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茂:【书,伴我成长】(散文)
【作者简介】:王发茂,笔名田园、田园闲客,男,土族,本科学历,籍贯甘肃积石山县。现为某高中高级教师、三秦文学编委。喜欢文学,闲暇时,读书写作,已有多篇文字在纸媒和网媒发表。相信坚持即胜。在余生陪文学走一程坎途,今生则无憾!
喜欢山水名胜,喜爱一花一草,钟情文字,充实生活,享受快乐!
爱书吧,她是知识的源泉
——题记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里住着四十来户人家。在我的记忆中,村里的男女老少,闲暇时都围坐在火炉边,谈论的都是一些儿琐碎小事,很少有人谈书论道。村里有个爷爷辈的老人,人们尊称他为“先生爷”,后来我才知道,他只不过读了两年私塾,认得几个字罢了。但村里人对读书人的那种敬畏感,却促使我幼小的心灵中有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做一个读书人。
我生性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小时候见到一页有字的纸片,小心的捡起来拿回家中,珍藏起来。直到上小学了,才知道那不过是别人撕碎扔掉的报纸片儿。
在期盼中我上了小学,记得我与同伴一块读课文,我能很快将课文背的烂熟,而同伴们却在老师的教鞭下三四天的时间才能结结巴巴背下一篇不很长的文章。因为这个缘故,老师也多次夸奖我,所以那时的我优越感甭提有多强了。
于是渴望能读到更多的书,但小朋友手中根本借不到一本书。幸而,我的父亲是生产队队长,《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红旗》(杂志)在家中有邮差送来。这些报纸杂志竟也满足了我读书的欲望,尽管那上面好多字我不认识。老实说那时我不明白报纸杂志上讲的是什么,但我还是很仔细地读着上面的文字。升了三年级,我从父亲那儿争取到了一元钱,买了平生第一本工具书——《新华字典》。自此以后,遇到不认识的字,一查字典,识字不成问题了,读的书也多起来了。查字典的习惯,从那时就养成了。
读连环画、小人书,是我和同伴们小时候难得的精神食粮。记得村里有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不知从哪里买来了几百本连环画,在校门口摆放,一分钱可以租到两本小书。父母不会给钱的,小朋友们想出办法来了,偷偷地从家里捡了鸡蛋,租连环画。一个鸡蛋可以租上六本连环画。我还记得那时租了十几本《岳飞传》。拿回家躲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悄悄读。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从那时起就深深扎根于我的心田。《林海雪原》更让我爱不释手。“座山雕”“杨子荣”铭刻脑海,从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好人、坏人了。《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凡是书摊上的小人书,我都读了个遍。现在想起来,那些小人书极大的满足了我的求知欲。
上初中了,班主任是一位酷爱读书的老师。我们常见他在树荫下捧着厚厚的书在读。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同学领我到乡文化站,站长是同学的哥哥。在乡文化站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几百本书。在同学的要求下站长答应租书给我们。于是我们迫不急待的租书、如饥似渴的读书。不到半年,那儿的书我们差不多翻了个遍。有两本我还记得书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第一部书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革命者在斗争中百炼成钢。第二部是讲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成长历程的。这两部书使我朦朦胧胧的领悟了人活着的意义。
也是上面提到的这位班主任,在无书可读的环境里却意外的让我们全班读到了很多报纸杂志。据说当时每个学生每学期县上发放5元助学金。班主任留下一半助学金,征订了报纸杂志。我记得订的是《少年文史报》《少年文艺》《故事会》,其它的不记得了,反正有十几样呢。每期报纸杂志到了,同学们争抢着传阅。我也不甘落后。报纸杂志积得越来越多。我想何不周末带回家读呢?说干就干,每次回家我就带上几本或几份。在家借着昏黄的煤油灯,一直读到夜深人静,爸妈催促睡觉,才不情愿的睡下。但那时梦中似乎也在读书。这些书报,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我的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每次作文评讲,老师总拿我的当范文。
我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在我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给我创造了读书的机会,因而也满足了一个少年贪婪的读书欲。
初三毕业,我考进了临夏师范。为了做个读书人,读书的欲望也愈加强烈了。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可能有好几万册。这个时期我除了阅读一些科技书籍外,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外作家的作品上。《人生》《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安娜·卡列尼娜》《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朝花夕拾》《东方》《静静地顿河》《牛虻》……从那时起,路遥、古华、李存葆、列夫·托尔斯特、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鲁迅、魏巍、肖洛霍夫、伏契诃等中外作家的名字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也在别人眼中成了“读书人”。
参加工作后,读书不比学生时那么如饥似渴、爱不释手了,但为了教学竟也接近了《老子》《庄子》,吟诵过《诗经》《离骚》,迷恋过《论语》《孟子》,浏览了《西厢记》《桃花扇》,品味过“朦胧”“象征”,拜读过《左传》《国语》,粗读了《汉书》《史记》……这些书使我的课堂由枯涩和无趣,逐渐转向饱满和丰富了。
书,伴我成长,并使我终身受益。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家园,增添了我的知识、智慧,陶冶了我的胸怀、情操,磨砺了我坚韧的性格,也成就了我为人师和做个读书人的梦想。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首届三秦文学“七夕·爱”原创文学大赛征文启事
一、征稿要求:
1、参赛作品体裁限制为散文、小说(含微型小说、小小说)、诗歌。参赛作品字数3000字内,其诗歌、诗词:100行以内、100字以上。
2、参赛作品自投稿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未被采用请另投他处。拒绝抄袭,文责自负,所投作品若出现版权纠纷,作者将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3、投稿必须先关注《三秦文学》微信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加微信时请注明:个人微信十姓名十作品题目。参赛稿件应在邮件主题上注明:征文字样+原创首发+作品名+作者,稿件以电子文档(即以Word文本格式),与作者简介(200字以内)、照片(像素720×400以内)一起以附件形式发至指定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欢迎自备插图(以附件形式与稿件一起发到指定邮箱)。
二、收稿及评奖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7月7日(农历)截止,2017年7月15日(农历)前评出奖项并颁奖,获奖名单将在“三秦文学”公众平台公布。
三、奖项设定及发放:此次征文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和优秀奖十名,获奖作者均获得获奖证书一份。一等奖奖金300元、二等奖奖金200元,三等奖奖金100元、优秀奖奖金60元。未得奖稿件若有稿费按公众号稿费发放原则发放稿费。
四、大赛规则及评委:
1、大赛规则:阅读量加打赏笔数加评委打分,高者胜出,阅读量占70%,评委打分占30%,一个阅读量一分,一笔打赏计10分。阅读量不满200的参赛作品不参与评奖。所有参赛作品,经评委筛选后按投稿时间择优刊发。
2、评委人员:白忠德、罗旭初、孙德科、朿宝荣、鱼儿姐姐、守望、郑海鹏、马兰兰。
三秦文学投稿须知
1、投稿必须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15705450195),以便稿酬发放。
3、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微信平台发放后三日内发放。
4、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平台策划:李书忠
主 编:鱼儿姐姐 副主编:杨洪民 守望
编 委:马兰兰 康开瑜 慕 樱
郑海鹏 吴亚妮 刘庆勇
王 慧 杨春玲 李华磊
王发茂 杨洪民 任武德
欢迎关注三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