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秋季扣棚前暴发风险大,几种防治措施帮你摆脱白粉病的困扰
草莓白粉病是由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Sphaerotheca aphanis侵染所致,“白粉病”一直是草莓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从草莓苗期到结果期都能发生危害。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防治,会对草莓的品质和产量造成直接影响。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草莓白粉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怎样科学的防治,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叶片白粉病症状
白粉病的发病即有草莓内在的原因,又有外在环境条件原因。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样的内外在条件适宜白粉病的发生?
1、适宜的温度。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高温或是低温都不利此病的发生,特别是温度低于5℃或超过35℃时,白粉病一般不会发生。
2、适宜湿度。空气温度大,特别是相对湿度80%以上。十分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定植后的秋季如果遇到连续阴、雨、雾、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发作,致使该病暴发成灾。
3、栽培管理不当。田间栽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当条件差,病害易发生;施肥不当,特别是偏施氮肥的田块引起草莓旺长,茎叶幼嫩,病害也易发生。
果实白粉病
二、白粉病为何难防治?
1、草莓白粉病寄生能力强,菌丝体或分生孢子萌发以后不必借道伤口,可以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进寄主器官的表皮,而草莓叶片的气孔数量又是所有果类作物最多的。
2、白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特别发达,侵染能力强。在温湿度和营养条件合适的时候,分生孢子和菌丝萌发形成芽管,很容易侵入进寄主表皮细胞;病原菌从萌发到侵入草莓苗只需要短短20~24小时。
3、病菌生长适温和草莓生长发育适温基本重合,在条件适宜时只病菌需要7天时间又会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从而对草莓进行反复侵染危害。
4、白粉病菌很易产生抗药性。很多药物防治效果不好。给防治带来一定难度。
三、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深秋的到来,温度开始逐渐下降,离扣大棚膜的时间越来越近,扣棚膜前15-20天是白粉病防治的关键时刻。因白粉病危害严重,发病后难防治,时有反复。所以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的防治策略。
1、清洁田园减少病菌数量。一是定植前做好土壤及附属设施的消毒工作。二是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可结合划锄清除田间杂草。
2、合理肥水,防止旺长,提高植株抗性。扣膜前要注意提前浇水,确保不增加棚内湿度,并随水冲施生物菌肥、钙肥等,最好喷施一遍“碧护”或是“逆护”,以促进根系的再生能力,提高根系与植株抗性。
3、扣棚前的药剂预防,扣大棚膜前20天开始预防,至扣棚膜前一周喷1次,扣完棚膜立刻再喷1次。预防药剂可用菌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阿米西达)、吡唑醚菌酯(凯润)等,这类杀菌剂在孢子萌发前使用效果好。打药时一定要打透彻,叶面、叶背均要喷到。并及时打掉底部老叶,利于田间透风透光。
还有个小偏方大家预防时,可以试一下,白粉病,在碱性状态下不能存活!每50g小苏打兑50kg水喷施。
4、控制湿度
调控棚室湿度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
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
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有朋友建议如果土壤吸水保水性好三四天浇一次水,要是不吸水不保水两天浇一次就可以了,给大家作为参照。当棚内湿度超过70%时,应加大放风量,通风降温排湿。
5、调控好温度
扣膜后,还要注意提早通风,温度控制在10—25℃,超过28℃开始通风降温,避免环境条件剧烈变化。
6、发病后药剂治疗
发现草莓白粉病后,可用25%阿米西达(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60%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1500-2000,42.8%肟菌酯·氟吡菌酰胺(露娜森)1500-3000倍液,发病较重时可用卡拉生36%乳油28—40毫升/亩防治,效果较好。有莓友说白粉专家和先正达的绿妃效果也不错。大家可以试试。
草莓已开花扣棚后,这时不能喷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那可以用硫磺熏蒸器,效果不错,大概30元一个,一亩地8个。只是用完第二天早上棚内稍微有点异味,开风口异味很快就消失。
提醒:因白粉病菌很易产生抗药性,在防治白粉病时药剂要交替轮换使用,每种药剂全生育期最多使用3次,并加大水量,提高防治效果,避开高温时段,以免产生药害。大家在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发生中毒事件。
防治草莓白粉病应常抓不懈,并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