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江湖只有你之2021年高考考点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1.固定句式
(1)表示疑问
①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句: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②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例句: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③何也;何哉表询问。为什么呢
例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句: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④何以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句: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2)反问语气
①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不也……吗;难道不……吗
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周《逍遥游》)
②不为……乎不是……吗
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③何……为;奚以……为何必……呢;哪里用得着……呢
例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④岂……乎;难道……吗;怎么……呢
例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欤不是……吗
例句:子非三闾大夫欤?(司马迁《屈原列传》)
⑥宁……耶哪里(怎么)……呢
例句: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袁枚《祭妹文》)
⑦独……耶;独……哉难道……吗
例句:
独不怜公子姊邪?(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庸……乎哪里……呢
例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⑨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句: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⑩安……哉怎么……呢;哪里……呢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⑪况……乎何况……呢
例句: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⑫能无……乎怎么不……呢
例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3)表示推测、揣度、商榷
①得无……乎该不会……吧;只怕是……吧
例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②无乃……乎恐怕…… 吧
例句: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③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例句:大概说的就是……啊(吧)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4)表示感叹
①何其表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多么”
例句:
赐,汝来何其晚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
②一何,何等;多么
例句:
使君一何愚!(《陌上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③直……耳只不过……罢了
例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5)表示比较
①……何如……;……孰与…………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例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6)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句: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②不……则……;不……即……;非……则……不是……就是……
例句: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③非……而……不是……却是
例句:拾视之,非字而画。(蒲松龄《促织》)
④(其)……其…… 是……还是……
例句: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 赵世家》)
(7)表示强调
①唯(惟)……为……只……;只有……;唯独……
例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刘向《说苑·杂言》)
②唯(惟)……所……任凭……;随便……
例句: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庄子·杂篇·说剑》)
(8)陈述语气
①有所;无所有……的(人、物、事);没有……的(人、物、事)
例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有以;无以有用来……;没有用来……
例句:项王未有以应。(司马迁《鸿门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③比及等到……时候
例句: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9)固定句式
①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
例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例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且……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例句:且引且战。(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而已;焉耳语气词,罢了
例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⑤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因此、所以
例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
⑥以……为表判断,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
例句: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⑦之类;之属;之伦;之徒这一类的……
例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⑧有……者有个……的人
例句: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蒲松龄《促织》)
练习: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④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⑤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⑥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⑦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⑨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⑩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答案】①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②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③为什么一个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人,还不如普通百姓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④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祸患,并能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⑤现在是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⑥我不禁感伤起来,整好衣裳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⑦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再向南飞呢?⑧我是向他学习道,哪用得着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⑨以至于对天发誓,割断头发,哭得泪湿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⑩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2.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文言文判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判断标志词语的,二是没有判断标志词语的。
①有判断标志词语
……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是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副词“乃、即、则、皆、素、诚”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b.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b.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
②无判断标志词语
a.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b.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注意: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
(2)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①有标志词语
……于;受……于……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见……;见……于……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为……所……;……为所……
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c.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b.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②无标志词语
a.洎牧以谗诛。(被诛杀)(《六国论》)
b.戍卒叫,函谷举。(被攻破)(《阿房宫赋》)
c.公之逮所由使也。(被逮捕)(《五人墓碑记》)
(3)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翻译此类句子需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①省略主语
承前省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自述省(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对话省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②省略谓语
a.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b.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③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的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介词的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④省略介词
a.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
b.赐之(以)彘肩。(《鸿门宴》)
(4)倒装句
倒装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最复杂的一类,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各成分的位置,一般是这样排列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作宾语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数量定语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练习:
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②何以汝为见?(《苏武传》)
③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苏武传》)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⑤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⑦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⑧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⑨渺渺兮予怀。(《赤壁赋》)⑩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答案】①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定语后置)②要见你干什么?(宾语前置和介词结构后置)③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定语后置)④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介词结构后置)⑤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这件事。(宾语前置)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介词结构后置)⑦凭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逃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疑问句中宾语前置)⑧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宾语前置)⑨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呀。(主谓倒装)⑩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照节奏为歌声伴奏。(定语后置)
高考真题演练
1.(2020·全国Ⅲ卷)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传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进宫。
【解析】“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的朝臣”。
2.(2019·全国Ⅱ卷)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
(2)“令行于民”是状语后置句。
【译文】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更法度,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秦孝公说:“好。” “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商汤、周武不循旧法度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于是任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顺利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
3.(2019·全国Ⅲ卷)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答案】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译文】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把政务交给您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沉默了许久,说:“应该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扫二维码,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