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华:【收玉米】
文/ 成小华 图/来自于网络
收玉米
◎成小华
【作者简介】:成小华,女,42岁,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街小学教师,武功县作协会员。颇爱文学,闲时喜欢写一些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先后在《教师报》,《咸阳教育周刊》《陕西教育》等报刊发表《老槐树》、《老校长》、《老师,你是什么?》、《素雅淡妆也相宜》、《用爱心温暖学生》《迎接朝阳》、《青春不再来》等散文、诗歌。
请欣赏正文
又到了收获的季节,也到了农民们最劳累却是最幸福的时刻。
还未到周末,婆婆的电话已经打了过来,叮嘱我们周六早早回家掰玉米。前年我到地里掰玉米后两胳膊起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红疙瘩,整整痒了半个月,医生说那是过敏了。一想起那件事我就皱起眉头:“哎,一提起前年遇难时,我浑身都开始发痒了。”老公憨笑着说:“让你接接地气,益处多。”
收玉米的第一个程序就是“掰玉米”。婆婆,公公,我和来帮忙的大姐一行五人浩浩荡荡开始劳作了。为防止再次“遇难”,我穿着长衣长裤,戴上帽子和大口罩,手上也套上了一双线手套,左右开弓掰起玉米来。我的打扮惹得大姐和老公“咯咯”笑了起来,老公说我太像奥特曼了。今年玉米长势还真不错,个个胖乎乎的,颇得人爱,只听地里“砰砰砰”的声音不断响起,一个个胖金娃娃被我们掰了下来了。掰了过一半后,公公和老公两人开始装袋往回用三轮车拉,我和婆婆,大姐继续掰玉米。我们掰完后,已经上午十二点了,地里的玉米也快拉完了,我就和婆婆、大姐三人回家开始做饭,老公和公公继续拉地里还未拉完的玉米。
吃完午饭,稍作休息,我们就开始了收玉米的第二道程序——“剥玉米”。我和婆婆及大姐剥玉米,公公和老公拴玉米。我们将玉米皮一层层剥开后,手握玉米梢顺势一抹,将玉米梢的玉米须拽干净,再将玉米根部的玉米皮的大部分剥下来,只留少部分玉米皮,然后轻轻扔到公公和老公旁边,他们就将玉米左右各四个拧紧拴在一起放到一边。边剥玉米婆婆边教育我们,又讲起了她们缺衣少食那个年代的故事,还说去年把地送给别人种,收庄稼时看别人把玉米一车一车往回拉,别提她心里多难受了,再看看今年的玉米,玉米粒滴溜溜的圆,就像一颗颗金珠子,把人能爱死。大姐笑着说:“妈,你一辈子都爱种地收庄稼。”直到周日上午十点多我们才完成了第二道程序。剥完玉米,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婆婆也扶着墙才挺起腰来,眉眼却全是笑意。
第三道程序就是——“架玉米”。掰玉米之前,公公已经将玉米架绑好了。在院子靠墙处东、西各竖放一根大椽柱,然后在中间再一层一层横放四根小椽柱,分别用铁丝绑在大椽柱上,就搭起一个简易的玉米架。老公沿梯子上到最高的横木旁,大姐把拴好的玉米提到我跟前,我用长棍杈挑起玉米给老公递,老公将这些玉米整齐的摆放到横木上,就算大功告成了。一层层黄澄澄的胖玉米娃娃们咧开嘴笑着,简直是美哒哒而乐哒哒。这时候婆婆一个人也没闲着,她跑到地里去拾玉米了(检查我们掰过的玉米,以防有些玉米因疏忽没掰下来)。
婆婆回来后走到玉米架前,摸摸这个玉米,揣揣那个玉米,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她给我们下了一道命令:“你们都给我记住,不管是教师还是农民,工人,不管社会有多发达,粮食都是老百姓的天,等我们老百年了,地——你们还得种,有了庄稼就有了粮食,有了粮食心才能踏实。知道了吗?”
大姐、我和老公都急忙说:“记住了,记住了!”
写于2016年9月
宗 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三秦团队:文学顾问:白忠德 罗旭初
主 编:鱼儿姐姐 编辑:守望
签约作家:程双红
投稿须知:
1、原创且首发,题材不限,健康向上。要求500字以上,以WORD附件形式发至投稿邮箱,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文责自负。
2、投稿邮箱:sanqinwenxue@163.com主编邮箱:406073222@qq.com
3、投稿后请关注《三秦文学》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以便稿酬发放。稿件刊发后及时分享到朋友圈,提高文章阅读量。
4、本平台读者赞赏功能中,赞赏金额的一半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一半作为平台运营费用,赞赏低于五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每周五发放。
5、您的投稿一周内没有采用,请另投它处。若有其他问题,请与主编联系,微信号:xiaoxiaoyu20040423。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