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笔记:在环太湖公路上驱车而行
梁东方
在路上开着车听着歌,大约是现代人有限的只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中的一种最经常实现的一种了。歌曲所描绘的在现实世界里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的情境、只供想象的情境,这时候随着长时间驾驶的不无木然的呆滞状态慢慢滋生出来,不仅可以挽狂澜于既倒,让人重新清醒,还能让人进入到一种难得的振奋,一种仿佛是艺术享受又不具形、不可捉摸的如梦如幻的不可自拔。
不过大多数人这样的艺术享受所展开的路途都是高速公路而已,高速公路的高低限速和车流量巨大等等因素,不仅严重限制了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所需要的宽松,还不能在风景上提供不很单一的音配画。高速公路都是一个格式,都少有能看得出去很远的视野,都只能向前向上看,不能左顾右盼。如果能在一段于车少路宽的长途道路上展开自己这种车内的艺术享受,据说要到西部,或者是在宏大的地理景观之中,比如大平原,比如海边,比如湖畔。
当然,一切宏大的地理景观都需要人类的适当的介入性改造,不管是完全不露痕迹的“修旧如旧”式的改造,还是仅在最必要最小的道路和辅助设施上的对自然的介入和改造,才有可能让普通人也能无虞于其间的驰骋。这一点不管是所谓国家公园的模式,还是欧洲那样将整个大地都作为艺术品来进行不露痕迹的人化设置,用绿道将河流湖泊山川大地全部连接起来的格式,都是既为人介入自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又尽量不破坏、不干涉自然本身的节奏与韵律的。在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异化了的建筑之林中生活久了,能有机会沿着这样大的地理脉络做一些至少在外在形式上是自由的远行,都已经是一种最好的释放与回归。
环太湖路(想象中应该是能环绕整个太湖的路),就在这样的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宏大地理景观,提供了可以不下车一直环湖而行也有不尽的享受的可能。一侧是浩瀚无边如海洋一样的太湖,一侧是白色的两层三层楼宇点缀于黄绿色的稻田中的水乡田畴;一边是岸柳随风倾斜,一边是桂花到处飘香;所有的车辆都走走停停,所有的车辆都将车窗天窗打开,所有的车辆几乎都取了一种不必限速也开得很慢的态度,放着音乐听着歌舒缓地在漫长的临湖路上做自由的翱翔,其自由自在不亚于那水面上展开宽大翅膀纷飞的鸥鸟,其优哉游哉不亚于那站在水中随波逐浪的芦苇荻花。
环湖道路在苏州段有很多曲折逶迤的路线,还有深入湖中岛屿上去的环岛线,比如西山。据说进入湖州宜兴无锡也还各有自己的环湖路,如果在某些地方离开环湖路,去到感兴趣的地方走走看看,那里程和时间也就都会相应地增加。这样一来整个环湖过程就是一个可以延长很多的漫行路径了。这样一圈下来,就超过了湖岸的官方统计为将近400公里的长度。这400公里临湖的自然风光可是在国内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进展、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的进程最前列的地方。事实证明越是在这样的地方,有限的自然环境越是能够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人们也的确可以利用这宝贵的资源舒展身心。
太湖和长江一样是长三角城市的背景、靠山,与长江相比其特殊性在于长江还同时是整个长江沿岸的各个不同地区的背景。太湖正是在这样极度稀缺的意义上,成就了长三角这一超级发达地区的一块天然宝藏。
我们置身凭借着这样事先的概念想象而按图索骥直接到了无锡与苏州交接地带的太湖边,从那里开始向着更靠近苏州的西山、东山方向漫行。从望虞河附近开始,听着音乐,开着车窗,以很慢的巡航速度在太湖边迤逦而行……在个人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当代社会之中,这是一段终于得以实现的纵情山水的自由自在;特别是这样的漫行是你从来未曾涉足的地方,是在审美的处女地意义上一点点全新地展现在你的全部身心之中的时候。
经过御田景田、太湖农场、马山(沿着太湖,岸边处处都是风景。马山下的游客集散中心;深入湖中的多个栈桥,都已经堪称景点)、忤山、西京湾(湖边地势起伏的大花园)、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渔民新村、永惠禅寺、西山……这样的漫行、这么集中的景色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都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地都一一走到的,最后势必就是开车经过而已,就是哪里也不去,仅仅于湖边择一地安坐亦可也。
人类在历史和现实中设置到自然之中的一切,最终将还原为在大的自然地理中的遥望和噘叹。最后只需要将折叠椅打开,坐在任何一处滨湖的树下,就可以无比愉悦地度过生命中的时间,领受人生中这样至高的奖赏。这时候,你的车格外可亲可爱,它带你抵达了这样靠着自己的力量很难抵达的地方;这时候你对你的椅子也充满了感激,它能那么恰如其分地让你在这样宏大的地理景观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的姿势;当然,你更会对和你坐在一起的人充满了珍惜,茫茫宇宙浩浩人世,此时此刻能并肩而坐便是往生之缘、今生之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