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少赔了一亿两银子,真的因为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吗?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0期:

上一期开了个脑洞,假设甲午战争,清政府就是不求和,而是选择跟日本人死磕到底,究竟有没有胜利的希望。

答案其实是残酷的,不过在开着上帝视角的我们看来,也并非是毫无希望,但历史不能假设,也不可能重来,败了终归是败了。

就这样,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奔赴日本的马关,开始了求和谈判。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谅李鸿章再怎么厉害,没有强大的武力做后盾,也根本毫无回旋的余地。

那么,李鸿章又是凭借什么筹码,砍下了约一亿两银子的赔款,号称世界上最昂贵的一颗子弹,又是怎么回事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40期:《马关条约》少赔了一亿两银子,真的因为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吗?

一、

《走向共和》这一段剧情把李鸿章拍得特别可怜,甚至很多人看完这段剧情,挥泪写下了深刻感悟:

“年少不知李鸿章,年长方知‘真中堂’!”

意思就是说,年轻的时候不理解李鸿章,以为他是卖国贼,等到长大了后再读李鸿章,才发现站在他“中堂”的位置,他已经拼尽了全力,他是真英雄。

当然,这段剧情也饱受人们诟病,认为这是强行给李鸿章洗白,忽略了他的残暴、贪腐与卖国,这段感悟也就成了网络俗语,意思是说:

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李鸿章是怎样的人,成年之后听信网络谣言,误把李鸿章认为是爱国英雄。用来讽刺一些人不去认真学习并考证,喜欢道听途说,还把谣言当真理,自以为是的行为。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能推断出,当初伊藤博文强烈点名要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赴马关谈判。这本身就很蹊跷,日本人会傻到找一个又聪明,又爱国,还视死如归的人跟自己谈吗?

当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并非非黑即白,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

扯远了,回到剧情,我们看一下,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是怎么跟伊藤博文谈判的?

万般无奈之下,李鸿章赴马关与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代表团谈判,首轮谈判伊藤博文就讲了:

“请贵国割地赔款,地嘛,我大日本帝国看中的是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还有澎湖列岛。款嘛,不多,请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白银!”

李鸿章听完,当场就拍了桌子,怒了!

二、

怒归怒,抗议归抗议,但日本人可不吃这一套,且表明态度:

“城下之盟,根本没什么规矩!”

也确实为难了李鸿章,哪里有什么筹码跟日本人谈啊,第一轮谈判就这样不了了之。

随后谈判仍然没有结果,再之后便是李鸿章遇刺了,这时候的日本人有点慌了。他们慌的原因,按照剧中的说法是担心西方列强同情大清,认为日本是野蛮国家,从而给日本施压。同时也担心李鸿章因此愤而回国,不再和谈,导致日本利益最大化不能实现。

于是,在日本天皇的授意下,决定在原先索赔三亿两银子基础上,减掉一亿两,以安慰李鸿章。

李鸿章闻之,甚至讲道,自己再多挨几颗子弹,把赔款缩减到零才好。但不管怎么说,这颗价值一亿两白银的子弹就此诞生了,还形成了典故,给李鸿章的形象增添无尽光彩。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李鸿章挨了一颗子弹,并没有成为日本人减免一亿两白银赔款的决定性因素。

李鸿章遇刺是在1895年3月24日第三轮谈判之后,而等到了4月1日第四轮谈判,才第一次提到了赔款金额,而且是3亿两白银。

不过李鸿章遇刺,也确实让日本人慌乱了一阵,毕竟这种事不光彩,也确实影响到了日本人的国际形象。当然,他们此时也没啥形象可言,即使有,也是豺狼形象。

三、

日本索赔数额如此之大,也引起了国际的关注,为了解释这个赔款理由。4月3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给驻俄、美、英、法公使联络时,提到:

“作为获得伟大胜利之成果,我方要求之条件绝非过高,而提出较次更少之要求,日本国民终究不能满意。”

可见,这时候的日本人根本没有因为李鸿章遇刺,而打算降低索赔要求,甚至几天后还在威胁李鸿章,以及养子李经方,讲到,赔偿数额不会减少,再不同意,日本将会继续出兵:

“北京的安危亦有不忍言者!”

那么日本人最后降低赔款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就在于4月8日李鸿章发给清廷的一封电报,而清廷驻日使馆跟清廷联络的电报密码早在十年前的长崎事件中就被日本人截获了。后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跟电报密码被截获有关。

李鸿章的电报主要讲了日本人多么的野蛮,他们的条件太过苛刻,和谈根本没得谈,如果他们仍然不松口,则“罢议、回国、备战”:

“只有罢议而归,停战展期已绝望,请饬各将帅及时整备为要。”

日本愿意跟清廷和谈的原因就在于利益最大化,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的财政可能不支。而且,此时的西方列强也醒过味来,见日本人这么贪婪,也会加以干涉。

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赶紧派人慰问李鸿章,还派医生给他诊治,后来被蒙在鼓里的李鸿章还挺感激那两名医生。当然,李鸿章也可能会产生由于自己中了弹,所以,赔款少了一亿两的错觉。

既然日本已经松口了,那么李鸿章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呢?

事实上,他确实想去努力扩大战果,坏就坏在了,清廷又给李鸿章发了一条电报,这条电报在《走向共和》中也有阐述:

“情势危急,原打算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无可商改,即照前约与之定约。”

实际上,当时清廷确实就是这么发的电报,不幸的是又被日本截获了,他们是大喜过望。就这样清廷的底线被人家牢牢握在了手中,人家看着你的牌跟你打,还怎么赢?

就这样,李鸿章即使想罢谈回国,也是不可能了,清廷是在逼着他签约,无可奈何,无能为力,“弱国无外交”是一句真理。

伊藤博文也看透了这一点,逼问李鸿章,日本可以拖一拖,大清的皇帝和皇太后能拖得起吗?

他们还会让你李中堂继续把谈判拖下去吗?

李鸿章左眼绑着绷带,脸上渗着血跟伊藤博文据理力争,最终也无济于事。尤其是最后签约的时候,他还不放弃争夺利益,这段剧情也让我们不忍直视,太惨,太屈辱……

五、

李鸿章:“台湾问题再放一放?”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台湾暂缓交割,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反正它已经是贵国嘴里的肉,何必着急这一刻啊?”

伊藤博文:“饿极了!”

随后伊藤博文把毛笔递给了李鸿章,李鸿章临签字之前,还不放弃努力,再次问伊藤博文:“赔款再减少五千万,行不行?”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二千万?”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

在座的官员跪倒一地,痛哭不止:“中堂大人……”

伊藤博文:“不行!”

李鸿章到最后,已经是在哀求伊藤博文了,可惜,并没有什么鸟用……

《马关条约》递交到了光绪帝手中,光绪帝流着泪喊了句:

“朕,绝不答应!”

可是,等听到人家日军已经在山海关集结完毕,就要向北京进发后,又蔫了下来……

撑到5月2日,光绪帝终于在《马关条约》上签了字,扣了玉玺:

“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据说,拍《走向共和》李鸿章跟伊藤博文谈判这段戏,刚刚拍完,做翻译的那个小姑娘(负责拍摄一块,并未出镜)就一头扎进了扮演李鸿章的王冰老师怀里,嚎啕大哭……

《马关条约》最终能减下来一亿两白银,李鸿章自己标榜是因为他“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的结果。实际上,他并不知道,他的那封电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他更不会想到的是,也正是因为电报,才让日本人的让步,止步于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