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第四节 其他妇科名家2

三、朱嘉扬

(一)生平简介

朱嘉扬,女,主任医师,中医妇科专家。196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内科、妇科临床工作;1986年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著名教授罗元恺、罗振华,进修后开创了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医妇科,曾任汕头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老年学会委员。对“不孕症”“癥瘕”“崩漏”“盆腔炎”“更年期综合征”“滑胎”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朱嘉扬教授著有论文20多篇,分别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宣读或发表于医学杂志,其中,对子宫肌瘤及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先后两次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荣获2002年度汕头市中心医院“十佳”医务工作者称号。

(二)妇科学术思想

1.调经注重肝脾肾

朱嘉扬教授在对月经不调的诊治中,注重肝脾肾的调节。她强调女子月经之调,有赖于天癸的如期而至、任脉的畅通、太冲脉的旺盛,而这些皆与肾气密切相关。而肝司血海而主疏泄,肾系胞宫而藏精液,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且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肝木与肾水乃子与母的关系,肝气之或开或闭,即肾气之或去或留,两者互为因果。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若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则容易致血不归经。脾肾乃先后天之关系,互为影响。肝脾二脏与月经也有密切关系,经血的充盈有赖于脾的化生,脾统血,使血能循经而下。肝藏血,司血海而主疏泄,肝血足,冲任脉络充盈通畅,才能使经血按时而下,因此只有肾肝脾三者功能正常,在协同作用下,才能有正常的月经。在治法上朱教授主张疏肝肾之气,从而养肝肾之精,认为精血得养则经自调,肝肾气舒而期自定,临床上善用定经汤治疗青春期及更年期的月经失调。而对于崩漏,朱教授则从脾肾着手,常用固冲汤加减、左归饮合归脾汤治疗。

2.注重中药周期疗法

在不孕症的治疗当中,朱教授注重中药周期疗法,认为调整月经周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朱教授认为女性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理特点及阴阳变化是不同的,有相对虚实之区别,需按照所处的月经周期进行辨证论治。如月经周期之前13天为卵泡期,应属于虚寒阶段,故这个时期用药,重在温补脾肾,调养气血,固摄冲任;到了月经周期的13~16天之排卵期,此为肾中阴阳转化时期,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补肾为原则;月经前期,也即黄体期,属中医病理的实热阶段,治疗上主张补肾中配合行气活血调经。

(三)临证经验

1.月经不调重在肝肾

朱嘉扬教授认为肝郁及肾,肝气郁则疏泄失司而血海不调,肾气郁则精血失化而胞宫失养为月经不调的病机,故在治疗上朱教授主张应疏肝肾之气,养肝肾之精,认为精血得养则经自调,肝肾气舒而期自定,临床上善用定经汤治疗,常用:怀山药、熟地各15g,当归10g,菟丝子、白芍、茯苓各12g,柴胡6g,黑荆芥5g。方中熟地、菟丝子滋肾精而养冲任,当归、白芍补血而柔肝;怀山药、茯苓滋补脾肾;柴胡、荆芥疏肝解郁。药物的用量上还要根据经量的多少而变化,经量稍多时,则减轻对当归、柴胡、荆芥等药性属走者的用量,而熟地、白芍、怀山药、菟丝子等性守之味,用量可相应加重,反之也可酌情变化药量。

2.治崩三法强调澄源

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崩漏的三大法则。朱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急则治其标”,以塞流为要,以固涩止血为先,但治病又需求本,故提倡把澄源贯穿于止血之中,塞流与澄源并举,既可止血,又不错过治本之机,以免贻误病情。朱教授认为崩漏的病因病机多为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以致血不归经,故在固涩的同时辅以补气摄血以治其本,善用固冲汤加减治疗本病。方中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茜根炭收涩止血以治其标;党参、黄芪、白术、阿胶、山萸肉补脾益气,补血止血以治其本;续断补肾固冲止血,白芍敛阴止血;又因“离经之血则为瘀血”,在补气固涩止血同时佐蒲黄以化瘀止血,全方相配补脾肾、固冲任、收涩止血,具有标本同治之功,在临床应用中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至于复旧,朱教授强调要恢复患者正常的月经周期,预防崩漏的复发,临床上常用左归饮合归脾汤加减以健脾补肾,固冲调经。

3.青春期痛经不容忽视情志因素

朱教授认为青春期痛经的发病与女性情志变化密切相关,认为情志异常会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影响冲任而致疼痛。患者因长期疼痛而焦虑抑郁,出现了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恶性循环。在临床上治以疏肝理气,祛瘀止痛,解郁除烦之法为主,善用宣郁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合失笑散随证加减治疗,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疏导。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调肝,理气解郁;当归、白芍、丹皮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活血止痛;川楝子、合欢皮解郁和血理气,诸药相伍,共奏疏肝解郁以通经止痛之效。

4.自制理冲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属于中医学癥瘕的范畴,朱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内因脏虚,外因受寒,故病本为虚,因虚致滞,因滞致瘀,且病变过程中由于出血较多,迁延日久,致气血大衰,临床常见虚寒与气滞血瘀或痰湿等虚实夹杂的表现,故治疗上朱教授重视益气固本,攻逐消滞,补破兼施,临床上善用理冲散结丸治疗。此方为朱教授的自创方,以张锡纯的理冲汤化裁,并于1995年始由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制剂室制成理冲散结丸用于临床。方中三棱、莪术、丹参活血破瘀;党参、黄芪、当归益气补血,使瘀去而气血不伤;鸡内金、浙贝母加强化瘀散结;白术、怀山药健脾以助气血之生化;诸药辛燥,故辅以天花粉、知母生津通络;续断引诸药归经,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破互用,疗效满意。

5.中西医结合周期疗法治疗不孕症

朱教授善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不孕症,而其最具特色的是采用中药周期疗法,激发卵巢功能,促使排卵,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从而达到治疗不孕症的目的。中药周期疗法是指仿照卵巢周期性变化,在卵巢周期的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治法与方药。如在卵泡期,由于经期经血的排出,机体在生理上处于脾肾亏虚的状态,治疗上采用温补脾肾,调养气血的方法,以帮助子宫内膜修复并帮助卵巢中卵泡的发育。临床上常用:菟丝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鹿角霜、女贞子、熟地、怀山药、党参、当归、炙甘草等。临床辨证若以肾阳虚为主宜加仙茅、锁阳、补骨脂、小茴香等;阴虚为主则用山萸肉、金樱子、枸杞子、女贞子等;气虚脾虚重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何首乌、黄精等;腰痛加续断、杜仲、桑寄生等。到了排卵期,肾元阴精已达顶峰,“重阴必阳”,此时为肾中阴阳转化的时期,治疗应以帮助排卵为关键,用药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佐以补肾为原则。临床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益母草、桃仁、牛膝、丹参、青皮、菟丝子、当归等。临证加减:患者舌红者将白芍改赤芍,去当归加红花;舌苔白腻有湿者,去白芍选加茯苓、薏苡仁、白蔻仁等;输卵管不通或附件增厚或有卵巢肿瘤者,重用路路通、穿山甲、穿破石、王不留行等。进入黄体期,此时基础体温呈高温相,朱教授认为此阶段属中医病理的实热阶段,治疗上可于补肾中配合行气活血调经,使月经如期而至,常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泽兰、牛膝、刘寄奴、香附、益母草,选加山萸肉、黄精、枸杞子等。临证加减:经量多者少用泽兰、刘寄奴,选加艾叶、阿胶、白术、墨旱莲、侧柏叶等;经量少者重用泽兰、刘寄奴、益母草;痛经者加台乌药、丹参、小茴香、元胡、青皮等。中药调周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一个新途径。

6.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

朱教授认为本病多因经期产后调摄失当,胞脉空虚,湿毒之邪乘虚而入,与气血相搏结而发病。湿热凝结、气滞血瘀是本病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以凉血清热、理气活血散结为原则,常用蒲公英、连翘、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热消炎;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赤芍、丹参、桃仁活血化瘀。若有盆腔积液,可加车前子、薏苡仁、泽泻以利湿;若有炎性包块则加夏枯草、三棱、莪术以软坚散结;附件增粗及子宫肌炎、内膜炎可加生地、丹皮凉血消炎;输卵管不通加路路通、王不留行、穿山甲。此外,朱教授还提倡外治法,采用活血化瘀、温经行气之功的消癥散外敷下腹部,加白酒以增强药物的走窜性,直达病所。通过内外药物合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病灶的吸收与消退,消除局部充血水肿,达到治愈盆腔炎的目的。

(四)医案医话

病案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江某,44岁,工人,1978年4月20日初诊。月经量多淋漓不尽十余天。

一年来丧偶失子,悲伤忧郁,随之月经先后不调,今次经行量多如崩,历时十余天不断。经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用激素类及止血药而未效,转来余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淡黄。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肝郁肾阴虚型。处方:定经汤加减。

菟丝子,白芍,当归,大熟地,山药,白茯苓,芥穗,柴胡(原文未标注药量),酌加滋肾养阴之女贞子、旱莲草、麦冬,又佐阿胶、黑艾等滋肾而止血,连服六剂,经血遂止。继服定经汤方十余剂而经调。

按语:本患者由于丧偶失子,悲伤忧郁,属情志诱发,情志内伤,冲任气血郁滞,以致瘀阻经脉,新血不得归经而妄行,不能按时归经,故发为崩漏;朱嘉扬教授认为肝郁及肾,肝气郁则疏泄失司而血海不调,肾气郁则精血失化而胞宫失养,故其主张疏肝肾之气,养肝肾之精。首诊方中当归、柴胡药性属走,柴胡疏肝解郁,熟地、白芍、菟丝子、山药性守养肝肾之精,又佐阿胶、黑艾滋肾止血。后续用定经汤调服,经血得养而经自调,肝肾气舒而期自定,故效果佳。

病案二 子宫肌瘤

郑某,35岁,职工,1996年2月6日初诊。月经量多2+年。

自诉近2年来月经量多,色鲜红,伴血块,经行腹痛,血块下则痛减,经期延长,甚则10余天方净。平素神疲体倦,曾于1994年6月26日做B超检查,见子宫后壁肌瘤2.5cm×1.4cm,未加重视。刻下症见:神倦,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滑。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分泌物较多,色白,子宫前位,可扪及约3.5cm×3cm包块,质中,无压痛,双附件正常。当日B超复查:后壁肌瘤3.8cm×3.4cm。

西医诊断:①异常子宫出血;②子宫肌瘤。

中医诊断:①崩漏;②癥瘕。

辨证:气虚血瘀型。

处方:以理冲散结丸治疗,每天3次,每次10g,每月服药总量不少于500g。服用1疗程后诉经期渐趋正常,经量减少,面色渐润。

二诊:5月8日复查B超见肌瘤缩小,仅有1.6cm×1.4cm。继服第2疗程。

三诊:8月20日复查B超:子宫大小正常,未见结节。妇检:外阴、阴道及子宫大小正常,未扪及肿块。至今身体健康,面色红润,每月经行3~4天净。

按语:本案患者有神倦、面色萎黄的气虚表现,气虚无力推动血脉,因虚致瘀,滞于胞宫,日久发为癥瘕。气虚不摄血,故见月经量多;瘀血内阻,不通则痛,故见经血夹块,经行腹痛。本病为本虚标实证,治疗应扶正化瘀,攻补兼施,用朱教授的经验方理冲散结丸治疗,此方活血破瘀,使瘀去而气血不伤。气血得补,气能摄血,则经量转为正常,瘀血得祛,则癥瘕结块得消,故效。

病案三 不孕症

陈某,32岁,职工。1987年2月21日初诊。婚后同居未避孕未孕3+年。

17岁月经来潮,19~33天一次,持续3天。近半年来先期而至,常20天一次,量少,伴少量血块,腹痛,胸乳痛。妇检:子宫颈尖小,子宫体较小,基础体温呈单相。患者面色苍黄,形体略瘦。舌质淡,脉沉细。西医曾用氯米芬治疗3个周期,基础体温示有排卵,而停药后(4月份)基础体温又呈单相。

西医诊断:①原发性不孕;①月经失调。

中医诊断:①女性不孕症;②月经先期。

辨证:脾肾两虚,肝木不荣,气血不调型。

处方:用中药周期治疗。

卵泡期配合服用乌鸡白凤丸,基础体温上升,但仍示黄体功能不足,故加入温肾填精之品,间于黄体期加服滋肾育胎丸,治疗3个周期,8月23日经期准时来潮,且经量增多,持续5天。坚持上法治疗3个月,患者面色红润,形体较前丰满,自觉精神清爽,又服药1个月,12月26日行经,至排卵期后,基础体温持续23天未降,尿妊娠试验阳性,于1988年10月16日顺产一女婴。

按语:本案不孕患者排卵障碍,曾用氯米芬促排治疗,但效果不明显。朱教授采用中药周期疗法,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特点分别用药,调经种子获得满意的疗效。

病案四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蔡某,女,31岁,1995年8月25日初诊。下腹疼痛反复发作约半年,加剧1周。

患者半年来常觉少腹痛,带下较多,伴腰骶酸痛,近几天因劳累致腹痛加剧,呈阵发性胀痛,白带较多,淡黄色,有腥臭味,腰酸,口苦干,纳尚可,二便调,月经量中,痛经(+)。孕3产2流1。舌红,苔薄白,脉弦滑。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后倾,触痛(±),左侧附件扪及包块,边界清楚,右侧附件未及异常。B超提示子宫后位,左侧附件包块3.4cm×3.1cm,盆腔积液4.7cm×3.5cm。

西医诊断: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②盆腔肿物(炎性包块形成?)。

中医诊断:①妇人腹痛;②癥瘕。

辨证:湿热凝结、气滞血瘀型。

处方:桃仁、柴胡、连翘、三棱、莪术各10g,赤芍、丹参、公英、败酱草、茯苓、花粉、知母各15g,薏苡仁20g。5剂。并予消癥散1包湿热敷下腹部。

二诊:1995年8月30日。

腹痛明显减轻,口苦干,纳少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守上方去知母,加白术6g,神曲10g,继服6剂,消癥散1包湿热敷。

三诊:1995年9月7日。

诸症基本消失。B超示盆腔积液少许(2.0cm×1.5cm),子宫附件未见异常。继服前方6剂,消症散1包湿热敷。四诊复查B超未见异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合并炎性包块形成属于妇科疑难病,本案患者发病时间长,病情缠绵难愈,其发病机制常与湿热瘀有关。带下量多色黄,腥臭味,口苦干为湿热内蕴的表现,腹痛、腰骶酸痛乃气机运行不畅,血脉瘀阻,不通则痛的表现。湿热瘀阻胞脉,日久则成癥瘕。治疗以凉血清热、理气活血散结为法。方中用蒲公英、连翘、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其中连翘乃疮家圣药,有散结之功;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机舒畅;赤芍、丹参、桃仁活血化瘀,三棱、莪术以软坚散结;茯苓健脾祛湿,薏苡仁渗下利湿,以助盆腔积液之吸收,加知母、花粉清热护阴。此方正中病机,故效。治疗后期邪去,出现脾胃受损之表现,此时应顾护脾胃,故加白术、神曲,而去知母以免苦寒伤胃。此外,朱教授还提倡外治法,采用活血化瘀、温经行气之功的消症散外敷下腹部,通过内外药物合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病灶的吸收与消退,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嘉扬.定经汤治疗月经不调[J].新中医,1987,8:31.

2.陈媌,朱嘉扬.固冲汤加减治疗崩漏7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1,2(33):53.

3.庄楚珊,朱嘉扬.疏肝解郁法治疗青春期痛经48例[J].陕西中医,2003,24(5):400.

4.朱嘉扬,陈女苗,庄楚珊,等.理冲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80例[J].新中医,1997(10):34.

5.朱嘉扬.针对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用中药治疗不孕症40例[J].河北中医.1994,16(1):13-14.

6.陈媌,朱嘉扬.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4):23.

(王彦彦 杜巧琳 刘 建 王小云)

四、郑定良

(一)生平简介

郑定良(1908—1992年),字梧轩,广东潮阳人,广东省名老中医,主任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天资聪颖,幼承家训,弱冠习医。受家族熏陶始诵读《汤头歌诀》《药性赋》等中医启蒙书籍,奠定医学基础。时逢疫病流行,民众贫病交加,于是毅然弃教从医。1932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得到中医界丁济万、黄文东、程门雪诸名医前辈的殷切教诲,如饥似渴勤奋攻书,潜心研读岐黄之术。毕业后,行医汕头市。不久赴泰国,悬壶曼谷。1948年冬回国后于家乡行医。1956年被调往潮阳县人民医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及教学中,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1977年被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潮阳县政协副主席。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郑定良学识广博,治学严谨。擅长内、妇、儿科,辨证入微,组方严谨,每起沉疴。杏坛耕耘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大量临床心得手稿、病案分析、教案,可惜大多佚失,仅存于世的《舌诊辨证分析》《肺结核病的中医论治》《论甘草》《肝风、肝气、肝火辨治》《亦谈人参之运用》《乙型脑炎论治》《对祖国医学论摄生的探讨》《验方六则》等医学论文,经整理后在当地科技刊物上发表。

(二)妇科学术思想

郑老从事中医五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妇科的主要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1.察微见著,精于辨证

临床上,病情每在疑似之间,如“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阴证似阳”“阳证似阴”“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证皆易误治。郑老认为此时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要察微见著,于小见大,方不为假象所惑。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规律,是整体观念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据宋·陈无择在《三因方》提到的“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指出:辨证是从病人的临床表现当中,去探究疾病本质的过程,综合分析,确立病证,为治疗提供依据。郑老认为,辨证必从整体出发,深究病机,充分认识疾病、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于临床,把握本质,深刻辨证,溯本求源,明断病机之所在,才能发挥最大临床效应。在妇科诊病时,他强调辨证当辨证候之寒热虚实;辨疾病的标本缓急;辨女子体质之虚实,辨经期产后不同,施以综合论治。这也合李中梓“辨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之义。在疾病的论治过程中,他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注重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自我适应、自我协调的能力,讲求“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他认同“同因异病、异病同治”的学术思想也是妇科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

2.辨治妇科带下,重理脾胃

郑老辨治带下,重理脾胃。擅治妇科病,认为女子以血为本,而血的生成,有赖脾胃化生,脾主统摄血液,使月经循经而行;而脾又有运化精微及水湿的作用,若脾胃损伤,则可致经、带、胎、产诸病。调理脾胃是郑定良治疗妇科病常用之法。《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冲任隶于阳明”“凡经水之至,比由冲脉而始下,此脉胃经所营”“夫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傅青主女科调经》曰:“人以为血旺之故,谁知是脾气之虚乎!夫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矣。”脾胃运化失司,湿阻痰聚,影响气血运行;脾虚胃弱,纳食欠佳,精微失运,影响气血生化,成为妇科疾患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之重要病因、病机。因此,着重调理脾胃之法是妇科病的治本大法。而带下病,因其也以脾与湿为主。《傅青主女科带下》有“带下俱是湿症”之说。治以健脾渗湿为主,佐以杜仲、芡实、菟丝子诸品,以固任督二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即止。

对于带下之疾,历来医家多重视肝肾论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肾主藏精系胞,故治疗多从肝肾着手。郑定良则认为,肝肾功能失常,虽可导致妇科诸疾,然脾胃功能更显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则精血生化有源。冲脉为血海,隶属阳明。脾虚往往是造成带下病的主因。故郑定良主张辨治带下,首重调理脾胃。

3.以法统方,潜药精当

五十多年来,郑老潜心临床,以法统方,经方、时方熔于一炉,辨治灵活,自成一格。辨证审因和确定治法是临床处方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从证、法、方的角度入手,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梳理、解析用药及处方规律,临床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辨证施治,方证相应。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可见,临床辨证的关键在于捕捉病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确定治法,而从治法的角度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运用特点,对于提高中医药疗效,促进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证经验

对于经、带、胎、产诸疾,历来医家多重视肝肾论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肾主藏精系胞,故治疗妇科多从肝肾着手。郑老认为,肝肾功能失常,虽可导致妇科诸疾,然脾胃功能更显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旺则精血生化有源。冲脉为血海,隶属阳明。脾虚往往可以造成月经过多、崩漏、闭经、带下、月经前后浮肿、泄泻、妊娠恶阻、水肿、恶露不绝、子宫脱垂等证。故郑老主张辨治妇科,首重调理脾胃。郑老治疗妇科病经验如下:

1.月经过多

郑老认为经量过多,以致脾虚,往往未能恢复而月经又潮,致使气血亏虚,加之劳累过度及饮食失调,复损脾气,适逢经来量多,气随血陷,而致冲任不固,血流如崩。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而气血来源于脾胃,脾胃虚弱必导致中气亏损。

脾虚所致月经过多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学业、事业、家庭、心理、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压力较大,思虑伤脾;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紧张,饮食营养搭配欠科学,饮食不节易伤脾胃;此外劳逸失度,加班多、工作忙但运动锻炼少,过劳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具有统摄血液和化生血液的作用,脾虚则统血无力,冲任不固,经血量多。瘀血阻滞,血不归经而致月经量多。故治疗月经过多,郑老多投以健脾固摄之剂,多能奏效。

2.带下病

郑老认为带下病乃脾虚湿盛,湿土之气下陷。“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带下,白滑之物下流不止,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湿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郑老认同傅青主的观点:“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白带新患多偏于湿盛脾虚受阻,久病则责诸肾亏虚致任脉带脉失固;郑老辨治带下,重理脾胃,脾虚往往是造成带下病的主因。故治以健脾渗湿为主,佐以固摄诸品,以固任督二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即止。

3.妊娠病

郑老认为妇人怀孕后,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变化,血聚胞宫以养胎,更需要气血的充足,脾胃功能的健全,“气血充足,形体壮实,则胎气安固。”若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加之气虚固摄无力,导致胎元不固而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胎萎不长;阴血下聚胞宫以养胎元,胞脉失养可致妊娠腹痛;中气下陷,无力举胎,胎重下坠压迫膀胱,造成妊娠小便不利;冲气上逆犯胃,胃气虚失于和降反随冲气逆上,造成妊娠恶阻;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形成子肿,湿聚胞中形成子满。诸证之起,皆因脾胃之虚,故治疗重在补脾胃。

妊娠恶阻方面,郑老认为妇人素体脾胃虚弱,受孕后,血聚子宫以养胎,子宫内实,而胃中虚满,冲脉之气较盛,冲气循经上逆犯胃,其气上溢,胃失和降,而发为恶阻。妇人在妊娠之后,经血停闭,胎元初凝,血聚冲任以养胎,冲脉气盛,而冲脉起于胞宫隶于阳明,冲脉气壅则上逆。若胃气素虚,失于和降,冲气夹胃气上逆,故致恶心呕吐。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五·治妊娠呕逆不下食诸方》论:“夫妊娠呕逆者,由胃气逆,胃为水谷之海,其气不调,而有风冷乘之,冷搏于胃气,胃气逆则令呕逆也。”宋·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呕逆不下食》论:“论曰妊娠之人,脾胃气弱,风冷乘之,则中焦痞隔,胃中虚满,其气上溢,气不下降,故虽食饮卒不得下,甚则呕逆。”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胎妊,气血下聚以养胎,复盗脾胃之气,令脾胃自弱,冲气上逆,故气不下行,故为呕逆等证。郑老指出了调理脾胃在妊娠恶阻中的重要性。先调脾胃,而后根据食痰火郁再行论治。提出了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法,平肝健脾法,健脾化痰法等。

(四)医案医话

病案一 崩漏

郑某某,女,46岁,已婚,1986年6月21日初诊。月经过多3年。

患者月经过多3年。本次月经15天前来潮,来时如崩,色淡红,继则淋漓不断,迄今未净。患者面色萎黄,时觉头晕心悸,口淡欲呕,便溏。舌淡,脉虚大无力。

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气虚脾不摄血型。

处方:傅氏固本止崩汤加减。

边条参(另炖)4g,黄芪15g,当归8g,白术8g,陈皮6g,黑姜6g,黑艾绒5g,炙甘草5g,阿胶(烊化)12g,枸杞子12g,首乌12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5剂,经血止,再以归脾汤加减善后。

按语:月经过多,《傅青主女科·调经》曰:“人以为血旺之故,谁知是脾气之虚乎,夫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矣”,该患者经行如崩,证属脾虚,生化统摄无权,故投以健脾固摄而奏效。

病案二 带下病

林某某,女,28岁,已婚。1985年10月16日初诊。带下量多1+年。

病者患带下病已1年余,带下色淡质稀,连绵不断,无臭味。面色白而无华,神疲乏力,头晕腰酸,耳鸣,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微细。

西医诊断:阴道炎。

中医诊断:带下病。

辨证:脾阳虚衰,带脉失约型。

处方:芡实15g,怀山药15g,茯苓10g,苍术6g,白术6g,柴胡6g,陈皮6g,党参12g,菟丝子12g,杜仲12g,甘草5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后复诊,白带已大减,守原方意,调理而愈。

按语:带下病,其因也以脾与湿为主。《傅青主女科·带下》有“带下俱是湿证”之说。该患者为脾阳衰弱,失于运化,湿气下流,下注为带。故治以健脾渗湿为主,佐以杜仲、芡实、菟丝子诸品,以固任督二脉,使带脉约束有权,带下即止。

病案三 经行泄泻病

郑某某,女,38岁,已婚,1984年6月10日初诊。经期腹泻3+年。

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每次经行泄泻即发,面色苍黄,肢倦乏力,胸胁痞闷,每易因小事与家人争吵。舌苔薄白,脉弦缓。

西医诊断:经期综合征。

中医诊断:经行泄泻。

辨证:脾虚肝旺,中阳不振,木旺侮土型。

处方:痛泻要方合异功散加味。

处方:陈皮6g,白芍15g,荷叶10g,防风8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2g,扁豆12g,甘草5g。

3剂知,5剂而愈。

按语:经行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曰: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该患者证属脾虚肝旺,经行耗血而加重脾虚,肝木乘土,脾失健运。治以补土泻木法,而3剂见效。

参考文献

(0)

相关推荐

  • 从月经,看脏腑!月经来了就各种不舒服?看看你是不是因为这个

    月经跟身体的五脏六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月经期的身体不适,也是脏腑不适的反应. 有的人知道自己经前头痛.胸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月经量少,自己习以为常,却不知脏腑早已出现问题: ...

  • 中医对肥胖讲究分类配药

    日前,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在华盛顿发布了一项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正面临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的"双重压力",约有3.41亿中国人属于超重和肥胖,7%的5岁以 ...

  • ​岭南第四节 妇科其他疾病名家验方2

    0四.前庭大腺囊肿 前庭大腺囊肿系因前庭大腺腺管开口部阻塞,分泌物积聚于腺腔而形成.引起前庭大腺管阻塞的原因有:①前庭大腺脓肿消退后,腺管阻塞,脓液吸收后由黏液分泌物所代替:②先天性腺管狭窄或腺腔内黏 ...

  • ​岭南第四节 妇科其他疾病名家验方

    ​第四节 妇科其他疾病名家验方 一.不孕症 凡生育年龄的妇女,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婚后同居一年以上,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受孕者:或曾经受孕而一年又不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为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为继发 ...

  • 岭南第四节 其他妇科名家

    第四节 其他妇科名家 一.沈鼎荪 (一)生平简介 沈鼎荪,男,1937出生于江西省樟树市,他出身于儒商家庭,祖辈中做官.行商.从医者众多,其六祖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其父早年在无锡师从著名的针灸学 ...

  • 岭南第三节 蔡氏妇科名家

    岭南第三节 蔡氏妇科名家 粤东蔡氏妇科,乃汕头市澄海区程洋岗中医世家.鼻祖蔡敏斋,从明代弘治年间(弘治元年是1448年)业医.<澄海县志>引蔡氏族谱载:"明弘治年间,蔡敏斋素精岐 ...

  • 清代岭南第四节 潘名熊

    第四节 潘名熊 一.生平简介 潘名熊,字兰坪,清代广东番禺西村人.生于嘉庆十三年,约卒于光绪十二年,为清末岭南著名中医药学家.潘氏擅长温病诊治,为岭南温病学派代表医家,在岭南温病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 ...

  • 第六章 岭南妇科名家验方第一节 妇科痛证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24.雷仁生 蔡氏

    第六章 岭南妇科名家验方 第一节 妇科痛证名家验方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若其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会引发一系列 ...

  • 岭南二节 妇科血证名家验方

    第二节 妇科血证名家验方 一.月经失调 (一)痛经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生活带来影响. ...

  • 岭南第二节 罗氏妇科名家

    第二节 罗氏妇科名家 岭南妇科罗氏妇科思想发源于清末,创始人罗棣华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在广东之南海.广州行医,善治妇人病与温病.第二代传人罗元恺既得家传,亦接受系统的中医院校教育,擅长内.妇.儿科, ...

  • 把脉的经验(岭南妇科名家蔡仰高)

    蔡仰高(1891一1984年),莲下镇程洋冈村人,著名中医妇科医师.蔡仰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医术高明,擅长妇科.其间撰写了<脉学辑要>.<中医脉学经验>.<妇科学&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