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循环吻合

病例一:病例为开封市中心医院 杨成森老师提供

病例二:病例为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二院  张天宇老师提供

病例三:病例为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二院  张天宇老师提供

黄德胜老师诊断划重点:永存三叉动脉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基底动脉连接;永存耳后动脉是颈内动脉岩段与基底动脉连接,经过扩大的内听道;永存舌下动脉是颈内动脉颈段与基底动脉或椎动脉连接但不经过枕骨大孔而是经过扩大的舌下神经管;永存寰前节间动脉是颈内或颈外动脉与椎动脉连接但是要经过枕骨大孔。诊断结果:病例一为永存三叉动脉病例二为永存舌下动脉病例三为永存寰前节间动脉 I型知识拓展: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循环吻合[概述]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6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 2/5 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椎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正常情况下这些胚胎吻合血管在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即消失。如果一个节段吻合支不消失而持续存在至成人,即成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

永存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吻合的发生机制:在人类胚胎发育阶段,原始颈动脉与后循环之间有4 支暂时性的通路,除寰前节间动脉外,这些胚胎性血管是根据它们伴行的颅神经而命名的,由上而下依次是:①原始三叉动脉;② 原始内听动脉;③原始舌下动脉。在胚胎5~6 mm 期,后交通动脉开始发育,原始内听动脉、舌下动脉和三叉动脉依次开始退化。正常情况下,颈内-椎基底间的胚胎性血管到胚胎14mm期均已完全退缩,其功能由后交通动脉和椎动脉所替代。如果胚胎性吻合血管未退缩并持续到成人,即成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其中永存三叉动脉的发生率最高,约为0.1%~0.6%,其次为永存舌下动脉,发生率约0.02%~0.1%。多为单侧发生,左右比例相似。永存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吻合的临床意义:永存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吻合多数为血管造影、MRA 或CTA 检查中偶然发现,一般无特殊的临床症状。永存舌下动脉与舌下及舌咽神经相邻,可导致舌咽神经痛和舌下神经麻痹、转头后晕厥等症状。永存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意味着脑血管发育紊乱,常伴有颈动脉-椎基底海绵窦瘘、动静脉畸形、颅内颈动脉发育不良或闭塞、椎动脉发育不良等血管异常,永存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属于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CTA 和MRA 不仅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永存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吻合的起源、走行和毗邻结构,还能显示伴发的其他病变,是永存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吻合的最佳诊断方法。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标准: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最常见的异常交通,异常血管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点下方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先向后、然后向内走行于鞍内或蝶鞍后,可伴后交通动脉细小、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永存舌下动脉的诊断标准:永存的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PHA)是第二个最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最常见的是三叉动脉),发生率约为0.027%~0.26%。此异常永存的胚胎血管起源于颈内动脉颈段,在颈1~颈3 椎体水平,向后内弯曲走向并穿过舌下神经管而与基底动脉连合,永存舌下动脉不经过枕骨大孔,后交通动脉缺如。

永存寰前节间动脉的诊断标准: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PIA)依据起源不同分为两型:Ⅰ型PIA起源于颈2、3椎体水平颈内动脉背侧,向上向外侧走形,上升过程中不经过任何椎体的横突孔,与椎动脉V3段水平部汇合,经枕骨大孔入颅。Ⅱ型PIA起源于颈外动脉,向后上方走行,在颈1椎体平面与椎动脉汇合,然后经过寰椎横突孔入颅。

参考文献:袁飞1, 崔翔2, 刘银社1, 赵军1, 顾欣1永存颈内- 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年第29卷第4期

总监:黄德胜、范红燕图文审核:张联合图文编辑:倪洪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