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某些高中成绩差到连三本都考不上的人出国后去了名校?|| TD观点

「如何看待某些高中成绩差到连三本都考不上的人出国后去了名校?」这个问题很容易将人引爆。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部分留学生的确是因为没法在高考竞争中生存才选择出国;另一方面,对于高考考生来讲,国外大学考察方式的多样性和相对较低的录取门槛也多少会引发不平衡。对于家长,孩子到底是在国内接受教育还是出国读书也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话要说。TD小编王导作为一名置身其中的现役留学生,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在文末留言参与我们的圆桌讨论吧。

留学生群体一直以来在国内环境下饱受攻击:从挥霍父母钱财、崇洋媚外,到不学无术、日日歌舞升平。总结而论,留学生就好像活生生的周幽王复制版,万里学业江山不若美人一笑那种混账败家子。不过,如果说上述印象仅存留于极端爱国主义,年长一代或某易某腾等网友的世界里,那么新一代非留学人又对留学生有什么看法?

而知乎的一个提问下的回答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视角。“该如何看待某些高中成绩差到连三本都考不上的人出国后去了名校?”这个问题刚跳出来的时候,最让人惊讶的是在国内渣到三本都没有的人在国外进了和清北复旦同水准的名校。就仿佛一个班级学习的人,悠哉悠哉上课睡觉玩手机说话的人,最后跑到国外端着书身处名校,而普通的学生累死累活,每日背政史地算数理化也鲜有人可以在清北复旦门前握着录取通知。两极之差,一下子就让人怀疑起国外入名校的门槛,和留学生的普遍素质。

毕竟,名校都这样,那些不出名的国外大学里的留学生岂不是更不怎么样?

作弊也似枪击,焦点总被放大

于是最初,回答集中在留学生在留学考试中作弊的角度上,说的基本上留学生十个里面八个作弊,剩下两个还是对答案的。然而事实和美国发生枪击案件一般,虽存在无法否定,但数量频率真的没有那么多。毕竟一场考试无人作弊是没什么可报道的,而有人作弊则非常值得被拿来当头条吸引目光;“我有个同学作弊去了康奈尔还混得挺好”,比“我有个同学悬梁刺股进了康奈尔拿了GPA4.0” 更有吐槽的价值。

当身边有那么一小撮不好的存在,往往人们更乐意盯着这些不好而津津乐道,却忘记留学群体就像中国人一样,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学渣或学霸,都只是普通人群里选择了出国的那一个。

高考大省的痛苦,千军万马挤独木

而后随着答案数量的增多,开始出现对于两国大学本质的对比。就国内而言,高考的公平性体现在省内竞争,只要好好备考高考,考出好分数就等于好大学。而超过省份之后,省际之间的差距从参与高考人数到录取比率都差异到惊人。仅拿高考大省河南省与首都北京做比较:如2016年河南省82万高考考生每年进入清华北大的人数只有426人,北京6.12万考生进入清华北大人数共计553人。[1][2]

而除了清北录取数量差异的比较,再来看看所谓的一二三本的录取比率。河南省2016年一本录取人数63,346人,二本122,359人,三本79,733人,共计约26.5万人,约占82万参考人数的32.3%。[3] 其他的特殊录取,提前录取偷个懒先不查了。

再来看看北京:一本录取人数16,408人,二本三本不好意思,网上没查到…但是据高三网文章提供的信息来看,“北京市高招办副主任秦华表示,今年北京市的本科录取率达62%”。也就是6.12万考生一共录了约3.8万人。[4][5] 如此来看,大概就理解为什么前几年大家总想着迁移户口了。

阶级玩家潜规则,捐个图书楼进哈佛

而国外的录取制度有趣在成绩不好不是完全没可能上名校。比如有特长的孩子总能以自(jia)身(ye)卓(pang)越(da)征服美国大学招生办的眼睛。比如原美国总统艾伯特戈尔的4个子女,无一例外全部稳当当进了哈佛。[6] 这录取率,一个家庭一代百分百,也简直是特长到全家都有才能做到。当然呢,这个问题就是众多答案提到的阶级固定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一生奋斗只为子女后代日子舒心。这种事就和玩游戏里花了钱的RMB玩家喜欢打打架一个道理,花了钱享受服务。校方则是收了钱发展自己的业务,双方互利互惠,高端玩家的潜规则。

至此来看,中国高考的魅力在于阶级流通的可能要比美国更大。但美国教育的变通性在于,学生可以选择扬长避短来凸显自己的学术能力。如中国高考,一科瘸则整体分数瘸,而美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进行考试。这样一来,一个喜欢数学历史而不擅长化学的学生在美国不用担心化学不好而没可能上TOP50美国大学,在中国他则将要担心如何将化学恶补上来。

不过这些问题只是国家资源分配的方法不同,只要是制度问题就可以随着时间和国家觉悟而被改善。那么本问题真正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我国的“非人才”利用出国逃避了高考对其的审判,而没有资金出国的人是不是被高考埋没?

逃离高考审判才出国?自费享用学术资源行为

首先,就本问题“这些同学在国内高考分数均低于我省三本分数线。因对结果不满,高考之后才开始准备出国。他们如果不出国,就只能在国内上大专。”描述来看,确实是一种逃离高考审判的举动。考虑到国家出国项目对学生的优秀程度的要求,他们也应当是自费出国。也就是说,不花国家的钱,他们的父母自有积蓄供其读书。当然如果非法挪用国家的钱,祝愿早日被查。

那么为什么还对他们这么多意见?无非就是考试作弊,中介包装,国外要求松懈。说到底,就是不服气他们名不副实,就是觉得不公平了。有关这类问题,请挪步SAT作弊问题,虽然问题看起来不同,道理相似。我的观点,小的不公正如果没有办法禁绝,那就专注自己内心的强大,让自己更强大,这样才可以超越一切不公正。如果有发声的可能,一定要站出来敢于表述这些,这也就是一篇又一篇文章不断坚持的道理,做好自己,不公正可耻。

但他们如果没有这些不道德行为,就是恰巧进了这些学校,不代表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这么虚的学术水平,也不代表这些学校就是这么虚的录取标准。同时也要强调,大学学历并不等于日后的工作或者为人水平,最后还是只是一张文凭。努力的个人在各处都可以发光发亮,不努力的海归连教英语的水平都没有。道理若此,也和国内的名牌大学生和普通本科线的学生一样,总有个体质量,不能一棒子肯定或打死。

文凭一二三本,用人只看文凭?

谈及一棒子打死,专科的心酸总能让人感受到国内企业对于文凭卡线的存在。“限本科以上学历”、“我们不招一本以下的学生”、“只看985,211”等等,这样的语句在找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断过。那么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存在?

如果在大家毕业之后,用人单位不考虑任何文凭限制,那么不读书和读书是一样被考虑的,大家就不会耗费4年精力在大学校园里醉生梦死。这个问题与拐卖罪为什么没有死刑量刑相似,如果没有区别对待,人类总会倾向选择后果相似成本最小获利最多的那个选择,如果完全不考虑文凭,教育将失去其独特的门槛功能,用人企业也将增加筛选应聘者的工作量。

而在国外洗白后的原定专科生,就真的找工作一帆风顺?如上文提到的,不努力的海归连英语都教不好,有技术需求的职业面前,是老虎是猪一眼看穿。行政或文员类工作不做评价,家有产业亦不做评价,请诸位自行探讨。

制度可完善,进步需努力

写到这里,也就快到结尾处了。对于资金不足而潜在被埋没的人来说,自身付出总会有被体现的一刻。人生不只是大学文凭,也不只是工作求职,一时的埋没并不是永久的低头。怕只怕每日注目于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公正上,忘记自身仍需多努力。无论富有或中产的留学人群,还是选择不出国的人群,都只是普通人群里的一个,未来还要看自己的打拼。

期待更多讨论,帮助我国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

Reference:

[1]河北高考

“2016年北大、清华在各省高考录取人数汇总!”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925/n469126659.shtml

[2]中国教育在线

“全国各省市2016高考报名人数汇总”

http://gaokao.eol.cn/gkbm/bmxx/201605/t20160503_1393644.shtml

[3]高考网

“2016年河南高考本科第一批(一本)录取人数统计”;

“2016年河南高考本科第二批录取人数统计”;

“2016年河南高考本科第三批三本录取人数统计”;

http://www.gxeduw.com/news/2016/164336.html

http://www.gxeduw.com/news/2016/164883.html

http://www.gxeduw.com/news/2016/165592.html

[4]刘楠

“2016年北京高考一本录取率” 高三网

http://www.gaosan.com/gaokao/71191.html

[5]白丹

“2016年北京高考本科录取率” 高三网

http://www.gaosan.com/gaokao/64363.html

[6]留学声

“偏向性录取:揭露美国藤校的“拼爹”录取阴暗面”

http://learning.sohu.com/20161024/n471094161.s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