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王德明:【火盆】(散文)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三秦

火  盆

  文/王德明
小时候,在我的老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永远不能忘记,那就是烤火盆。
那时候,生活是艰苦的,烤火盆是比较普遍的。一般的火盆都是一些旧的搪瓷盆,底下垫上一些炭灰,防止烫坏盆子下面的东西。也有手工泥火盆,铜火盆,传统老式陶制火钵子等。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箍火盆。
每当秋天的时候,母亲总是教我箍火盆。让我从村子的南边土坑里弄来一些黄土,在我们这个村子的四周,也只有南边这个大土坑里有这种黄粘土,韧性大,扒炕抹墙都结实。弄来土以后,要把一些麻或者是麻绳剪成二寸左右的小段当“羊筋儿”,拆开撕碎,然后和土搅拌在一起和泥,再“糗”上个三五天。等泥熟“透”了,再使用就不再开裂。做火盆的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是用铁丝绑一个盆子的框架,等泥“熟”好以后把泥填充起来,做成火盆的大致模样,用手反复把粘土抹光滑。也有的是用谷草和黄土和泥,把谷草在泥里沤软,拧成拉哈辫儿做成火盆,拉哈辫儿产生的巨大韧性使火盆坚固耐用。也有取来一个大小和深度都合适的瓦盆倒扣到地上作模具,把熟“透”的黄泥贴在瓦盆上,直至把瓦盆包严达到一寸左右。

做火盆,最重要是土。
黄土是做火盆最好的原料。我老家的村子地方不大,却有着三种土质。一种是分布在山边子一带的沙石土质,是山里的空山水流下来形成的冲击平原,许多大人物都来这里拉沙子盖房子,一顶一的好材料。这种土质上的空山水流下来汇成的小河,清澈见底,小鱼小虾一眼就看得见。另一种是黄粘土,很适合烧陶器,也是做火盆的最佳原材料。因此,在我的老家土坯房子多,砖瓦房比较少,有经济原因,当然也有自然原因。在这样一块土地上,穷真是不应该的。因为,这是全世界仅有的三块寒地黑土之一。另外两块一部分在乌克兰,一部分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寒地黑土独特的气候条件,天赐的富矿性水源,尤其是日光,在水稻灌浆成熟期,白天热,晚上凉,昼夜温差大,使水稻的成熟期相当集中,老百姓管这叫“上得急”,奠定了这块土地上出产的大米与众不同。
做火盆,“羊筋儿”很重要,一般都是用汉麻、碎麻绳头儿或谷草。汉麻,又名线麻,既是制做服装的好材料,也是制做麻绳的好材料。我小的时候,许多人家都是用纺出的麻绳纳鞋底做鞋子的。再冷的天儿,穿上母亲纳的千层底儿也会行稳致远。每到初冬,村里人就开始“扒麻”,那是一幅真正的风景画。
做精致的火盆,里边一般都要有铁丝骨。一些淘汰的废旧轮胎里的钢丝,扒出来用火一烧,做火盆的骨架,火盆做出来又好看又结实。
扒火盆,必须是用树枝子烧锅时才行,或者苞米瓤子也可以,总的是要能烧出炭来才行。草不行,火灭了就成了灰烬,没有炭。
早年间,在我的老家有一种传说,女儿出嫁,娘家一般都要陪送一个铁火盆或铜火盆,穷人家也要陪送一个泥火盆,希望女儿家的日子红红火火。特别是满洲人,陪嫁火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寒冷,一般的满洲女人都会抽烟,他们团团围坐在火盆的旁边,一边抽烟,一边烤火,一边纳鞋底,一边话天下。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也有了“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的传说。
把土豆放在火盆里,慢慢地烤,也有神仙的味道。
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老家的寒地黑土最适合的就是种水稻。但是,发家致富的思想让人们几近疯狂,烤火盆也让人们奇思妙想。我家的邻居金奶奶家有一个祖传的铜五足八方火盆,落款是爱新觉罗·喜塔喇·厄墨气。据说,努尔哈赤的一些大臣们曾经在这个火盆的旁边商讨大事。后来,儿子褚英被流放斐悠城时,努尔哈赤把此盆赐予褚英随同流放。褚英被处死后,此盆遗落民间。珍品是一定的,因为专家鉴定时说是假货,事后又偷偷地来商量用一百万或一栋楼来购买这个铜火盆,不料那个专家被村里好看鉴宝节目的人当场认出。
哎,著了名不一定是好事。
其实,火盆最讲究的是土的,接地气。因为,那才是我的故乡。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

作者简介

王德明,黑龙江省人。热爱生活,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偶有感悟于笔端,常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往期回顾

【三秦文学】王德明:【最美,不过人间烟火】(散文)
【三秦文学】王德明:【一窝小兔子】(散文)
【三秦文学】王德明:【没有教科书的日子】(散文)

三秦文学团队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0)

相关推荐

  • 《三秦文学》王德明:【​南瓜旧事】(散文)

    编辑:裴  雄 文 总编:鱼儿姐姐 南瓜旧事 文/王德明 南瓜是一种年生草本植物,浑身是宝.南瓜里含有南瓜多糖.类胡萝卜素.矿质元素钴.多种氨基酸.果胶等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骨骼发育.活跃新 ...

  • 《三秦文学》王德明:【花生的记忆】(散文)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作者:王德明 小时候,我没见过花生的藤蔓,只见过它的果实,或者花生仁儿,想象不出它的生长过程,也不知道藤蔓是个什么样子. 第一次知道花生这种东西,是在母亲教我的儿歌里,&quo ...

  • 林成功||烤火盆的记忆

                           主办:烟台市散文学会                   协办:烟台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                     主   编:綦国瑞   ...

  • 《三秦文学》王德明:【冤屈的乌鸦】(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冤屈的乌鸦 文/王德明 据说,诗人张继在他的[枫桥夜泊]中:是用"月落 ...

  • 杨小亮|喝一盅罐罐茶(散文)

    喝一盅罐罐茶 文|杨小亮 下雪了,天冷了.早上起来没事干,笼上火盆,捣一罐罐茶喝.再烤上个油饼子或是蒸馍,那焦黄脆脆的味道和罐罐茶可真是绝配啊!说到这,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可现在只是说说而宜,那 ...

  • 【散文】​张柯/冬夜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冬   夜 张柯 壹 觉得小时候的冬天似乎要生动些.在大雪连绵.温度奇低的日子,冷气的凝结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致与脚步.我们村子门口有一口大池塘 ...

  • 《三秦文学》王德明散文:【一路花香】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一路花香 文/王德明 大疫期间,墨尔本多次封城.封锁的要求是锻炼不能超过五公里,超市购物不超过两人.散步,到海边去是我最佳的选择.D ...

  • 散文||泥火盆

    泥火盆 春天已来,只闻鸟语,不见花红,宅在家里的日子,没有烦躁,也无心慌.电视上正播放着海南乡民制陶节目,八十多岁的老人,行走靠拐杖,做起手工却那么专注,这样的画面似曾相识. 那时候的冬天里很冷,那些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散文:【火车,哪一列通往老家】

    一个人独自坐在窗前,一杯咖啡陪伴着悠远.偶尔的一列火车经过,深情的灯光弹奏出莱温斯基的催眠曲,并不能把我带入梦乡. 中海的视线不错,能望见铁西的繁华. 春节过后已有许久了,晚上不眠.这次澳洲之行后,总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散文:【一块面包酸酸的】

    一块面包酸酸的 文/王德明 前几天,乘绿皮车去牡丹江.在车上买了一块面包,那种酸酸的味道,让我想起了童年. 那时,我的家在农村,生活相当清苦,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甚至是自给但并不自足.村子里有一家供销社 ...

  • 雪绒花文学||王德明散文:【咖啡,让我想起旧事】

    咖啡,让我想起旧事 文/王德明 找一个僻静的座位坐下来,要一杯咖啡,找一本书假装看一看,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我历来喜欢装,外国人说打扮生活. 许多事,在于你怎样对待.不习惯吃苦的人,就无法体会最后的甘 ...

  • 王德明,散文【口罩的记忆】《人民作家》

    口罩的记忆 黑龙江|王德明 那几天,墨尔本的防疫形势十分严峻,市长丹尼尔·安德鲁要求居民出门戴口罩. 似乎澳洲人是没有戴口罩习惯的.一开始,不管怎么号召也没有人听,连医院的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随着疫 ...

  • 王德明优美散文:【蝈蝈】

    文/王德明 故乡的蝈蝈,见过的大约有四种. 一种叫做火蝈蝈.个头儿长约三公分左右,躯体紫红色夹杂着墨绿,翅膀长于躯体,体型有点儿像躺在地上的绿皮车.长着一双复眼和一双细长触角,前中足为步行足,后足为一 ...

  • 王德明,散文【风驰楼儿】

    风驰楼儿 作者:王德明 风驰楼儿,大名风车. 许昌的南大街是一条曹魏古巷,打造者的落款是2011年深秋,意在通往两千年前的文明.街两旁,商铺云集,货摊儿密布.一个风驰楼儿的摊位,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一 ...

  • 王德明,散文:【豆腐坊】

    豆腐坊(散文)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们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常到豆腐坊去玩儿,为的是能够时而混口刚出锅的热乎豆腐吃. 豆腐倌儿姓 ...

  • 王德明,散文【风驰楼儿】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风驰楼儿 作者:王德明 风驰楼儿,大名风车. 许昌的南大街是一条曹魏古巷,打造者的落款是2011年深秋,意在通往两千年前的文明.街两旁,商铺云集,货摊儿密布.一个风驰楼儿的摊位,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一 ...

  • 王德明优美散文【蝈蝈】,王德明简短散文

    蝈蝈 文/王德明 故乡的蝈蝈,见过的大约有四种. 一种叫做火蝈蝈.个头儿长约三公分左右,躯体紫红色夹杂着墨绿,翅膀长于躯体,体型有点儿像躺在地上的绿皮车.长着一双复眼和一双细长触角,前中足为步行足,后 ...

  • 王德明乡土散文:【豆腐坊】转自《中国乡村》

    豆腐坊(散文) 小时候,村里有一个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们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换豆腐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天.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常到豆腐坊去玩儿,为的是能够时而混口刚出锅的热乎豆腐吃. 豆腐倌儿姓 ...