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显的“抑郁”症状
抑郁症的其他一些症状往往被人忽视。其实,由于缺乏对比,自己的抑郁程度到底有多强,人们并不能说清楚。持续时间到底有多久也往往无从记忆。但一些明显的躯体表现、次要表现反而是判断的重要线索。它们包括:
(1)厌食并不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之所以放在头一位,是因为它最容易被周围的人注意到。不少成年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患者,脸上并不“挂相”,平时也是有说有笑。但厌食这一条装不出来。笔者接触过有的抑郁症患者,严重时一天只喝一杯牛奶,家人变着法要他们吃饭都不奏效。但他们仍然能正常工作,只是体重大减。与厌食相伴的躯体症状还有头晕、心悸、胸闷、早醒、便秘等等。事实上,许多抑郁症患者到医院求助,是因为自觉有上述症状,而不是因为高度抑郁。他们并没有去心理科,而是去了内科。但有经验的医生会从这些表象上辨别出抑郁症的本质来。
(2)性功能衰弱感觉自己性功能衰退,许多人首先想到去看妇科、男科。现在建议你注意一下自己是否有抑郁症的可能。前述那个先杀妻然后自杀的病例,婚后就曾经因“阳萎”去 就诊,然而毫无效果。
(3)早醒时的抑郁正常情况下,人们早晨醒来精神百倍。劳累一天后,到晚上会有些许抑郁。抑郁症完全相反,早上睡醒后最感抑郁,到了晚上反而有所减少。这种逆于常理的表现也容易被发现。
(4)自杀意念谈抑郁症,不免要谈到自杀问题。其他心理疾病都没有这么严重的后果。而且,如果没有“自杀”这把剑悬在头上,人们大可以彻底地“笑对忧郁”,把它当成人生五味中的一味而已。自杀使我们对抑郁症有了某种紧迫感。抑郁症经常会引起自杀意念,简单说就是“生不如死”的感受。患者想到死,会感觉到快乐,仿佛隧道尽头的阳光。普通的抑郁情绪都不伴随有自杀意念。没有自杀经历的人常常纳闷,那些人怎么能对自己下得去手?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自杀意念。在正常人眼里,死亡是可怕的,痛苦的,当然会避而远之。只有自杀成为值得追求的快乐时,它才会吸引人走过去。与表现出来的自杀行为相比,潜伏在脑海中的自杀意念要多得多。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闪过自杀意念的人,远远多于真正实施了自杀行为的人。反之,如果某人成天喊着要自杀,并不一定真有自杀意念,不过是吸引别人关注的手段。民谚有“一哭二闹三上吊”之说,早就点破了这层秘密。实际上,除了跳楼这种速死法之外,真想实施自杀的人首先就要考虑避开众人。因为他们怕被人拦阻下来,或者送入医院救治。这也是为什么真正的自杀总显得很突然、很隐蔽的原因。作为一种疾病,抑郁症肯定要有生理上的原因。如果仅仅用“意志薄弱”来解释,那未免小看了它。在人的大脑中,有“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患抑郁症时,它们的分泌减少,或者活性下降。这是抑郁症生理机制上最重要的发现。时下抗抑郁药的功能,就是提高脑内这两种物质的活性。这个发现意味着,如果你服用了某些药,导致上述两种物质的活性下降,你就会患抑郁症。利血平、甲基多巴、避孕药、皮质类固醇、甲氰咪胍、可乐宁、心得安、左旋多巴、金刚烷胺、安定、胍乙啶、胰岛素……这个名单可以开列很长。如果你突然感觉到高度抑郁,先别想什么社会原因,回忆一下前段时间是否服用 过上述药物。记不清名单?
没关系,现在药品说明书都很详细。看看它的“不良反应”一栏,如果不放心再咨询一下医生,都能得到答案。就心理疾病的诊断顺序而言,首先就要排除生理原因。它最简单,也最容易解决。除了这个最直接的生理原因外,抑郁症还是不少生理疾病的并发症,甚至分不清谁先谁后,谁诱发了谁。冠心病和抑郁症的关系就很紧密。当然,癌症更容易引发抑郁症。癌症患者发现自己被判了“死刑”,产生高度抑郁完全可以理解。抑郁症的心理原因有很多种解释,尚无公论。以笔者拙见,用“情绪外周理论”来解释抑郁症似乎有一定道理。情绪外周理论和生活常识相反,认为情绪其实是人对自己身体活动状态的体验。简单来说,我们因为笑了才感觉到高兴,因为哭了才感觉到悲哀。想检验一下这个理论吗?你对着镜子笑一分钟吧,看能不能激发自己的欣快感。或者,当你要发怒时,你做十次深呼吸,看愤怒是否还存在。将“情绪外周理论”运用于抑郁症,意味着我们正是因为躯体活动过少而感觉抑郁。比如,抑郁症有清晨郁闷,晚上缓解这个典型症状。
为什么呢?因为患者刚睡醒自然没有什么活动。一天过后,虽然总量可能不及健康人多,但毕竟是有了活动。抑郁症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有资料说是二比一,或许也可以解释为,男性总体来说要比女性爱活动。人在冬天患抑郁症的可能高于夏天,也可以解释为冬天人们的活动少于夏天。相反,虽然我找不到运动员患抑郁症的比例,但至少在新闻报导中出现得极少,印象中只有德国足球明星代斯勒患过此症。除此之外,其他心理疾病,如强迫症、焦虑症等等,都会伴随着抑郁表现。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人发现有精神症状,肯定闷闷不乐,降低自我评价。不少人已经知道有“抑郁症”这个词。他们往往以“抑郁症”为名去求助,但描述出来的症状却是其他心理疾病。这里面尤其以“社交恐惧”为典型。人处在长期抑郁状态,社交能力自然下降。有的朋友就怀疑自己得了“社交恐惧症”,是因为交不上朋友才抑郁。其实这是因果倒置。从理论上说,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行才能解决抑郁症。笔者当年也曾经非常推崇心理咨询,对精神科医生动辄开药的方法不屑一顾,认为不用药的“话疗”才是 “王道”。现在早已改变看法:用药可能无法“治本”,至少能治标。遇到没经验的咨询师,恐怕连病没病都搞不清,徒增个人负担。另外,诱发抑郁症的具体事件很多,但只能被视为“诱因”。就像车祸一样,医生只需在医院里抢救伤员,没有必要去勘察车祸现场。这个道理许多抑郁症患者并不了解。他们往往把心理医生当成信访办接待员,长篇大论地叙述自己的不幸,什么家庭矛盾、被领导歧视、考研不顺利、失恋……一股脑端给从理论上讲、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医生。并行才能解决抑郁症。抑郁症的社会诱因五花八门,医生即使知道了又能做什么呢?他不能帮你追回分手的恋人,也不能帮你在单位找到公平。医生只能解决你的病而已。所以,看心理医生时一定要保持“就病论病”的原则。如果不去医院,自我调治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人们也推荐了许多方法:比如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多交朋友等等。笔者根据个人经验,首推体育运动。不爱运动的患者要学会运动,以前有运动习惯的更要加强。而且不要选择慢跑、舞蹈、台球之类,要追求大运动量。尤其是男士,应该去球场上冲撞,在大街上长跑,或者打拳踢腿。总之,要把自己搞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前面说过,人们会因为身体缺乏运动而感觉抑郁。那么就从提高运动量上着手吧,让你的身体先动起来!推荐体育锻炼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长期患心理疾病的人,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饮食无规律,身体也同时受到很大危害。恢复身体健康本身也很重要。抑郁症的比例有多大?资料上众说纷纭。有报导说中国至少有两千多万抑郁症患者。有资料说四个人中有一个会患抑郁症。以笔者所见,抑郁症可能是人人都患的疾病———当你读到这篇文章以前,你肯定患过抑郁症。你读过本文以后,也不免会受到它的侵袭。笔者当年就患过严重的抑郁症,现在即使能洋洋洒洒就这个问题写出许多道理,以后也能不保证就不着它的道。既然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医生就能保证自己不感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