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调查识别

滑坡的调查是滑坡处治链条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是对滑坡进行定性、规模、边界和滑坡特征进行初步初步确定的必要步骤。其内容包括地形地貌的调查、坡体结构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表裂缝调查等多个内容。
一、地形地貌调查
首先在待调查坡体的对面,或采用无人机和卫星图片等对坡体进行全局查看,对坡体的基本形态,如斜坡是否存在相对低凹圈椅状地貌、斜坡是否顺直或存在自然陡坎、河岸是否突出,是否存在双沟同源、植物类型是否突变等宏观现象进行调查,这是防止出现滑坡遗漏或有效分析大型滑坡的关键一步。
其次,在掌握坡体全局的基础上,近距离核查坡体是否存在后缘滑坡凹地或滑坡湖、是否存在前缘鼓胀形态、坡体上是否存在马刀树、醉汉林,坡体渗水点、地表裂缝和结构物开裂情况形态、坡脚下部河流阶地的冲刷情况和砂卵石层的分布形态、是否存在断层和坡体岩层与前缘与两侧相邻稳定山体的产状、岩性等是否连续等相对微观现象的调查。必要时可在疑似滑坡的周界部位进行适当的挖探。
当然,有些老滑坡由于年代久远,滑坡地貌形态不明显,这需要结合其它调查和勘察进行核查。经调查核查符合以上地形地貌的斜坡可初步确定是否可将坡体定性为不良地质体,需在下一步地质勘察时进行验证是否为滑坡。
需要说明的是要重视潜在工程滑坡的调查。有些堆积体自然坡度平缓说明其坡体力学性质较低,对工程扰动的敏感性较高,故应特别需要注意“面善心恶”的坡体调查和超前预判,防止工程开挖或加载引发工程滑坡。如某高速公路在长43km的平缓红层残坡积为主的地层通过,造成工程施工期间发生约130余处工程滑坡、滑塌,工程变更达8亿元之巨,教训是深刻的。
二、坡体结构调查
坡体结构是控制坡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顺倾岩土体容易出现顺层滑坡、斜交和反倾坡体的稳定性就相对较高,但往往可能出现崩塌和落石掉块。破碎基岩斜坡开挖后容易出现牵引,块状坡体稳定性较高而抗变形能力较强,断层的对岩土体的完整程度、地下水等具有控制性因素。
二元结构边坡的土岩界面往往是地下水活跃地区,也就使其往往成为滑坡或滑塌易发地层。崩积体坡度较陡而稳定性较高,坡洪积物自然坡体较缓且稳定性较差,滑坡堆积物往往存在多层隔水滑面而多有泉水出露。
三、水文地质调查
水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治坡先治水,合理有效的水文地质调查为滑坡处治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截、疏、排的设置提供直接的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当地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调查,坡体后部山体的汇水面积、径流形态,坡体后部或坡体上人类灌溉情况;
坡体前部的泉、井、湿地等的调查和水量调查,且一般情况下有多个出水点分布的一层水线往往是滑坡滑面所在的位置,有多个不同标高的水线往往就有不同深度的滑面分布。
四、地表裂缝调查
对于已发生变形的斜坡,地表裂缝是现场调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裂缝是坡体变形规模、厚度、性质、稳定性、滑坡周界等的综合反映。
对于土质坡体:滑坡后缘为拉张裂缝,为应力控制的圈椅状裂缝,滑坡侧界为剪切羽状裂缝,滑坡前缘为鼓胀和纵向裂缝,存在陡坎时常出现坍塌等现象。
对于岩质坡体:滑坡后缘为拉张裂缝,结构面控制的直线性裂缝,滑坡侧界受控于结构面的直线状裂缝,滑坡前缘为鼓胀和纵向裂缝,存在陡坎时常出现坍塌等现象。

裂缝发育形态可直观反映滑坡的稳定状态。如

图1 滑坡裂缝与稳定度对应示意图

蠕变阶段:滑坡后缘出现断续状裂缝,随着时间推移,裂缝逐渐由断续状向贯通状发展,宽度不断加大。此阶段坡体变形主要集中在滑坡上部,滑坡的变形是局部的,主滑面还没有形成,滑坡的整体稳定系数1.10>K≥1.05。

挤压阶段:滑坡后缘的拉张裂缝向滑坡两侧逐渐延伸,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圈椅状主拉裂缝,滑坡两侧界裂缝向下逐渐贯通,且裂缝两侧出现雁列状排列的羽状裂缝,滑坡前缘出现放射状挤压裂缝及鼓胀裂缝,滑坡的整体稳定系数1.05>K≥1.0。

微滑阶段:滑坡的滑面及四周不同性质的裂缝已完全贯通,滑坡发生整体滑动变形,滑坡的阻力参数已由坡体的内摩擦转换为外摩擦,滑坡的整体稳定系数约在1.0>K≥0.9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