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年前的宋朝,没电没网,小孩都玩什么游戏?

一更历史

不点蓝字,我们哪来的故事?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如今孩子们玩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怀孕期间便对其进行胎教,呱呱坠地之后,更是倾尽所有。
到会说话,能走路时,还有许多寓教于乐的儿童电子游戏,纷至沓来。
总之,现在的孩子比父辈、祖辈幸福不少,玩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然而,1000年前的宋朝,无电无网络,那小孩的闲暇时光,都玩些什么游戏呢?
有段时间,一部以北宋为题材的电视剧《知否》,火遍大江南北。
这部电视剧中,女主人公明兰和祖母玩的“推枣磨”游戏,也是引发无数网友好奇。
从电视剧桥段来看,推枣磨的游戏,应该是宋朝小孩们的闲暇消遣活动。
可仅从电视剧来看,推枣磨这种小游戏其实比较无聊。而且真实历史上,宋朝孩童是否会玩推枣磨这种游戏呢?
其实,推枣磨在宋朝时期,属于一种很受欢迎的儿童小游戏。
那推枣磨的游戏规则会很复杂吗?
简单来说,想玩推枣磨,要先取一颗较大的枣,将枣上半部横向切开,使得枣核尖朝上露出。
再用三支细长竹签,自下而上插进枣的下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样,大枣就可以立于桌面或者平地上。
接着再找两颗大小差不多的枣,固定于一根细长篾片上,将篾片插在向上露出的枣核尖。
判断输赢方法也很简单,哪位小朋友转动篾片时,能保证两颗枣子不会落下,且谁转动的时间更长,谁就获胜,奖品就是这三颗枣子。
北宋中后期,有不少小孩会使用5~6个枣子玩这个游戏。
由于枣子数量增加,转动时阻力也更大,奖品就从3个枣子变为5~6个枣子。奖品变多,自然玩的人也就越多。
除了推枣磨之外,宋朝的小孩还会玩其他5种常见的小游戏。分别是转轮盘、棋子盒、千千车、铙钹、玲珑宝塔。
周密《武林旧事》:“若夫儿戏之物,名件甚多,尤不可悉数,如相银杏、猜糖、吹叫儿、打娇惜、千千车、轮盘儿。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皆他处之所无也。”
先说转轮盘,这是一种比拼运气的游戏。轮盘和如今的国际象棋的棋盘外形非常类似,不过宋朝轮盘是呈“T”字形状。
玩的时候,轮盘中央会竖着一根小竹筷。小竹筷中还架着一个竹竿,竿子两端各有一个骑马小人。
如何比拼输赢呢?
将最上方的竹竿快速拨动,使其旋转,横竿一端的小人落在轮盘的某格,便能获取某格中的奖品,接着计算总分数。
宋朝转轮盘的游戏规则,和如今的大富翁比较类似。
其次是玲珑宝塔,这个游戏比较奇怪。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经由西域传至中原,并在华夏大地上落地生根。
唐宋时期,佛教文化在中国较为兴盛。玲珑宝塔代表的意思是,宋朝的小孩模仿大人稽首礼佛的样子,也是一种类似于过家家的游戏。
李商隐《骄儿诗》:“稽首礼夜佛。”
路德延《小儿诗》:“展画趋三圣。”
陆游《群儿》:“野行遇群儿,呼笑运甓忙,共为小浮图。”
再说千千车,其实就是陀螺。谁的陀螺能在地上转的时间更久,谁便获胜。
翟灏《通俗编》:“千千车,形圆圜如壁,径四寸,以象牙为之,当背中央凸处置铁针,仅乃寸,界以局,手旋之,使针卓立,转如轮也。复以袖拂,则久久不能停,输局者有罚。相传为前代宫人角胜之戏,如宋人所谓千千也,此皆陀罗之类。”
当然,和现在的小孩玩的陀螺有相似之处,都是一种娱乐工具。
还有棋子盒,这是一种棋类游戏,与“跳跳棋”比较像。
路德延《小儿诗》:“棋图添路画。”
此外,铙钹是宋朝流行的一种打击型乐器。时至今日,在我国北方的农村某些地区,依旧还能见到铙钹。
以上就是北宋的小孩经常玩的几种游戏。
这几种小游戏,其实在《婴戏图》里有所体现。这张画作乃北宋文人苏汉臣的作品,其全名叫做《秋庭婴戏图》。
虽说这张画的名气,不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么大。但是通过《婴戏图》,后人也能够看出宋朝小孩经常玩的小游戏。
从小孩经常玩的小游戏也看出,宋朝的百姓生活指数,还是挺高的。
宋朝虽说建国之初,便没有了北方天堑,幽云十六州。
可是无论北宋与南宋,都比较发展商业,而且重视民生。社会经济发展平稳,社会福利待遇好,民生问题就相对较少了。
在此基础下,宋朝的孩子才能有闲情逸致玩这些游戏。
苏汉臣便通过孩童玩乐为题材,描绘出了这张《婴戏图》。
另外,小孩天性活泼好动,想要捕捉他们玩耍时的神态,并且画在纸上,可是非常不容易。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两宋时期社会稳定,人口快速增长,在大的环境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苏汉臣则是将孩童与自己的情感合二为一,向后人展示出了1000年前的宋朝小孩的童真。
现在的孩子们,接受了许多先进事物,综合素质一代比一代强。
仅仅是从课外游戏和玩具的种类,相较于之前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虽然宋朝时期小孩们的游戏,放在今天,似乎是有些简陋与无聊。但这些来自1000年前的游戏,正代表了两宋时期,社会稳定的背景。
因为童年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儿时的点点滴滴,还有其发展轨迹,会成为大家最难忘的回忆。
当然了,家长们也要切记“玩物丧志”这个道理。玩具和儿童游戏不是越多越好,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资料:《宋史》《武林旧事》《通俗编》
撰文:八点
编辑/排版:一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