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闲话|3月11日
近期都是好消息,昨天上午大大去了武汉,意味着武汉的胜利就快到来,晚些时候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全部“休舱”,意味着好多医护人员可以回家隔离休息了,他们确实是太累了,非常辛苦。
昨天大多数主流媒体运用了大大的讲话,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这应该是对于之前王**在3月5日发言的一种反馈。在疫情面前,党和人民应该感谢武汉人民的坚守。有几篇文章在结尾时都用到了大大社区开的一场小型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觉得说的真的很好。
“我走在路上就一直在想,武汉市是多么好的一座城市!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武汉人民展现出了不怕牺牲的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精神,还有敢于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好好总结、好好发扬。我相信,通过这次抗击疫情斗争,武汉必将再一次被再载入英雄史册!”
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始,抗疫精神或者说武汉精神,总结为十六字“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敢于奉献”。当然,具体的精神一定以官方公布的为准。这些朴实的语言是一个大国领袖同武汉人民的交心话。
截止今晚21时,暂未更新大大的最新日程,应该是还在武汉,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处理。可能过两天会有新的通告。当然,从昨天开始有一些媒体在公布各省援助湖北医疗人员的名单,这一点确实是太赞了,记住这些勇敢的人。
前两天有给大家推荐《人物》杂志的文章,原本应该是要放进这一次转载的文章中的,非常可惜现在基本上全网已经很难找到了,不过今天在网络上出现了这篇采访稿的英文、德文、火星文版。所以你看,人民是多么具有创造性。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倒是可以去搜搜看看,这是人物记者采访“发哨人”的一篇文章,或许对于你了解整个疫情的来龙去脉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整个疫情即将进入收尾阶段时出现这样的文章确实有些不合时宜,如果过一段时间可能会稍好一些,所以这两天网络上争吵的比较厉害。不过晚上在一个群里看见一个网友,应该是做自媒体的(后来证实是以前做过一段时间记者,现在在做自媒体),他这样说道:“做记者要懂政治,应该说要更懂政治,无论哪个国家都是如此。记者是理性思考者,不是愤青;不是这也不让我说那也不让我讲,就感觉言论自由受到了侵害;不是看到的就要讲出来,有时候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就拿疫情源头来说,从蝙蝠到穿山甲,从武汉毒研所到现在追踪到美国。源头到底在哪里,目前谁也说不清楚。广大群众一直被所谓的媒体人、自媒体及各种媒体带着节奏走。新闻报道有时候它无法揭露真相,但会让我们更接近于真相。这也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
对啊,新闻报道的价值就在于无限的接近真相。我还记得在蒙大拿大学和新闻学院教授交流的时候,我问道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教授回答道要做到一点真的非常难,在美国非常容易受到市场和资本的影响,当然我一直希望我们自己教授的学生能够勇敢地去追求真实。所以其实这一点如果放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在我们充满大量自媒体的同时,任何人都可以用一两句话去创造一个热点,它只需要满足刺激人们对于权贵或者社会不公正事件的怒火,这一点就能做到,而没有人去在乎它的真实性,想来也是比较可怕的。这让我想到杨宜勇事件中,无数造谣的自媒体都在猛烈地宣传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由外国人来实现“的观点。这一点确实是非常奇妙了,某大V自媒体经过查证后发现该论点出自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自媒体,无从论证。事件发酵到一定程度后,杨宜勇本人才进行了辟谣。当然,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早点出来辟谣?如果每个人都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件事的造谣而出来辟谣的话,累死的绝对是他,而不是造谣者。
对于公众来讲,公众往往希望看到的是不经过情感掺杂的真相,但这种真相往往需要在网络上先飞一会儿,只有飞到一定程度了,才能获得接近真相的真相。所以公众如果要保持理性地阅读和思考,提升媒介素养或者说提升对于信息分析能力也很重要,这或许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个人关注到了成都大学王钰教授的事件,这其实就是一个“低级红”“高级黑”的事件,但目前仍然没有看到成都大学的处理结果,或许对于网络来说,一切都是会迅速被遗忘的。
最近老是看见网络上推荐《钝感力》这本书,前几天买了,昨天花了点时间看完了。看完之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作者反复在强调“积极的心态”,这种“钝感力”可以适用于人际关系、男女朋友、夫妻、上下级等等主体当中。作者说道,敏感有时候不是一种好事,顿感反而是有利的。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呢?作者是日本人,如果用中国话来讲,钝感力就是少计较,常开心,积极适应改变的环境。
(渡边淳一《钝感力》)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外国人写书大多数是在讲故事,不管是西方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个个故事构成的,不是K先生就是A女士,她们的故事串成了一个又不一个的人间智慧。中国人也会写这类故事,但有时候写的就非常的生硬,看起来就是一个个的大道理,这一点似乎中国的读者都不太买账。中国的读者大多数喜欢能够将自己代入到故事情境里面的书籍,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到是一种与故事的主人公共同成长的感觉,乐在其中。
以前雨松常给我说《小王子》这本书很好看。恰好昨天下午太阳出得很大,我想到前些日子看电影的时候发现电影库里有这部电影,便打开看了。看完后我大概知道雨松为什么说他好看了,也明白了他以前为啥说他也希望有一个小王子。看完后我的感受是童真是一个人少年时代最应该拥有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我们在历经山河,遍尝人生酸甜苦辣后仍然拥有,那将是一种无尽的财富。
(小王子和狐狸)
这使我想到前些年我和三毛探讨小孩子应该如何养的问题,那一年我们十八岁。三毛说小孩子其实童年时代就应该放在农村里,让他去体验和感受田间地头,感受芬芳的泥土和花草的香气,而不是整天沉积在大堆大堆的作业里面。我说我也很赞成这种观点,童趣和童真是人生难得的财富,少年时代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以后即使没有了也会对他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帮助。12岁之前,常常奔波于附近的村落,田间地头都会有一些身影;13-18岁,逐步地去走临近的一些乡镇。骑自行车确实是一种乐趣,尤其是在长长的下坡,不带一点刹车,听着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多么美妙的声音。
今天早上三毛把他写给我的信给我看了一看,讲了他这两天转行进入加工厂的一些感受,说要把我们之间来往的一些交流作为信件保留下来,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以后看来还是一个不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