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启昌:《冬至如年》(散文)

             冬至如年

崔启昌

冬至,民间亦称“冬节”,它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这天,北半球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则慢慢变短。

冬至是节,节大如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代苏州文士顾禄所著《清嘉录》中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极为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将冬至视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还例行放假呢!出生士族家庭的范晔在其《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时光及至唐、宋时期,冬至则成为祭天祭祀祖的日子,帝王此日亲临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而百姓则要向尊长一一祭拜。

食俗的承传,背后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形成史。比例北方人冬至吃饺子就颇有渊源。相传医圣张仲景自长沙告老还乡时适逢雪如鹅毛、寒风似刀的隆冬。目睹沿途乡亲衣不遮体、食不饱肚,耳朵都冻烂的残状,他难过之时唤得弟子就地搭建简棚,取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同煮,捞出剁碎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遂再煮后施舍给百姓吃,冻伤的耳朵不日痊愈。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捏冻耳朵”吃。日久成俗,这种吃物逐渐被叫成“饺子”、“扁食”、“烫百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便是从中延展而来的。

节气,既是中国人在大自然中生息存亡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表征,从古至今,它一直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成了我们生生世世能够一直延续的血脉和根系。

回想老家,每每冬至,村人如临大年。午后太阳西钭,街巷间便溢来呼儿唤女的动静。拎篓扛锨去菜窑挖得梢儿头泛着绿意的大白菜,洗净切碎。爹娘弄好肉泥,调好馅子,转身淋水和面,急切切醒面、擀皮、包饺子。太阳尚未接山,父辈们又拎了打好的纸钱和挑好的长香、烈酒,赶往坡岭墓地,在缕缕缭绕的青烟之中向故去的先辈叩首长跪,祭奠亡灵,寄托哀思,怀想乡愁。及至夕阳西下,灯影橙黄,炕头上、饭桌前,酒温热、饺子香,人依偎、身心暖,家家户户都围绕着冬至节气营造一份浓情暖意,传承一种习俗和文明。这种颇有热度的仪式感,年复一年,成了村人念念不舍的一个生活课题。

心手相牵,血脉相连。围绕一个节气,营造一种和暖氛围,这不是陡然的心血来潮和有意做作,这是自古先贤们承传的习俗,交接的文明。它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机体里是生成精气神的基料和载体。往昔也好,未来也罢,没有谁能终了这个传承和交接,因为,向好理念早已在不歇的二十四节气轮回中深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图片来自网络


崔启昌(笔名,铁山、西崖),青岛人,中共党员。现居青岛市黄岛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黄岛区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岛市黄岛区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注重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创作,9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地(市)级以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纸和文学期刊上。

三  秦  文  学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总顾问:边士刚

顾   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策   划:李书忠    任武德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守   望    吴亚妮    刘庆勇

李华磊    王发茂    谷   雷

余   晨    韩天瑞    米兰花

梦锁清秋  姜建洲  毕廷娟

本期编辑:余   晨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