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班这些人】导师班第二年:谈谈治疗中的技术(连载二)

以始为终

上一篇发出去以后,有人来问我,怎么样才能不把老师当成神。

回答这个问题好难。

比较容易一点的是反过来想,把老师当成神有什么好处?

最棒的一点是可以不用面对自己的无知、愚蠢和无能,老师这么牛逼,我学不会很正常,不是我无能,是他太厉害。

其实无能很正常,看看刚出生的小婴儿,他会啥?一无所能。为了能把手举起来,送到嘴边,这么简单的动作失败个上百次都是家常便饭。更别提爬行和走路这类里程碑式的发展,每天摔个几十次太正常了。

无能不是问题,无能是天生的,把无能当成问题才是问题。所以要问问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我把无能当成了问题,并试图隐藏它,所以才需要从外面找个神,来证明不是我无能。躲在这个后面,就可以顺利的永远也学不会了。

言归正传。

咨询刚开始的时候,询问来访者对咨询的期待和诉求,想解决的问题,很重要。

我以前对这个部分漫不经心,觉得这充其量是个引子罢了,来访者未必知道他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不是吗?如果他知道就不需要来了。

多么骄傲自负的想法,难怪我一开始的时候频频迷失方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

来访者想解决的问题至少提供了三个线索:

第一,整个咨询的锚。

来访者确实可能不知道真正的问题在哪里,但至少他很清楚目前困扰他的是什么,在我们开船出海之前,先把锚的位置定下来,眼前这茫茫大海,从360度各个角度出发都可以,幸运的话,我们可以找到目的地,找不到,至少还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寻找方向。咨询陷入困境是找不到方向常有的事,真的,是常有的事,经常回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出发点很有必要。

第二,怎么衡量咨询的效果。

常常遇到的是两种情形,一种是做得很顺利的,中间可能有些小问题,但是通过及时的觉察都还可以修通,最后来访者情绪得到释放,对过去的事件有新的理解;第二种是磕磕巴巴的,似乎总是有哪里不对,尝试了几乎所有的方向,感觉没有进展。

这两个情况都可以回到最初来检查一下,我们现在做的对解决当前的困扰有帮助吗?如果没有直接解决问题,那么有没有更清楚的呈现问题?

很有可能,当没有直接解决问题的时候,咨询师也不知不觉的成为了问题的一部分。因此,这个时候回到开始的时候,检查一下来访者面对的困扰和可能存在的模式,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是怎么配合他得到这个结果的?

如果能把问题更清楚的呈现出来,我觉得也是有效的。

第三,怎么结束一段咨询。

在潜意识大海里面游再久,终归都是要上岸的。

大海里找到的宝藏,要试着把它带上来,这时候重新来看看曾经最困扰的问题:有新的变化吗?有不同的感悟吗?也许只是靠近了一点;也许清楚我现在就是这个状况,不想改变。

在开始与结束之间搭一座桥,是为完形。

(本文作者:导师班学员宋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