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力推进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
浙江是戏剧大省,南戏的发源地,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浙江省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戏剧种类(项目)共计5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名录24项。近年来,浙江注重对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机制、保护途径、保护载体的创新,在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上大胆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制订出台传统戏剧保护系列措施,有效推进传统戏剧活起来。先后制订出台《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浙江省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实施方案》《“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系列活动实施方案》《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方案措施,努力使保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建立浙江省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为每年1620万元(暂定三年),主要用于支持全省56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名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传统戏剧之乡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先后印发《关于报送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三年保护计划及年度资金使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全省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五个百”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传统戏剧非遗项目实际,指导传统戏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分项制定保护传承计划(2015-2017年)。“五个百”保护传承工作完成情况要于每年年底通过“浙江省非遗保护数据平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工作报表”填报相关数据,并列为各地年终工作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
二、命名公布传统戏剧之乡,有效推进五级保护工作体系建设。《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申报与命名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分层级开展省级传统戏剧之乡命名工作,分为省字号、市字号、县字号、镇字号、村字号,省市支持、县乡落实、村为基础,有效地普及、提升、弘扬和发展传统戏剧艺术。2014年11月,第一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暨展演晚会在建德市新叶古村举行。建德新叶村、诸暨十里坪村等22个县(市、区)、镇(街道)、村被授予首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今年11月,第二批20个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举行授牌仪式。至此,浙江传统戏剧之乡总量已达到42个,覆盖面已达到57.5%,计划到2016年,浙江传统戏剧之乡实现56个传统戏剧73个保护地全覆盖,全省初步形成“省市支持、县乡落实、村为基础”的传统戏剧保护网络,为确保全省56个地方戏剧项目一个都不能少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
三、组织实施“五个一百”,有效推进千名弟子共传承、万场大戏送乡亲。启动实施传统戏剧“百、千、万”保护工程,即:在全省培育100个戏剧广场或戏剧角、100所戏剧传承学校、100家濒危剧种民间剧团剧社、100名濒危剧种青年传承人、100部濒危剧种传统剧目等“五个一百”;继续组织开展“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系列展演活动和千名弟子共传承、万场大戏送乡亲活动;重点做好“开学了”中、小学生专场、“开讲了”大学生(留学生)专场、“开锣了”濒危剧种传统剧目专场、“开演了”传统戏剧青年演员传承人专场以及“开唱了”传统戏剧传承人群专场,等“五个专场”,积极引导传统戏剧走近年轻人群,走入群众生活。与此同时,全省上下联动,广泛开展了戏剧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其中,金华市部署各县市区开展“婺风——美丽非遗百村行”活动,全市约有130多个民间剧团纷纷参加各县(市、区)百村行活动,举行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演出2000余场。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资助100万元,用于支持送戏进文化礼堂200场。
四、拓展传统戏剧传播渠道,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拍摄制作《“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微纪录片》并在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播出,共分56集,每个传统戏剧项目一集。组织编写传统戏剧普及性读物《“浙江好腔调”56个传统戏剧集萃》,这是浙江第一部全面介绍56个传统戏剧的大众读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知识性。组织编写《浙里繁花》浙江省非遗宣传手册,宣传手册以年轻人群为主要阅读对象,全套共分故事、表演、技艺、味道、养生、节日共六册。同时,积极拓展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在浙江文化信息网、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开设“浙江好腔调”“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展频”等多个视频窗口,供网民点击;在浙江非遗信息平台每天发布“浙里繁花”非遗微信,并将非遗微信二维码植入大学校园,等等。(来源:浙江省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