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工作中“摸鱼”,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丨三种“摸鱼”心理解析

知乎上有人调侃道,爱因斯坦在瑞士工作时,一边审查专利文件,一边“摸鱼”研究相对论;刘慈欣在山西娘子关发电厂工作时,一边做自己工程师的本职工作,一边“摸鱼”写《三体》科幻小说。
由此看来,“摸鱼”虽然是指不专一做一件事,但却表明有时候“一心二意”也可以有一番成就。
现在很多的年轻人表面上非常努力但实际效率却非常低,他们完全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哪里,目标是什么,而是一味地花费时间去埋头苦干,营造一种很努力工作的状态。

“摸鱼”的人存在着怎样的心理状态?

1、 重视需求
我们可以从上述爱因斯坦和刘慈欣的例子中看出,“摸鱼”者并没有将自己的全部生活投入工作中,而是会有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
他们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不会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工作,在工作之余会去找寻自己的兴趣所在,充实着自己的生活,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
他们反对毫无原则的在公司消耗时间消耗精力,而是更加注重效率,这样“摸鱼”的人往往能够有所成就,因为他们重视需求,拒绝虚假的努力。
心理学家表明,只有真正清楚需求、重视需求的人才能够认知自我,高效完成事务。
2、 防御心理
大部分“摸鱼”者都存在防御心理。
知乎上有网友表示自己就是“摸鱼”者,并表示自己坚决不加无意义的班,即使公司要求也不行,自己会做好本职工作,但是却不会去盲目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去浪费时间。
甚至有一部分“摸鱼”者认为自己如果过于努力的工作会给同事带来困扰和压力,自己并不想这么做,一是害怕上司会让自己毫无底线的工作,二是害怕让同事误会。
为了防止给自己和同事带来压力和困扰,就选择了继续“摸鱼”。
3、 逃避心理
这里的逃避心理主要是指人们在工作中的片刻的逃离。
在工作里,有些人会因为某项工作的不顺利而一直纠结于其中,通常的结果是越陷越深,问题得不到解决。
但是学会“摸鱼”的人懂得暂时的逃离,将问题暂时抛开,去做其他的事情,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一问题,也许会头脑更加清晰,拓宽思考角度。
“摸鱼”本质上是指一种敷衍生活的人生态度,例如活在当下这种轻松随意的人生态度。有人说,会“摸鱼”的人其实很幸福,很多人因为不会“摸鱼”而让自己陷入工作的焦虑之中。
那么看来“摸鱼”也是一门学问,人生要想过得轻松就要明白在生活中偶尔也可以“摸鱼”。
万事都有两面性,“摸鱼”有“摸鱼”的好处,但又有它的不足,如果人人都“摸鱼”,却没能高效产出,社会的运转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偶尔“摸鱼”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有人说“摸鱼”类似于佛系生活,即什么都顺其自然。
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是轻松的,但人生并不是每一阶段都是轻松的,所以该轻松的时候轻松,该努力的时候还是需要努力。
我们生活在百花齐放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活出不同的生活。
现代年轻人宣扬的“摸鱼”,并不是消极的对待工作,而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来对待生活对待工作,这种形式是新颖的、高效的、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这种“摸鱼”形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所以大家都需要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能让自己工作顺利并且活得轻松愉快就是好的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