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厘清,什么是真理?

难道没有人问过你「什么是真理?」,作为念哲学的似乎经常要遭遇这一神问。

到底什么是真理,这种发问来自于人的本能直觉,由此人们产生了信仰,组建了宗教,神说的即是真理。或者,人类尊重传统,崇拜先祖,远古的典籍和大师言传即是真理。又或者人类探求认知的边界,构建符合推理又能感官验证的方式,科学即是真理。哪些真理绝对,哪些真理又相对,没有一种绝对的学说来阐释真理的绝对,一种绝对能阐释真理的学说仿佛像真理的讨论本身一样模糊和悖论。

所以这里不介绍某个具体理论,而是分享一种基本的判断真理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我个人的杂谈。

一、一个真实可靠的正确判断的命题。

我们分析不同案例的共同特质:真理是一种绝对正确的东西,而且需要人能够意识的到它,最后还要证实它是正确的。以宗教和科学为例:

宗教以神为指导,通过古籍和教会传达,最后看见神迹则信仰。

科学以理论指导,通过研究论文和实验,最后实验证实。

然后才能说这个真理才是真理,这个真理通过这些环节成为真理。

这个真理本质是什么?一个真实可靠的正确判断的命题。

从而一条明晰的线索出现,逻辑提供一个正确判断的理论和引导,语意提供一个命题供人认知,而经验则让人提供再次判断命题是否真的正确

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含混的说是不是真理时,并不区分在不同层面的展示,这就产生了所谓绝对与相对的差别,或者永恒不变与时过境迁的差别。

而为了更清楚的讨论刚才这条明晰的线索和不同层面,再引入三个概念。

理性(Rationality)、普遍性(universality)、客观性(objectivity)。

1.理性容易理解,逻辑活动,警探通过现场的证据推理嫌犯,爱因斯坦通过数学推理研究相对论,神学推导上帝也是一样。

2.普遍性则是涵盖的范围,完全适用万物的普遍性,还是动物,或者只有人,或者只有某些人。

3.客观性则是观察那个普遍性的主体的范围,只有某些人个别主体觉察,还是万物所有客体都能觉察。

还是那个例子,科学家推算是具有理性的,实验结果是适用于大多人是具有普遍性的,其他科学家重复实验得到一样结果是具有客观性的。而我们最熟知的人权,民主、自由这些普世价值,不正是因为他们是满足理性、普遍以及客观吗。

二、不同层面的真理

回到刚刚的线索:逻辑提供一个正确判断的理论和引导,语意提供一个命题让人认知,而经验则让人提供再次判断命题是否真的正确。

将真理分成三个层面:逻辑层面的真理,语言层面的真理,经验层面的真理。

1.逻辑的真理提供正确的判断,它贯穿宇宙万物,涵盖的范围最广大,也是人类最核心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它的理性,普遍性、客观性最高。

例如女朋友问你:她的口红在哪?

你告诉她:口红在钱包里,钱包在双肩包里。

即是他没见过那个双肩包和钱包,她也应该先去找双肩包,再找里面的钱包,再找口红。

2.语言的真理涵盖的范围则更小,是人类认知思考的介质,只在人类这个主体范围内能做表达,是人类交互的工具。(语言并非狭义的语言,符号语言,数学语言等都是语言)它的理性,普遍性、客观性次高。

例如女朋友问你:双肩包是什么颜色?

你告诉她:深色的。

然而她说:只找到黑色的双肩包,没有深色的双肩包。

这显然对语意的理解产生了一些偏差。

3.经验的真理范围最小,只在实践验证后得出,所受限制当然也就多了。更多的经验来自日常生活,我们称之为常识。它的理性,普遍性、客观性最低,却最为常用。

例如男朋友说:双肩包就在我的跑车里。

女朋友说:你没有买跑车啊。

男朋友说的话本身没有逻辑错误,语意表达也没有错误,但却违反现实经验。

更常听的例子是,小韩考上了台大。「不会吧,他平时都翘课学测不及格啊」。这就是日常的经验,小韩考上台大违背常识。

为什么有时我们忽略逻辑而是最优先考虑经验上是否合理,因为思维具有惰性,思维的惰性是为了提高日常生活的效率。当我们思考大的命题,筹划将来,做影响大的决策时,我们从逻辑开始考虑,细致的规划和推理,这会为后来在现实实践层面的省去很多麻烦。而日常琐碎的非常简单的小事依据常识判断即可,这就是可以不同的应用层面来提高效率,可事半功倍,而反之则事倍功半。

而不同层面真理的关系则如一个同心圆,逻辑最大,依次是语意,然后是经验。当我们判断不论是常识还是语意时,先考虑的是它有没有违背逻辑?或者判断常识时,考虑他的语意有没有说错,自己有没有听错。当我们进行判断时,先考虑他在哪个层面有错误,比如不在逻辑真理的集合的大圆里,那更不可能在语意和经验层面能作为真理,这可以让日常减少受骗和避免麻烦的可能性。尤其一些年长的前辈喜欢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育后生,而说辞若是逻辑谬误,请敬而远之。但是逻辑真理又未必能直接成为语言的真理,又未必能成为经验的真理。

而作为人类,语言是逻辑和现实世界调和者,承接彼此,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工具。由此可见语言哲学的重要性,而把这种重要性和系统性带回到哲学领域的正是二十世纪的天才维根斯坦,值得以后单独来谈。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区分开头所谓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的争论。所谓绝对的真理可以归结在逻辑层面的真理,因为无论如何推理都是永远正确的,而相对的,语言的解读和表达,时间和环境以及每个人的个人经验的搜集,就造成了相对的真理了。

三、知识和科学知识

厘清不同真理后就有新的质问,这个时代需要的真理到底是哪一种?

我们大可把一个正确判断的命题直接归为知识或者真理,他可以仅仅是逻辑层面的,精通圣经和佛经中不违反逻辑的部分也是掌握知识;也可以仅仅是经验层面的,耕种以及贸易技巧也可以是知识。但现代人所认知的知识则是科学知识的简化说法是完整的经过这三个层面考验的知识,才被称之为科学知识。爱因斯坦无法因为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它在经验层面至少以现在的科技水准无法得到验证。佛洛依德作为知名的知识份子,无人不知其名,但他的理论也无法成为科学在当代的作为心理学系课程被教授,无论他的系统如何完整,欲望、信仰、潜意识等等都是不可测的,而Skinner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映,环境则是可观测,可以用来证实的客观经验。当然更准确的说法由20世界哲学家karl popper提出否证性(Falsifiability),以是否能证伪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顾名思义科学知识,是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在逻辑上存在反例的可能性的。我们无法证明佛洛依德的理论是错误的,所以它不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知识必须要能被证明是错误的,而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才是科学知识。而我们追求真理方式还在不断的变化当中,但目前可见的是科学知识是一种较稳定且合理的真理。

我认为,上述是现代人对于真理应该需要的基本要求。反之,宗教的真理则无法被证明是错误,就像他们说相信上帝一定存在:「你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这在很多科学思维的人听来就挺可笑的,因为恰恰相反,证明上帝不存在是可能的,才能证明他真的能存在。在经验证实的层面上,仅仅依据一些只符合「相关性(correlation)」而没有「因果性(causality)」的神迹和个人感觉,在理性、普遍性和客观性上都难以立足,所以宗教只能是极其个人的真理,我们并称之为信仰而将其神圣化,我认为在思考问题时用这种方式作为指导不可取。系统的宗教如此,三教九流的迷信、邪教、甚至政党等等各种组织的就更可笑,而他们的一大特质就是更加喜欢标榜真理,更权威,更拒绝个人的思考

显然我个人偏爱科学知识作为引导人类认知的真理,但并非认可其作为一种霸权式的认知方式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批判和反思它。因为可选项中的另一方,宗教乐于将真理简化,简化的世界和问题答案,简化的世界观观价值观去理解世界,这些并无助于人类认知本身的发展,反倒在认知的层面越来越窄化。当然我也赞同康德对于宗教的社会性功能观点,也赞同尼采对于信仰宗教的人作为懦弱者,而非创造者和革新者的存在,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现代病,这是尼采的激进。

当我开始慢慢看到youtube上慢慢出现一些华语哲普的影片,总觉得欣喜,但是影片结尾终极答案却常是以宗教式的简单化答案来回应世界和问题,以基督的道德高度来阐释正义和善,我质疑这是哲学思考该有的真理吗?确实现代都市中,人与人的距离和孤独,存在主义式的虚无感觉,人心无法独立支撑自我,精神需要他者依托的人比比皆是,不论他者是实在或虚构,都是一种现实,也是尼采精准的预言。同时也更体现了宗教的社会性作用,就像医院,福利院,养老院,或者各种互助群体,它的形式仍然被人类社会需要着。能够精神独立生存,理性分析思考,成为一种稀缺时,我们非常需要宗教,但不是本末倒置推广它,延伸它的教条。更本质的需要的是建立更好学院和教学制度,真正良好教育提供真正的思考,提供每个主体更大的自由,也提供他们不需要依赖某一些超自然存在的能力,最重要是提供真正继续追寻真理的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