米高三峡大坝所阻挡。终年阴雨绵绵、云雾缭绕。磁器口年平均气温18度,夏季极限高温曾达43.8度,重庆“火炉”之称由此而来。年均降雨量1000——1100毫升,以夜雨为多;年均日照1259.5小时,远不及其他南方城市。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是古镇的气候特征。但这日照与雨量肯定是多算了的,一年之中除了夏季高温时有段时日有太阳,春秋冬三季几乎每天不是雨就是阴,哪来有一千多小时的日照?雨量更是想想都不准确。一年之中最怡人的是春秋两季,一天之中最美的是清晨与傍晚,有“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般的空灵,也有“日尘碧江尽,雨停非秋色”时的朦胧。切忌夏季正午时去古镇,否则会被烤焦。磁器口与江南同处一条回归线,气候却是截然的不同,江南有台风,磁器口有高温,这是老天的刻意安排还是人力之所为?

09

古镇还遍布着革命者的足迹,小说《红岩》中的地下党“疯子”华子良(真名韩子栋)就是一例。他被关押在白公馆时,装疯卖傻,取得胜任后,便经常帮国民党兵一起到山下的磁器口镇上买菜、挑担,一边神不知鬼不觉地与地下党接头,传递监狱信息。信仰是伟大力量的化身,有信仰的感召就有无限的能量爆发,这能量足以摧毁遮蔽光明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定,在被关押了14年之久的韩子栋,终于有一天,趁国民党兵在镇上打麻将不备时从敌人的魔爪中逃脱。他是白公馆在被关押的“犯人”中唯一逃脱的我地下党人。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这是对磁器口古镇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相结合的最真实的写照。石板路谱写的不只是历史,更有革命者的生命足迹。在金蓉街旁矗立着一座抗日将领无名墓,墓前跪着一对铁铸的我国最大的汉奸头目汪精卫、陈璧君夫妇,双手反缚,永世在向我抗日将领谢罪,永世在向我英勇的华夏儿女谢罪。我心潮澎湃,徘徊在古镇的街头久久不肯离去……

冬日午后的阳光和煦舒坦,一路走来惊奇不断,兴奋不断。更有“小重庆”碑、黄桷坪牌坊、宝善宫、文昌宫遗址、少妇尿童雕塑等景点,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镇的久远,它像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陈述着一段段过往的荣辱兴衰。古镇被评国内十大古镇之首想必也是名至实归。

10

磁器口集歌乐山之精华,嘉陵江水之灵气,厚积薄发。从昔日的“小重庆”到今天的中国十大古镇之首,分明让我看见了古镇人不畏强暴与艰险的天时地利人和,一曲麻辣天下绝唱。一条石板路承载起古镇的前世与今生。一双脚,一壶酒,就是一生情。他们自己走自己的路,不与乌镇比,不与唐诗宋词比,就连寻常百姓日夜行走的石板路也不吃江南以石子为路那一套,自行其是地以石板为独特之法,或雕或凿,或铺或垫。自成风格,自立天边。

章其仲,笔名,石舌。爱好文学,声乐,企业法人,并有作品在省市报刋上发表。画眉聒舌总嫌烦,顽石无言却可人,这既是笔名之来源,亦是人生之格言。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0)

相关推荐

  • 名胜|重庆·磁器口古镇

    山城重庆,依山傍水,山中有城,城在山中,就连桥和路也在山腰和楼间穿过.磁器口古镇同样藏在山水间,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三山遥望,双溪环抱,嘉陵江由北而奔,无怪乎古镇素有"小重庆" ...

  • 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离重庆市中心不远,是一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由于地处嘉陵江畔,昔日的磁器口是水陆物资的集散地,很是繁华,素有"小重庆"之称. 本以为千年古镇应该是古朴而宁静的,可出乎 ...

  • 重庆行:瓷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原名龙隐镇,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巴渝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明清时,它以生产瓷器而闻名,因此镇名改为磁器口.磁器口,沿街店铺林立,两旁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 ...

  • 【重庆·磁器口】千人拱手的巴渝古镇

    出了地铁口,走入磁童街,就能看到横跨在路上的西门大牌坊. 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史载兴镇始于宋代,至明已 ...

  • 行走丨磁器口古镇

    重庆,简称渝或巴.北宋崇宁元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时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重庆既以"山城"著称,又以 ...

  • 再次来到磁器口

    < 幸福阳光驿站 >每日经典,良师益友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 ...

  • 一条石板路    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重庆"新巴渝十二景",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 ...

  • 聆听 | 湛蓝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图.文:湛蓝 / 主播:自在花开 (点击上面绿色标记收听美文美声)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磁器口古镇,每次走同样的路径,它每次都不同,我承认与心情有关.当我一次又一次走近生养我的地方,越深入越觉得它底蕴深 ...

  • 重庆中秋打卡---寻梦幻城堡,觅千年磁器口,赏洪崖洞璀璨灯火

    前言 说说这次旅行 << 重庆 华生园梦幻城堡>> 建有许多中世纪式古堡,复古味儿浓; 有很多梦幻童话故事小动物雕塑; 网红拍照地;瞬间让你少女心爆棚的一个地方; -----  ...

  •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 沙滨路滴水岩至磁器口段将开工

    重庆房小狐 2021-04-13 09:23:31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根据全市"两江四岸"治理提升 统筹安排 今年沙坪坝区 将推进3个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 ...

  • 重庆纪行·千年古镇磁器口 

    ■1      [ 重庆纪行·千年古镇磁器口掠影 ]      地点:重庆城西·瓷器口 时间:2010年11月16日 器材:Canon1Ds mark III·Canon EF 70-200mm f/ ...

  • 千年古镇《磁器口》

    千年古镇<磁器口> 图文/Ljm 漫步青石小巷 穿行繁华古镇 我,在你的世界里徜徉 走进古朴古韵的曲坊 品一品清爽的盖碗茶 尝一尝麻辣的火锅汤 从老字号 "陈麻花" 到 ...

  • 那一条石板路

    我还是喜欢用小时候的步子来丈量脚下的路.随着年轮的增长,总把童年的记忆拉得很长很长,一幕幕的记忆浮现眼前. 我的老家邓坊,从竹山哩到杉树地,经过老屋下,儿时有一条小路.那条被草鞋或赤脚磨得光滑明亮的石 ...

  • 雨游磁器口

    雨游磁器口 文/嫩江采石翁 初来重庆 ,当然得来磁器口. 阴雨绵绵的天,游览渣滓洞下来,从旁边的斜径直奔磁器口.     二十几分钟的路,绕过小高架,便到了磁器口.和其他古街一样,古朴的门脸,有一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