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不生气的人,实则最为“可怕”:藏得越深,“报复”越绝情
“不生气的人,要分为两类,一类对于外界的评价和诋毁毫不在乎,而另一类,却是在隐忍待发。”
说到“生气”这个词,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是否谁得罪了谁,所以对方才大发雷霆,大动肝火。
但是,一旦这个人他一反常态,变得不再生气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他,甚至去欺负他,他也毫不在乎,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问题”的。
什么问题呢?从人的心理来看,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骂了他时,他如果去回应对方,亦或者争吵起来,这是人之常情。
相反,如果这个人任由别人怎么骂他,他都无动于衷,就说明他过强的“承受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自我装出来的。
就像之前见过的一个人,他是职场里面的老油条,不管谁得罪他,他都是一笑而过。可让别人始料不及的是,他总会在背后“狠狠”地报复别人,让别人措手不及。
在职场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对你的笑,代表了我对你的表面态度。而我对你的狠,证明我依旧不曾放下仇恨。
所以说,每个人都是有脾气的。因为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如此,凡事不生气的人,实则最为可怕。这些人藏得最深,报复的力度也最大。
从古至今,有个字我们是熟悉的,那就是“忍”。所谓“百忍成钢”,想要成为独当一方的人,就必须学会忍让。
当别人欺负你的时候,身边人教会你忍让;让别人看不起你的时候,身边人教会你要微笑待人;当别人算计你的时候,身边人教会你要大量。
这种“逆来顺受”的事儿做多了,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那就是“愤愤不平”。不仅仇恨那个伤害我们的人,更会产生一定的“反击”心理。
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其实是正常的,因为谁也不想当只会被人拿捏的软柿子。
如此说来,一般人选择“凡事不生气”的态度,不是他们想选择这个态度,而是他们故意去伪装自己,先示弱,然后再进行相对应的“反击”。
就看看我们身边的职场,这样的行为,这样做的人,其实是特别常见的,甚至你也是当中的一员。
所以,凡事不生气,是一个人的教养,它反映了这个人明面上的大度。可它也在另一方面表明,这个人特别能忍,不能过分小视。
说到明面上不生气,说到懂得“隐忍”,我们大多人都能想到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勾践”。
在会稽山之败后,勾践甘愿成为了吴国的奴隶,甚至把越国内的所有财产都上交给夫差,想让他打消对自己的戒备心理。
在复国忍让的上千个日夜里,不管夫差怎么羞辱勾践,勾践都装作不生气的样子,还笑脸盈盈地说,服侍大王,是自己的荣幸。
谁也不知道,明面上不生气的勾践,其实在他的内心里面,是恨透了吴国和夫差的。在他看来,只要他复国成功,绝对会“斩草除根”。
到最后,勾践“三千吞吴”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狠狠地羞辱夫差一顿,然后便让他自杀。
所以,我们在勾践身上看到了一种可怕的性格和品质,那就是无声无息地“忍让”,然后在成功后,便全然迸发出以往的怒气,进而成为“冷漠绝情”的人。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其实,不去乱发脾气,或者说尽量退让的背后,就是一个人对于“外界”人与事儿的痛恨。因为人的表现,往往和内心的想法是相反的。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人要学会记仇,这是人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天性。因为别人对你的伤害,就像是一条刻痕一样,留在你的心间,让你无法释怀。
就像是一面镜子,既然打碎了,那就无法再“重圆”了。所谓的“破镜难圆”就是这个道理。
人立身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里面,如果你有本事,自然就能步步高升。可前提是什么,就是你得学会将真实的自我藏起来,不让人发现。
所以,我们便提出了一个词——城府。
城府就像是一道防线,抵御着外界的人的入侵,打消了小人觊觎窥视我们的念头。
这样的做法,说到底,就是让自己身处于角落之中,然后藏起来,让别人发现不了,随后寻找时机,直捣黄龙,一击即破。
有句话说得好,一把刀子,当它明晃晃地显露在别人面前时,是毫无威胁可言的。而让它藏到暗处,这把刀子将会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生活中,之所以我们强调要少得罪人,就是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个怎样的人。甚至可以这么说,别人的不生气,往往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酝酿着极大的“风暴”。
那么,多称呼人,少得罪人,才是我们明哲保身的根本。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