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篇  辽代的“斡鲁朵”(宫卫)社区

X
1 兴安盟代钦塔拉辽墓出土的鹅衔绶纹织锦袍。
辽从始建到亡国,共有九帝两太后及一皇太弟一大丞相建有十二宫一府计十三个斡鲁朵(宫卫),《辽史·营卫志》有载,白纸黑字,一目了然,历来好像没什么疑问。但是,这十三个斡鲁朵(宫卫)作为辽国家的法定行政社区,它们分布于何处,却在辽史学界有不小的争论。当然,其中有一点到目前也已基本趋于统一:那就是当朝在世皇帝(包括在世的两太后一皇太弟一大丞相)的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它们一年四季,是跟随着契丹皇帝往返移动于四时捺钵地之间,与辽内契丹四部行政社区一样,构成了一种移动的行政社区形态。正如《辽史·营卫志》所说的那样:“天子践位置宫卫”;“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辽史·国语解)亦云:“斡鲁朵,宫也。”因为斡鲁朵(宫卫)中的宫户也承担着对当朝皇帝的扈从和护卫职责。当前,辽史学界争论和分歧最大的,是斡鲁朵“宫主”死后的斡鲁朵行政社区分布问题。论争大体上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朝皇帝驾崩(包括有斡鲁朵的两太后一皇太弟和一大丞相死后),他(她)们生前的斡鲁朵社区仍然跟随并扈从着新即位皇帝一年四季迁移于各撩钵地之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已逝皇帝或太后、太弟、大丞相 的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亦如《辽史·营卫志》所说的那样:“崩则扈从后妃宫帐,以奉陵寝。也就是它们已不再跟随即位的新皇帝四时捺钵迁移,而是固定于一处,社区内的民户担负守卫已故皇帝陵寝,并从事农牧和手工业生产,为皇室提供日常生活用品。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其实,《辽史·营卫志》已很明确地指出了诸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的所在“固定”地点。如太祖弘义宫,“斡鲁朵在临潢府”,即今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一带;“陵寝在祖州东南二十里”,即今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的山谷中。太宗永兴宫,“斡鲁朵在游古河侧’,游古河今地不详;“陵寝在怀州东南三十里”,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世宗积庆宫,“斡鲁朵在土河东”,土河即今辽西老哈河;“陵寝在长宁宫北”。长宁宫是应天太后的斡鲁朵,“在高州”,即今内蒙古赤峰与敖汉之间。实际上,世宗的陵寝应在长宁宫以东,即今辽宁北宁市(北镇)医巫闾山脚下。应天太后长宁宫,“斡鲁朵在高州”;“陵寝在龙化州东一百里”。穆宗延昌宫,“斡鲁朵在乣雅里山南”;“陵寝在京南”。穆宗附葬太宗怀陵,位置恰在上京城之南。景宗彰愍宫,“斡鲁朵在台鲁河”;“陵寝在祖州南”。景宗葬显陵,即今辽宁北镇医巫闾山下,故,位置应在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的东南方向。承天太后崇德宫,“斡鲁朵在土河东”;“陵祔景宗皇帝”。圣宗兴圣宫,“斡鲁朵在女混活直”;“陵寝在庆州南安”。兴宗延庆宫,“斡鲁朵在高州西”;“陵寝在上京庆州”。道宗太和宫,“斡鲁朵在好水泺”;“陵寝在上京庆州”。孝文皇太弟敦睦宫,“陵寝在祖州西南三十里”。女混活直和好水泺今地不详,而圣、兴、道三帝的陵寝均在庆州,即庆陵,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以北约15公里的山中。笔者以为《辽史·营卫志》未载天祚皇帝的斡鲁朵地点,恰恰证明了辽代每一个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都有从移动形态向固定形态转化的事实,因为天祚皇帝是辽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身未死国先亡,所以,他生前四时移动的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还没有固定于一地便已散亡消失,所以历史文献上也不可能留下它的所在地地址及名称。此外,《辽史·营卫志》所记诸斡鲁朵(宫卫)社区地址中有些已不详今地,但据分析,均应在潢、土两河流域的上京道东南之契丹腹地,且距皇陵不太远的地方(只是离显、乾二陵稍远些)。这一地区在辽代属亦农亦牧区,因而也为诸斡鲁朵(宫卫)内宫户从事各业生产刨造了条件。此外,有人会问:既然说固定之后的斡鲁朵(宫卫)有“奉陵寝”的职责,那么它们的社区驻地又为何与皇陵有一段距离(有的距离还较远,如显、乾二陵)?实际上,所谓斡鲁朵(宫卫)户“奉陵寝”并不是全体人员都去陵园守护,而是划拨民户并置设斡鲁朵所隶之州,使其成为“奉陵州”,如“奉”祖陵的祖州,“奉”怀陵的怀州,“奉”显陵的显州及“奉”庆陵的庆州等,这些州均在各陵附近,州中之民户即为“守陵户”,是由他们具体守护着辽代的各皇陵。
固定一地后不再移动的每一个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均变成了拥有众多宫户(契丹族正户、汉及渤海蕃汉转户),经营畜牧业、农业及各种手工业生产的牧业集团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庄园。我们可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居于“圆”中心的,是组织、管理和领导该社区农、牧及手工业生产的斡鲁朵(宫卫)机构,机构中有各类官员从事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机构的外围,即“同心圆”的第二层,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庄寨村舍及“插花”农田和手工业作坊,居住着汉族、渤海族等蕃汉转户,从事着农耕生产和各类手工业生产。考古工作者于1980年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罕山(辽代黑山)附近的乌苏图山前发现了辽代的一方《黑山崇善碑题名》碑,碑文即记述了辽代一处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内有关的庄寨、宫户及生产情况。碑文中记载了该“斡鲁朵”大庄园附属的39个庄寨名称,我们从其中一些庄寨的名称中,即可大致了解辽代斡鲁朵大庄园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如其中有营作寨、粮谷务、八作司、南灰务、上麦务,下麦务、果园寨、教坊寨等,这不仅反映出大庄园的规模,也说明庄园内的各类生产部门十分齐全,分工也很详细。从碑文的众多题名看,庄园内的生产者,大多是汉族人和渤海遗民,少数是契丹族人。这也再次证明了斡鲁朵内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是由汉、渤海人组成的“蕃汉转户”,他们为契丹皇室提供着粮、果、蔬菜及其他日用生活品。此外,20世纪50年代辽墓出土的一件辽代崇德宫造铜銚(yáo 古代一种大锄),也能证明辽代斡鲁朵(宫卫)行政社区内有手工业作坊。在“同心圆”的第三层,即农业、手工业庄园之外,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抹里”牧场,斡鲁朵(宫卫)宫户中的契丹人正户

(0)

相关推荐

  • 内蒙巴林右旗:辽庆陵

            从辽庆州遗址出来我们去庆陵,庆陵在庆州西北20多公里的瓦林乌拉山中,当地人称"王坟沟".都是不宽的乡道.路面还行.到庆陵路口,转过去是一条水泥路,看来是近年新修的. ...

  • 孔维京||辽代“七庙”与皇家宗庙祭祀考论丨202107-121(总第1735期)

    郑玄有言,"庙之言,貌也:宗庙者,先祖之尊貌也".皇家宗庙作为国家和政权的象征,可以明帝系.定昭穆.示正统.<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 ...

  • 混同江春捺钵图

    作者:北方洪牧 今日田野考古,在查干湖沿边地带的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洁字村.让字镇藏字村.地字村,均发现辽代"春捺钵毡帐土台基"遗址群.土台基总数达到一千多个,最集中的一处有土台基五 ...

  • 庆州有一座大白塔

    在赤峰市的巴林右旗,有一个苏木叫索博日嘎."索博日嘎"是蒙古语,汉译为"塔".在索博日嘎苏木境内,有一座辽代的大白塔,当地人习惯称其为"白塔子&quo ...

  • 第九百五十三篇  辽国的斡鲁朵

    X 图1 北京顺义区辽墓出土的酱釉猴纽盖鸡冠壶. 图2 北京丰台区辽墓出土的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 图3 辽代银鎏金化妆盒. 斡鲁朵,突厥-蒙古语ordo的音译﹐意为宫帐或宫殿.此语最早见于 ...

  • 【第317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7章》鲁之政与卫之政因何如兄弟般相似?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7章>鲁之政与卫之政因何如兄弟般相似?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意思是说:"鲁国的政治和卫国的政治,真如兄弟般相似啊!& ...

  • 【第1013篇丨跑步日记】2018.11.16李战哲老师的跑步食谱

    跑 步 日 记 戊戌年 癸亥月 壬子日 跑步日历   2018-11-16 星期五 十月初九 阴转小雨 北风3~4级 温度 11~13℃ 空气质量 38 优 长沙天气 ★ 8点52分 长沙今天阴有小至 ...

  • 第六百六十九篇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岩画

    X 图1 扎鲁特旗岩画. 扎鲁特旗查布嘎吐苏木境内的大黑山山脉犹如一条巨龙,曲折蜿蜒.神态万千.风光旖旎的山脉东端山势尤为陡峭,壁立千仞,怪石嶙峋,海拔达300米.如果你攀岩而上,仰望山巅,一幅大大的 ...

  • 第八百六十二篇  辽代简史概述

    X 图1耶律阿保机. 图 2 辽朝地图. 辽朝是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一个王朝.辽共有九个帝王,政权统治时间长达210年.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 ...

  • 第八百六十七篇  辽代东丹国诸王

    X图1 辽国地图北方部分. 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2月丙午,改渤海国为东丹,改忽汗城为"天福",册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以主之,乃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至辽圣宗" ...

  • 第八百八十三篇  辽代政治家、学者耶律屋质

    X 图1 辽国军队. 图2 辽代双龙玉盒. 耶律屋质(915-973),字敌辇,系出季父房.<辽史>称他"资简 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博学,知天文&q ...

  • 第八百八十九篇  辽代皇室幕僚萧思温

    X 图1宣化辽代壁画. 图 2 出土于辽墓的瓷盆. 萧氏家族是相当汉化的契丹贵族.萧思温,小字寅古,契丹国舅部人,辽太宗之女燕国公主驸马,宰相萧敌鲁之侄,辽慕宗时任南京(今北京)留守.通书史.应历九年 ...

  • 第八百九十三篇  辽代皇室幕僚韩知古祖孙三人

    X 图1 辽代壁画-备饮图. 图2 箭镞. 韩知古,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著名汉臣,辽太祖佐命功臣之一,出任"总汉儿司事",总管汉人事务,依唐制加号中书令. 契丹建国之初,将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